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捐款行为引发学生两难

捐款行为引发学生两难

【摘要】:全班45名学生,有38人选择把钱捐给100个失学儿童;4人起初立场不够坚定,忽左忽右,最后在大势影响下也随了大流;另有3人表示这样的抉择太残忍,表示放弃。但现在面对的情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钱支配,而是要直面一条即将离去的鲜活的生命,当然还有另外100条可能会有很好发展的“人生之路”,是“生命”与“人生”之间的抉择。

一次两难的抉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顾 岗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让人的内心颇受震撼的作文教学课,学生的心灵在互相撞击,同时也在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内心。尽管时间已过去大半年,但每次忆起还是内心难以平静。

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材料,虽然是虚拟的,但也代表着生活的真实。材料来自一个中学生的网站,上面有着这么一个调查:如果你有10万元钱,现在有两种方案供你选择,其一:用这10万元钱帮助100个西部的失学儿童,以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其二:用这10万元钱帮助一名患白血病的儿童,但至多延长他半年的生命。面对这两种选择,你该怎么办?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在读完材料后的瞬间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所有学生凭着一时的直觉开始向左右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议论声此起彼伏,甚至有几个学生争论了起来。对于那个生命垂危的患白血病的儿童大家都不能无动于衷,而对于那100个没有资助或许将会失学的贫困儿童也不能坐视不管。学生们激烈的议论表明他们面对他人的困境不由自主地生发怜悯之心,更何况他们的手中有“钱”,一定要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经济方面的帮助。对于学生来说,10万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他们非常珍惜,细心盘算,为的是要让这10万元钱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讨论持续了大约5分钟,这期间同学们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倾耳聆听,有的摇头叹气,也有的在低头沉思。小A是其中较为兴奋的一个,他略显激动地在和旁边的同学争论着,激动时脸争得通红,嗓门也越来越大,多数同学被他吸引了过去。他一会儿摇头,表示对周围同学观点的不认同,一会儿又在向他人扳动手指,好像在计算着什么,那神情和动作表明他拥有颇为成熟的想法。

而后我请全班同学举手表明自己的选择结果。原本我的设想是两种选择各有约一半的同学支持,但结果让我颇感惊讶。全班45名学生,有38人选择把钱捐给100个失学儿童;4人起初立场不够坚定,忽左忽右,最后在大势影响下也随了大流;另有3人表示这样的抉择太残忍,表示放弃。

这几乎是一边倒的结局,也是一个让我深感意外的结局。

面对这样的结局,我唯一能做的只是聆听而已。那100个失学儿童确实需要得到帮助,但有这么多的学生弃那个可怜的白血病儿童的生命于不顾是我无法理解的。当我刚抛出我的疑问,小A就主动请缨,一如刚才在讨论时的表现,他信心满满地阐述其观点,理由大致如下:其一,把钱捐给那个患白血病的儿童不是不可以,如果能挽救他的生命,那么10万元钱物有所值,但现在只能延长他半年的生命,就显得没有多少价值;其二,把钱捐给100名失学儿童,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将会改变100名学生的命运,也能改变他们家庭日后的生活状况,甚至会改变他们家乡的面貌;其三,这100名学生受到资助后会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等事业有成之后回馈社会,设想他们每人各资助100名学生,这样受益人数将扩大100倍。以此类推,几十年后将有数以万计的人得到资助,原来的10万元将发挥无穷大的作用。他的一席话虽不激昂,却是一气呵成,而且理由充分,既有直接的作用,又有预设的价值,显示出其思考是颇为成熟的。班中不少同学听后频频点头,以示赞同。小A不禁有些得意。

我不得不承认小A对他的选择考虑得很具体,也很长远,这笔账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也不无道理。在对他的回答略加肯定后,我问小A:“材料中最迫切需要帮助的是谁?”“当然是那个患白血病的儿童。”小A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为什么不把钱捐给最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我继续追问。小A稍加犹豫之后说道:“迫切不代表必要,也不代表有价值。”

我有些恍然,原来他(他们)追求的是价值,是10万元钱如何变为100万,甚至是1000万乃至更多的价值,这该是一种实用主义乃至是功利主义的表现。面对一个生命的即将离去,我们能这样心安理得地盘算着一笔“珍贵”的钱该如何实现它的利益最大化吗?(www.chuimin.cn)

我有些迷茫了,面前的这么多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法?他们为什么这么现实?他们就那么在意那10万元钱产生的“经济效益”吗?

