首页 理论教育海博司机梦,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

海博司机梦,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

【摘要】:当个“海博”司机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小学钱玉华教一年级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可爱的男生,叫亮亮。儿子得意洋洋地说:“妈妈,将来我就想当个‘海博’的出租车司机。”“因为我喜欢蓝色,又喜欢开车,当‘海博’的司机最合适了。哈哈!”

当个“海博”司机

上海市闸北区实验小学 钱玉华

【案例描述】

教一年级的时候,班级里有个可爱的男生,叫亮亮。一天,亮亮的妈妈急匆匆地来找我,郑重其事地对我说:“钱老师,你一定要帮我教育教育这孩子……”

看着家长一脸的严肃,我忙问:“怎么?孩子犯错误了?”

她有些难为情,说:“这倒也不是,但我觉得这件事比犯错误更严重。”

“哦?”这样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兴趣。

于是,亮亮的妈妈细述了经过——

前一天的晚上,她和儿子闲谈,聊起儿子未来的职业。

儿子得意洋洋地说:“妈妈,将来我就想当个‘海博’的出租车司机。”

“为什么呀,宝宝?”

“因为我喜欢蓝色,又喜欢开车,当‘海博’的司机最合适了。哈哈!”

妈妈笑不出来了,任她用“医生”、“科学家”的种种荣耀去“诱惑”孩子,小家伙不为所动。

“钱老师,你说他从小就这么点想法,将来还能有什么出息?小孩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你说对吗?钱老师,请你一定得帮忙,可不能让他误入歧途。”

虽然亮亮的妈妈仍是一副愤慨担忧的模样,但我想到亮亮的话语,忍俊不禁。我答应了亮亮的妈妈,一定认真思考“对策”,想方设法将孩子“引入正途”。

晚上,我躺在床上,思考了许久。“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这是预测孩子将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校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但什么才是“远大理想”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那将是多么遥不可及,甚至不可理解啊!成为科学家、医生、大老板,这些光彩的名词,是家长们的殷切希望,有的已近乎功利,难道将这些硬塞给学生?

第二天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理想”一词,告诉学生:“理想就是你对于未来的希望,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交流一下,你有什么理想?”(www.chuimin.cn)

“我想成为钱老师这样的老师。”

“我想当董事长。”

……

亮亮没有举手,一脸挣扎的样子。

我最终还是请了他,他犹豫了半天,终于开口了:“我原来想当‘海博’的司机,可妈妈说不好,她说‘海博’已经不招人了,所以我想……我想……我还是去‘蓝色联盟’吧!”

我忍不住笑了,还好,他妈妈教育了半天,这孩子还在坚守自己的理想。

而后,我给所有的孩子讲了一则故事:多年前,一个牧羊人带着两个儿子,以替人放羊来维持生计。一天,牧羊人的小儿子看着天空,问父亲:“大雁要往哪儿飞?”牧羊人回答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他的两个儿子听了,羡慕地说:“我将来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大雁那样飞起来。”牧羊人沉思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你们的理想太棒了,只要你们想,将来你们一定能飞起来。”……这两个儿子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后来,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给千千万万的人带来了方便。

孩子们个个都入迷了。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只要我们的理想能给别人带来好处,那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理想。大家从现在开始,一步步努力,你们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孩子们点了点头。

之后,我和亮亮的妈妈又进行了一次交流,请她尊重孩子的想法,并认同我的想法,什么是远大理想?不是官衔大、赚钱多、名气响,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的,都是伟大的理想。一番深谈,最终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有一天,亮亮,那个“海博司机”,不,“蓝色联盟的司机”又来找我了,“钱老师,今天我又看到了新闻,英国有个人发明了一种环保车。我将来要设计一辆更棒的车,让‘蓝色联盟’更新换代,为大家服务……”

我肯定地点点头:“真好,你一定会成功的。”

【案例反思】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动力。但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理想。那么,生活在当下的小学生,他们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呢?我想起了和基地的伙伴们开展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值得深思:成“名”成“家”是很多学生张口即来的职业理想;“当大官”、“赚大钱”的也不乏其人;更有甚者,南都网记者去广州某学校采访,一名六岁孩子的回答竟是“将来,我要当贪官”。上述案例中,学生妈妈也认为,“当个出租车司机”这样的理想是“误入歧途”,为这样的理想努力就是“不务正业”。

我们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我认为,首要的不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而是“正确”的理想观。不是贪图享乐,不是追名逐利,而是对社会有益的、能为他人服务的职业理想,就是崇高的理想。把追求虚荣、享乐作为目标,或许可以称为“理想”,但诚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这只是一种“猪栏的理想”。学生容易从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例或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中得到教育,教师要挖掘生活中、历史中的故事与人物,对学生循循善诱。

其次,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学生怀揣着小小的理想,不管这些理想将来是否成真,但它们如同春雨一般无声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幸福着他们的生活。薛晓阳在《希望德育论》中曾说,“一切外来的理想都是可怕的,都会产生精神的暴力。”父母、老师不能将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寻求圆满;更不能将社会中消极、物质至上的一面,在孩子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就一股脑儿地抛给他们。

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每个人心里有一个梦。孩子心里的田、心里的梦是最真最纯的,不应该用世俗、功利去浇灌它,而是要用汗水、坚持去呵护它。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播下最美的种子,期待将来稻香遍野、绿树成阴、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