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的体现首先要具备“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并同时取得相应权利与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越其他,包括国家和民族。尽管调查只涉及了一部分学生,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弱化之中。......
2024-06-09
想北平
上海市吴淞中学 赵晔华
执教时间:2009年11月16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吴淞中学
执教对象:高二(9)班学生
【教学说明】
民族文化提供了个体赖以成长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提供了个体赖以认同的价值体系和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人若是丧失了与自己民族文化有生命力的联系,精神上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如今的高中生,作为主要在国外卡通片、麦当劳、可口可乐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无不无时无刻地受着崇洋媚外风气和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认识肤浅、认同感浅薄,这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问题。如何让这样的现状能够有所改善?语文学科资源极为丰富,条件得天独厚,像《想北平》这类文章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想北平》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怀想之作。作者用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根生骨髓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影。作者笔下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都蕴含着北平安静、温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围,处处都饱含着老舍对于北平的思念、眷恋、担忧等深沉情感。高二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反复的品读让他们与作者、文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者眼中、心中的北平,深入作者的灵魂深处,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体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感受传统文化之于个人的价值意义。
【教学目标】
1.沉浸文本,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感受、体验优秀散文作品及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
【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走近作家作品;自读文本,质疑问难。
2.整合较集中的问题,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初步拟定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大致思路。
二、激趣导入
借助结构,对“想”字进行拆字解读(即:某种物状、相貌投射于“心”而产生的个性化感受),为文本研读作情感铺垫。
三、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体会真爱
出示学生画作“北平印象”,分析有无画出老舍文字表达之意。(初步解读文本4~7段,结合相关信息对画作展开评价;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作者字里行间的自豪得意之情,体会作者对于北平执拗的偏爱。)
2.深层探究,解读内蕴
文末“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中的“落泪”,作者究竟是想将怎样的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补充归纳、理性提升,如乡土之思、国运之忧、文化之恋。)
3.课堂小结,归结学法
(1)关于“说出”与“说不出”、“画出”与“没画出”。
(2)关于散文的阅读、汉字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
1.第三段首句中“俊伟”一词似与作者笔下“我的北平”的特点不相符合,请谈谈你的理解。
2.小练笔:在你心中,一定也有对某人、某个地方深切难言的情感,以“想_______”为题,试着学习老舍先生的表达技巧,把说不出的感情说出来,500字左右。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深层把握情感内蕴”环节)
师:第2段说“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落泪,这不只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而“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那么,作者究竟是想借“落泪”一词揭露一种怎样的内心呢?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www.chuimin.cn)
生1:我查了一些资料,说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写作时作者已经离开北京十多年……所以,漂泊在外、身处异乡的作者想要表达对于故乡深深的思念。
师:同学结合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的相关经历,读出了“落泪”一词背后潜藏着的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难以自抑的乡土之思。可见大家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这很好。那还有没有其他补充呢?
生2:应该还有一种担忧。
师:这又怎么说?
生2:刚才同学说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这时日本已占领了东三省,北京那里的形势应该也是很危急的,所以作者应该也会深深地担忧着故乡的命运。
师:你反复强调“应该”,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吗?有没有更确切的说法?
生2:好像没有,只是感觉。
生3:作者想的是北平呀,为什么叫北平而不叫北京?我查了点资料……所以,北平失去国都的地位已有八年,不再是作者离开之前的北京,又将面临日军铁蹄的蹂躏,对于这种状况,作者肯定是忧心如焚的。
师:的确,国将不国,家何以安?理想的生活何处寻?老舍先生作为一位正义爱国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忧虑肯定是强烈而深沉的。这些是我们结合“北平”的称法,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环境所获得的理解,文中有没有什么暗示呢?
(学生冷场,思考)
生4:第2段作者说“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不放心健康好像是一种暗示。
师:这是第2段中有关母亲的一段文字。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母亲呢?