我的疑问越来越多,为了能寻找到答案,我只能继续追问:“刚才有这么多同学选择帮助那100个失学儿童,却少有人向患白血病的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大家这样做是不是太狠心了?这是不是一种漠视生命的表现?”

听到“漠视生命”四字,大家都有些吃惊,有几个学生脸上流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是羞愧?是自责?还是一种漠然?真的是难以讲清。这时有学生主动回答道:“老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先把钱捐给那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再动员那孩子把钱捐给那100个失学儿童,这样可以一举多得,既做到了把钱捐给了最需要钱的那个患儿,又能让他在生命最后之际做一件善事,还能让那100名失学儿童获得资助,最关键的是那100名儿童得知这钱是那患白血病的儿童用生命换来时就会更感到这笔钱的珍贵,从而更好地学习。”此番回答更是煞费苦心,教室中响起了一片回应声,感觉又是赢得了不少支持者。我的内心不禁又凉了一截。

看起来学生们实在是太珍惜那虚拟的10万元钱了,想把它用好用足,这是一种常态的思维方式,放之四海皆准。但现在面对的情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钱支配,而是要直面一条即将离去的鲜活的生命,当然还有另外100条可能会有很好发展的“人生之路”,是“生命”与“人生”之间的抉择。“生命”与“人生”孰轻孰重在这里是一次考量。

尽管学生在选择时坚定地要使“钱”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我还是想告诉他们,我们如果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爱会更实在,因此我绝不放弃,我还是想让他们有所改变,哪怕是一部分人会做出另外的决定。于是我问道:“如果你们面对的是一个患白血病的儿童和一个失学儿童,你们该怎么办?”尽管问题的实质没变,对象也同样,但是“量”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学生有些发懵。

不一会儿,教室里又响起了一片争论声。这时候我特别注意了小A,这次他没有加入争论的队伍,只是半仰着头,作沉思状。刚才的那笔账他算得很“完美”,令不少人期待,此时的他是否想继续“算账”,继续放大这10万元的价值呢?

几分钟后我又做了一次统计,这次的结果又让我大为惊讶,45名学生几乎一致认为要把钱捐给那个患白血病的儿童。十几分钟前的“一边倒”这次倒向了另外一边,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是需要帮助的人数有了变动。学生们对这样的逆转也很感惊讶,他们也在质疑自己为什么前后的选择是截然相反的。

我依然想聆听他们的想法。小C回答道:“我不忍心看着一条小生命这么快离去,想帮助他多活一些时间,陪陪亲人,看看世界,享受生活的美好。”小D的回答很简洁:“所有的一切在生命面前都应让路。”另有学生说道:“虽然10万元只能帮助他多活半年,但这半年的容量很大,希望能承载起生命中的一切。”我突然有些激动,看来学生们都已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面对生命的离去任何人都应该说不。这时小A站了起来,其他同学带着期待看着他,这让他有些紧张,他犹豫了片刻说道:“其实我一开始就想着把钱捐给那个患病的儿童,但是只能帮助他多活半年,这让我又有些不甘心,如果能帮助他治好这个疾病,我会毫不犹豫把钱捐给他。但现在想来无论是半年,还是十年,哪怕只是一天,这些都只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差别只在于长短,实质却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或离去,因此只要能保证生命的存在我们就要倾力相助。现在想来之前我的选择是无视生命的表现,我太看重金钱的价值,期望‘钱’能生‘钱’,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是一种商人的行为,我们不能把‘生命’当作商品来买卖。”小A这次的回答赢得了满堂的喝彩。

【案例反思】

这堂课就在这一片喝彩声中落下了帷幕,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无止境的。课堂是虚拟的,生活才是现实的,我不知道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两种选择都是人道主义的做法,但其指向却不同,一个包含着对生命的敬畏,生命高于一切,不带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一个体现着对人生的期许,金钱能改变一切,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他们可以现实但不能太现实,他们可以支配金钱但不能随意支配金钱,他们应懂得生活中有比“现实”更为重要的东西,有比“金钱”更为昂贵的东西存在。如此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