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士政府呼吁拯救冻僵燕子,小女孩加入队伍

瑞士政府呼吁拯救冻僵燕子,小女孩加入队伍

【摘要】: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有一个小女孩也加入了拯救燕子的队伍。

燕子专列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缪永利

执教时间:2012年9月27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市光学校

执教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说明】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一个感人故事:有一年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燕子是学生喜欢的动物,它们是有生命的。当它们遭遇死亡的威胁时,应把对它们的同情化为实际行动。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基本能够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部分学生还能根据课文内容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爱心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备课时确定了以朗读为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词:“专列”、“麻烦”和“呼吁”,把这三个关键词视为阅读的“支点”,连成一条无形的“主线”(为什么是专列——遇到什么麻烦——呼吁什么)。“主线”统领全文,“支点”视作教与学的起点和终点,浅入深出,浓缩精华,既减少了许多琐碎的提问,又扩大了阅读空间。希望通过这样简简单单的设计,扎扎实实的教学,以读促情,让学生既习得作者的语言运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站在燕子的立场体会其处境,并真正关爱每一个生命体,从而感悟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燕”、“骤”、“涉”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料峭”、“皑皑白雪”等表示天气寒冷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1)理解“专列”的意思。

(2)指导“燕”的书写。

(3)质疑课题。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检查词语,指导“跋”的书写。

二、研读课文,理解“麻烦”

1.理解“这个情况”,学习“麻烦”。

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1)交流“麻烦”。

理解“饥寒交迫”:学生找到相关语句,交流。

理解“几乎”的作用,感受用词的准确。

理解“长途跋涉”。

(2)朗读体会。

师:正当这些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做出了重要决定。这个决定就是——

三、细读课文,感受友情

1.理解“呼吁”:角色扮演,尝试“呼吁”。

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居民们对燕子的关爱。

出示: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多读几遍,并说说你的理解。

A.纷纷

B.四处:他们会在哪里找?

C.冒着,顶着,踏着

①理解“料峭”。

②积累描写天气寒冷的词。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节。

师:虽然是天寒地冻,但寒冷阻挡不了我们对燕子的滚烫的爱心。有一个小女孩也加入了拯救燕子的队伍。

师引读第四节

说话训练:贝蒂不在乎_______,也不在乎_______,她在乎_______。

4.升华感情,感受人们对燕子的爱。(www.chuimin.cn)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齐读第5节。

2.总结。

3.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语言直播厅:瑞士政府怎么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的呢?请你做回小小播音员,将播音稿写出来。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品味重点词句,感受居民们对燕子的关爱”环节)

(师出示: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读读这句话,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齐读,自由讨论)

师:哪些词让你非常感动?

生:我是从“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感受到人们对燕子的关心。我从“冒着、顶着、踏着”看出人们非常关心燕子。

师:你抓住了一些关键词来理解句子,请你读好这句话。

(生朗读)

师: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人们对燕子的关心?

生:我也是从“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看出人们非常关心燕子。“料峭的春寒”说明外面非常寒冷,“漫天飞舞的大雪”说明雪很大,“冻得坚硬的山路”说明路很难走。

师:你能设身处地想到外面的寒冷。鹅毛般的雪花从天而降,树上、路上、山上都是雪,山路如此崎岖,但是挡不住人们寻找燕子的脚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气寒冷的词?

生:大雪纷飞。

生:寒风刺骨。

生:风雪不止。

生:皑皑白雪。

师:请女同学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人们对燕子的关心。

(女生齐读)

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人们对燕子的关心?

生:我是从“四处寻找”感受到的,说明他们找的地方很多。

师:他们在哪里寻找?

生:在公园里。

生:在森林里。

生:在小河边。

师:人们是多么关心燕子啊,他们的足迹遍布了瑞士的每一寸土地。再读这句话,还从哪里看出人们对燕子的关心?

生:我从“纷纷”看出来的。说明关心燕子的并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很多人。

师:真了不起。我仿佛看见一位本来在烧菜的妈妈走出家门,她——

生: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我仿佛看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走出家门,她——

生: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我仿佛还看见正在上班的叔叔们走出办公室,他们——

生: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孩子们,为了燕子的生命,瑞士人民在行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再次齐读)

【片段分析】

生命教育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形态的生命。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曾说:“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感动的教育。生命教育课,应该是善于感动人和被感动的课。”上述片段是描写瑞士人民苦苦寻找燕子的场景,短短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多信息:人们冒着严寒,自愿到处寻找燕子。“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如何让学生捕捉到这些信息,并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我采用“以读促悟,以读生情”的策略,让学生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思考“哪些词句看出人们对燕子的关心?”学生找出“料峭的春寒、漫天飞舞的大雪、冻得坚硬的山路”等词句,我引导他们抓住动词“冒着、顶着、踏着”,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并朗读体验。对“四处寻找”和“纷纷”的理解,我运用换位性问题情境,强化了显性的阅读活动(读、议、说),深化了学生的内心体验(瑞士人民的主动与积极,足迹遍布了每一寸土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行动起来),使学生在换位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触动了心弦,得到情感的升华、语言的转化。

生命具有平等性。因为平等,所以会尊重。当动物遇到困难时,人类应该对它们给予关心与帮助。教学,不是“知道”,而是“感动”;不是“概念化”,而是“重体验”。从读懂关键词,到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教师就像一个引领者,引领学生走向“濒临死亡的燕子”,走向“瑞士普通市民”,透过文字,学生看到了一个爱心群体。以简驭繁,在简单中教出不简单。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的情景已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而雪地里小女孩贝蒂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个个有着博大爱心的瑞士人似乎就站在学生面前,学生听到了他们的呼吁,感受到了他们强忍着的刺骨的冷。这样的深入,这样的扎实,不正是语文的原汁原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