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感受母亲节-家庭成员的分享

感受母亲节-家庭成员的分享

【摘要】: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钱悦文执教时间:2012年11月21日执教地点:上海市控江中学执教对象:高一班学生《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是高一上半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属“体验亲情、学会感恩”的主题。生4:自己的家人能够想到今天是母亲节,一起过一个节,虽然最后没有达成原本的预期,但是他们有这种心思。母亲的辛苦已成为了一种惯性,我们的享受也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钱悦文

执教时间:2012年11月21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控江中学

执教对象:高一(1)班学生

【教学说明】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是高一上半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属“体验亲情、学会感恩”的主题。其体裁是叙事性散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很强。里柯克的语言又很幽默,很有吸引力。

在开学初的“学生最喜欢的课文”调查中,此文是学生较喜欢的课文之一,所以学生的认同性较强。对于母亲节、母爱这样的话题,学生也很熟悉。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叙事性散文的能力,对情节的梳理没有困难。但是,由于“母爱”这一话题需要一定的情感体验,与年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审视当代社会,六加一的家庭模式让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更加凸显,学生对爱的感受力日趋降低,有的甚至慢慢丧失体验爱乃至爱人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体验母爱的无私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

体验母爱的无私,学习运用对比表达体验感受的手法。

【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文,关注文题

1.了解母亲节的由来。(目的: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2.认识课题的特殊。(目的:文题突破,转入情节)

二、梳理情节,体会主旨

1.学生填写表格,着重体会情节中的“异常之处”。

2.探讨情节发展异常的原因以及反映的思想感情。(目的:把握主旨,感受情感)

三、把握写法,拓展训练

1.探讨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对比。(目的:掌握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2.拓展训练(填空游戏),突出强烈对比,进一步体会“母爱”。(目的:巩固对比手法,进一步体会无私的母爱)

四、写诗传情,课后延续(目的:将母爱话题渗透日常生活)

要求:运用对比手法,用诗意的语言,至少写下一句,表达你对母亲最深挚的情感。用“你”和“我”的人称。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感恩母爱”环节)

师:故事中有悖常理的地方非常多,我们可以简单概括:这是一个为母亲而安排的母亲节,母亲不但缺席了,而且比平时更忙碌,她没有得到休息,但是同学们在预习中都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母亲真的快活吗?这真的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吗?

师:刚刚在下面和同学交流时,一个男生和我说读到后来有些凄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请这位男生来表达一下他的想法。

生1:我预习的时候就感觉母亲最后没有去玩比较……不大好,然后上课一讲,好像她整个一天没有存在嘛,好凄凉。

师:你是不是在我们找寻有悖常理的情节中感觉很对不起她,所以觉得凄凉?那你觉得母亲快活吗?她是不是不开心,但是故意掩饰说快活?

生1:我觉得这样想的话,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东西不太好。

师:你认为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生1:就是说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母亲掩饰的话,这篇文章表达的内容就不太好。

师:所以你认为母亲不是在掩饰,她是快活的。

生1:可我觉得她不快活。(www.chuimin.cn)

师:你觉得呢?

生2:我觉得母亲平时做家务习惯了,有一天让她清静,不被人打扰比较好。

师:你是觉得母亲享受着孩子们都出去后她独自忙碌的快活?

生2:还有孩子们和父亲回来以后,他们都很高兴,她也觉得高兴。

师:还有就是因为你快活所以我快活的快活,是这个意思吧?

师:后面这位男生——

生3:母亲因为父亲和孩子快乐而快乐,体现母亲无私的爱。

师:你也认为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生4:自己的家人能够想到今天是母亲节,一起过一个节,虽然最后没有达成原本的预期,但是他们有这种心思。

师:这位男生的回答中有一个关键词“为母亲”,因为这一天是他们为母亲准备的,也就是说这天母亲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尽管目标没能达成,但母亲成了一个关注的点,母亲还是快乐的,是这个意思吗?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原本设计得好好的计划,原本想让母亲享受母亲节的,为什么最后会演变成反而让母亲更受累呢?是什么原因,大家有没有想过?就像刚刚那个男生说的,读到最后有点凄凉、有点难过。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故事最后变为了这样一个结果?是“我们”不爱母亲吗?

师:请这位女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生5:他们的计划几次三番的改变,而且在最后要母亲干活还说是迁就母亲,前面想改变计划就改变计划,想要母亲留下就要母亲留下。

师:你讲的这段话好像他们根本就不爱母亲。

生5:爱是爱——

师:那么接着——

生5:但是他们不知道母亲到底需要什么。

师:他们爱母亲,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母亲。

生5:嗯。

师:他们爱母亲,但是他们更——

生5:爱自己。

师:非常好。

师:母亲很爱“我们”,“我们”也很爱母亲,“我们”爱母亲,但是“我们”更爱自己。所以,“我们”是活得“自我”的。

师:即使在母亲节,“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我们”自己。而母亲,她爱“我们”吗?当然爱!即使在母亲节,她想到的更多的还是“我们”。所以,和“自我”的“我们”相对的是一个——

生:(齐)忘我的母亲!

师:我们从这节课的开始就一直说,这个故事有很多有悖常理的地方,作者试图将这些有悖常理的部分一一呈现,形成巨大反差,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当中,一个无私的、默默奉献的母亲不断出现在我们面前。其实“我们”不是不爱,而是不知如何爱,有时“我们”会“忘记”去爱。

【片段分析】

“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是我在教学本课时进行德育渗透的出发点。

“母爱”这个话题人人能说,却少有人真正切实感受,尤其对现在的高一学生而言。在里柯克看似幽默的文字背后找寻深意,探讨有悖常理的情节产生的原因,有助同学们体会。

在引导同学深究原因,从母亲角度去思考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也审视母亲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在家庭成员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母爱,也不是不爱母亲,只是当爱的天平需要我们加上砝码时,我们心里眼里更多的是自己。是活得“自我”让我们无暇去顾及母亲的感受。

在整篇课文中,“我们”爱母亲,“我们”想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些事,可最终母亲反而更受累。母亲的辛苦已成为了一种惯性,我们的享受也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太习以为常的一切,让“我们”已不知如何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这是这篇文章想传递给每个读者的,也是我希望在课堂上学生能捕捉到的信息。正是“我们”爱母亲却不知母亲真正需要什么才更令每个人要思考该如何去爱母亲。

该如何爱母亲,这个话题也留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