(学生齐读相关文句)
生4:类比,人们一般会把母亲和故乡、祖国进行类比,担心母亲的健康就是担心故乡、祖国的命运。
师:说得好——类比。我想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对北平的爱相类比,一方面固然是突出情感的朴素、真诚、深沉;另一方面,特地强调“不放心她的健康”,应该是要暗示对于故乡、祖国命运的担忧。这一来,我们的第二种理解就有了着落——“落泪”一词可见一位正义爱国的知识分子心中强烈深沉的国运之忧。唉——国将不国啊!那么,一个人如果真的亡了国、没了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5:没有栖身之处。
生6:失去安闲舒适的生活。
生7:最主要的是会让一个人的心灵“感到寂苦”。第4段作者说“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师:其实,不只是巴黎,只要家住北平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老舍先生的内心都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北平之于作者,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课堂冷场)
师: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山水对人的养育外还能作何理解呢?
生8:我知道了,还有历史、文化的养——
师:养什么?我给你个词吧——滋养——更关键的当在于文化对人的滋养、熏染。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揣摩4~7段,我们读出的或许就不再只是北平的环境氛围,而是一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安静、温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围,正是这种文化背景,才孕育了老舍这样一个淡泊无欲的平民学者。
(师生朗读相关文句)
师: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落泪”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淡泊无欲的平民学者心中根生骨髓的文化之恋。
【片段分析】
老舍对于北平的思念、忧虑、眷恋,已经浸润到了他的血肉肌肤之中,故而每一处景都渗着刻骨铭心的一缕情。这样的美文,“是生命和词语碰撞出的一种声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聆听这种声音,并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指引呢?关键还是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而“带领学生到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这堂课,我把重点定在了“落泪”一词深层内蕴的把握上。作者缘何而“要落泪”?结合课前预习时所查找到的背景资料,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难以自抑的乡土之思,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再设想:如果当时作者回到了那个日思夜想的北平,是不是就不会“落泪”了?这份“想念”是不是就减轻了?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的思考自然可以达到更深的一层:处于战乱,国将不国,作者有如担心自己母亲的健康一般强烈而深沉地担忧着故乡和祖国的命运,故而欲要“落泪”。进而,当学生们正因为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而心醉神迷之时,可以顺势再将他们引向更深的一层:一个人如果真的亡了国、没了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至此,再重新品读4~7段的文字,学生们读出的或许就不再只是北平的环境氛围,而是一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安静、温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围,亦可以理解到文化对于人心的滋养和熏染,读到传统文化之于个人的价值意义。
阅读美文,教师就应当陪伴着学生共同沉浸文本,品读词句,让语言文字真正潜入学生的心灵,让文字所承载的丰富情感、文化内涵及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以此形成一股文化推力,促使学生走向至善至美的境界。
有关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的文章
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的体现首先要具备“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并同时取得相应权利与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越其他,包括国家和民族。尽管调查只涉及了一部分学生,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弱化之中。......
2024-06-09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鉴于此,鲁迅于5月2日创作《论“旧形式的采用”》,于6月4日创作《拿来主义》。)既然大宅子喻指文化遗产,那么,“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
2024-06-09
播撒那颗种子上海市市光学校杨岚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必须在规则的建立和素质的养成上获得更多人的信赖,才有可能展现自己的城市品格;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拥有高尚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有可能展现自我的品格。忠实地履行承诺,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金子一般珍贵的品质。......
2024-06-09
安妮在日记中不仅真实记录了两年时间里“密室”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与这个临时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而且也记录了她心理成长的历程、她的孤独苦闷心情。《密室的生活》是迈耶·莱文为《安妮的日记》在美国出版时写的书评。......
2024-06-09
不败的康乃馨上海市吴淞中学赵晔华走上讲台之初,我自问尽心尽力,但和学生之间却总好像隔着些什么,班级总体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转眼,便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孩子们给我送来一份礼物——A4纸上一朵粉笔绘就的粉红色花朵,名曰“不败的康乃馨”,围之以全班48个孩子的签名……可见,有效的沟通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带来更高品质的沟通,循环往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情意“不败”!......
2024-06-09
教育就是给人希望上海市育才中学马玉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博文,没想到故事的主角是我。就是这一句话,让她永远心怀感激,她甚至说我是她在上海唯一给过她温暖和希望的人。是的,教育就是给人希望,让人拥有正能量,这就是我的教育哲学。......
2024-06-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