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州快哉亭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教学案例

黄州快哉亭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教学案例

【摘要】:黄州快哉亭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余澜执教时间:2009年3月17日执教地点:上外附属大境中学执教对象:高一班学生“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观点。而《武昌九曲亭记》有姊妹篇,就是《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强调这个结论,与“快哉亭”有什么关系?

黄州快哉亭记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余 澜

执教时间:2009年3月17日

执教地点:上外附属大境中学

执教对象:高一(7)班学生

【教学说明】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观点。本文由亭上所见景物引发历史联想从而阐明了“快哉”的内涵,叙事间杂议论,描写融入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胸怀。但是“其中坦然”究竟是怎样的人生态度,可能学生理解起来会流于字面,因此还是要借助于景物的特点以及文中引用的历史典故来引导学生具体感知。

高一学生对苏轼、苏辙的作品知之甚少,因此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介绍他们的主要经历和重要作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与初中所学的写作背景类似的作品比较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叙事、写景与议论、抒情的内在联系,理解“快哉”的内涵。

2.通过与初中所学作品比较,领悟作者的处世之道,感受宋代贬谪文人的精神面貌。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初中学过的“记”主要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课外介绍学生泛读苏辙《武昌九曲亭记》、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叫“超然”,苏轼便写了《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苏轼贬谪黄州后重建武昌九曲亭,弟弟苏辙撰文表达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也寄托着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武昌九曲亭记》有姊妹篇,就是《黄州快哉亭记》。

二、研读课文,梳理思路

朗读课文一、二两段,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概括命名“快哉”的原因。

朗读第三段,重点理解苏辙用典的意图。苏辙认为宋玉的话是什么意思?苏辙由宋玉典故得出什么结论?苏辙强调这个结论,与“快哉亭”有什么关系?

三、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本文立意上的异同,感受宋代贬谪文人的精神面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深入理解“其中坦然”的环节)

师:苏辙认为宋玉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与风有什么相干?

师:你引用了苏辙的关键句,你怎么理解的?

生:他认为宋玉觉得和风没什么关系,和人遇时不遇时有关系。

师:哪个词和风没有关系,和遇时不遇时有关?

生:(齐)快和不快。

师:“遇时”什么意思?

生:(齐)被重用。

师:“快”还是“不快”,和受重用有关,也就是和人的处境有关。这是苏辙对宋玉之言的解释。

师:那么苏辙引用宋玉的典故是要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其中不自得就不快,其中坦然就畅快了。

师:“其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他的内心。

师:面对风,畅快不畅快是因为处境不同,与风没有关系;面对快哉亭所见之景,畅快不畅快应与内心是否坦然自得有关,与风景何干?

师:文中有没有其他内容还可以证明“快”与否,与景无关与内心有关的?

(生继续阅读,思考)

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www.chuimin.cn)

师:你读的句子,怎样证明与内心有关,与景无关?

生:“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这景挺美的,但是“骚人思士”看到之后,“悲伤憔悴”,并不觉得畅快。

师:“连山绝壑,长林古木”,前文中有没有写到山壑、林木的?

生:(散答)“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师:对啊,景物还是这样的景物,还有清风吹拂,有明月相照。骚人思士,一般指失意而忧思之人,他们因人生失意而心怀忧思,也就是所谓的“不自得”,自己感到不舒服,所以眼中之景也让他们感到悲伤憔悴。

师:这只证明了内心不自得,也就不能“快”,还有吗?

生:“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生:张君也是被贬官的人,却能够放情于山水,说明他心中自得,他是快乐的。

师:你能不能再结合前文的内容,说说他怎么放情山水而畅快的?

生:“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师:对,被贬谪的张梦得造了快哉亭来观赏江流山水美景,用苏辙的话来说“不以谪为患”。

师:遇时、不遇时,那是处境不同,那么坦然、不以谪为患和不自得而悲伤憔悴,那就是什么不同?

生:(散答)态度(情感、看法)。

师:苏辙赞赏的是被贬官的张君不以谪为患,内心坦然的处世态度。黄州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地方吧?

生:(散答)苏轼被贬黄州。

师:是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也因而获罪被贬,再加上张君,一人建亭,一人为亭命名,一人为亭写记,这种处世态度,显然不只是属于张君的,还属于苏轼和苏辙,甚至更多的文人。你还能列举出与他们具有同样处世态度的文人吗?你能举出一些主题相似的作品吗?

(生议论纷纷)

生:《岳阳楼记》,范仲淹

师:背几句名句。

生:(散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表达范仲淹被贬之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还有呢?

生:《醉翁亭记》,欧阳修

师生:(齐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师:“太守之乐其乐”,欧阳修被贬到滁州,陶醉于山水美景,“与民同乐”。还有吗?

生:《小石潭记》,柳宗元

师:也背几句。

生:(散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这是唐代文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景物什么特点?

生:(散答)清静,寂寥,悄怆。

师:“悄怆”什么意思啊?

生:(散答)悲伤的,忧伤的。

师:柳宗元和张君是同一类吗?

生:是骚人思士。

师:柳宗元被贬永州,永州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他写出了许多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大多抑郁悲愤;而以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他们被贬之后也纵情山水,他们眼中的山水更加宏伟开阔,是因为景物变了吗?“快”与“非快”,与景物的关系不大,和人的处世态度有关。当然他们的处世态度也与宋代的文化背景有关,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无法展开,大家可以去看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一步去了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片段分析】

文言文既是语言材料又是文学作品,所以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脱离文法也不应该忽略作品的文化内涵。苏辙的文章道出了“快”感的内在原因,对学生而言“处世态度”又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第三自然段的解读就成了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对处世态度、“其中坦然”有更具体的认识,我把对典故的理解分解为“苏辙认为宋玉的话什么意思?苏辙由宋玉典故得出什么结论?苏辙强调这个结论,与‘快哉亭’有什么关系?”三个层面,并将这三个层面一一对应起来,通过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

考虑到作品的文化价值在于宋代文人健康向上的人文胸怀,就在课堂教学中特意设置了初高中课文比较的环节。初中的三篇课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也是与本文有相似的写作背景,在立意上有比较点的,所以在导入环节,我有意先提出了这三篇记,给学生提个醒,这样到后面比较环节,学生就自然会联系到这三篇课文。宋代文人虽也有贬谪的困苦、失意的牢骚,却轻易不悲观、不沉沦,即使被贬出京,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依然有放情山水的旷达心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需要向学生传递的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