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的体现首先要具备“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并同时取得相应权利与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越其他,包括国家和民族。尽管调查只涉及了一部分学生,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弱化之中。......
2024-06-09
《拿来主义》同文异教
案例一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 王 友
执教时间:2012年5月29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执教对象:高二(1)班学生
【教学说明】
一般而言,杂文是指那些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生活的短小文艺性论文。《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由时文而成为经典,个中必定饱含着不息的生命力。钱理群在谈论鲁迅时曾指出:“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杂文)总是有两个层面: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人生及其出路,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层面,把对现实人生的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1]鉴于此,读《拿来主义》首先要读懂鲁迅,读懂鲁迅的立人思想;教《拿来主义》必须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涵,理解鲁迅行文的意图和作品的“现在价值”。
高二学生日趋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完善。他们对待民族文化遗产、人文传统等也大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但是,隐藏在文中的概括性理性认知,即如何吸纳、传承“人文传统”还需要引导。由于文章缜密的逻辑结构与“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可以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而领会“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领会“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通过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的话语“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导入,引导学生从全篇、全人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来解读《拿来主义》。
二、研读课文,聚焦结尾
齐读全文,把同学们的阅读重点聚焦在最后一段。然后重点研读尾段,一一阐释这五句话的含义。
三、深入思考,由果索因理思路
从结尾五句话出发,深入思考,分别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拿来”?哪些要使用,哪些应存放,哪些该毁灭?“那么”的前提是什么?“这人”是对什么人的要求?有了“拿来的”会怎样?
然后一一找寻结论的因由,从整体梳理文章的思路。
四、读懂意图,领会内涵
读懂鲁迅的写作意图,认识“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
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从尾段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出新人、出新文艺。“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早在1907年就提出了立人的主张,他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只有养成无数“尊个性而张精神”、独立觉醒的新人,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立人的思想在鲁迅的作品中一以贯之。对于一切传统的、外来的,我们统统可以拿来;这样才能够出新文艺、立新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拿来主义内涵理解”环节)
师:我们再来分析第2句话提出的问题:哪些要使用,哪些应存放,哪些该毁灭?
(生阅读思考,师提示引导学生圈画语段)
生5:第9段中,鱼翅是应该使用的,鸦片是要存放的,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之类的是要毁灭的。
师:对。请大家再思考,对大宅子里的东西,有些可以使用,有些需要存放,有些必须毁灭。选择使用、存放、毁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
生:(齐)挑选的过程。(师板书“挑选”)
师: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过程是挑选的过程。而挑选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占有。这是对什么人而言的呢?“这人”是一个人还是一类人,“这人”有什么精神品质?
生6:我觉得是一类人,是文化人。
师:你把这句话再读一下,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6读“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文章中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这人呢?你再找找看。
生6:(阅读思考后)应该是“拿来主义”者。第8段最后:“‘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师:“拿来主义”者对待大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事实上,有些人并不是这样的。文章中还有哪些人怎样做的?请同学们圈画出来。
生7:孱头、昏蛋、废物。这些人都是与“拿来主义”者不一样的。
师:“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大宅子的态度、行为、实质有怎样的分别?
生8:孱头因为怕,所以行为上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把大宅子烧光;废物因为羡慕,所以欣欣然蹩进大宅子吸食鸦片。
师:这三种人的实质分别是什么呢?
生8:孱头拒绝继承。
师:那就称他为逃避主义者。
生8:昏蛋盲目排斥,应该算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废物全盘接受,吸食鸦片就是投降主义者。
师:很好。那么,“大宅子”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9:我觉得应该是当时的中国文化。
师:把出现大宅子的语句再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大宅子”。
(生9再读)
师:“大宅子”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9:应该是传统的文化遗产。
师:想想鲁迅论文是怎样的?顾及——
生:(齐)全篇,顾及全人,顾及当时的社会状态。
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社会状态。(PPT投影显示:1934年,国民党卖国反共,投靠英美,对日侵华不抵抗。在左翼文化界,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类乎投降”。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有人提出全盘肯定,全盘吸收;有人主张全盘否定,盲目排斥。鉴于此,鲁迅于5月2日创作《论“旧形式的采用”》,于6月4日创作《拿来主义》。)既然大宅子喻指文化遗产,那么,“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而孱头、昏蛋、废物他们呢?
生10:不挑选。
师:与“拿来主义”者相比,他们这三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不加挑选。第三句中的“那么”是一个关联词,应该还有一个前提,补上应该是什么?
生11:如果有了拿来的。
师:加上你刚刚补上的这句,再和最后一句比较,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11:正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的。
师:都谈了拿来的重要性。既然拿来如此重要,那么,具体应该怎么拿呢?在文章中,作者还刻意用一句话单独成段予以强调。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这句话我们怎么理解?
生12:运用脑髓是要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就是要有辨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拿来主义!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生13:就是从文化遗产中挑选,然后出新人、出新文艺。
师:“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早在1907年就提出了立人的主张,他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只有养成无数“尊个性而张精神”、独立觉醒的新人,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种思想的文化基础则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也就是要拿来!
【片段分析】
语文学科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在教授鲁迅杂文《拿来主义》时,我设想通过“人文传统”环节的教学实施,让学生认识到“拿来主义”者的精神品质,从而学会正确对待人文传统的方法,树立起传承优秀人文传统的意识。这就需要在课堂里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分析挖掘《拿来主义》作为时文的时代意义和作为经典的超越时空的现在意义。
“人立而后凡事举”是鲁迅一以贯之的主张。“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也是教授本文的核心。只有养成独立觉醒的新人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样的新人必须有独立的思想,学会运用脑髓;必须有长远的规划,能够放出眼光;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敢于自己来拿。
文化强国是中国崛起的核心战略。只有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出中华文化原创性的正能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中国才能够真正崛起。鲁迅提到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使得《拿来主义》具有了永不过时的“现在价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世界强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中国发展的低估和误判,但更应把它作为刺耳的警告,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因此,必须学会用拿来主义对待人文传统,只有学会“拿来”才能够出新文艺、才能立新人!
在该教学环节中,我就是基于以上考虑,有意进行了学科德育渗透。
案例二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张 璇
执教时间:2012年5月29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执教对象:高二(6)班学生
【教学说明】
鲁迅的杂文堪称现代杂文的典范,这一方面表现在他杂文的思想价值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其精当的比喻、形象化的勾勒、精炼传神的用词、巧妙的反语以及出奇的警句等艺术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之外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正如他所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拿来主义》一文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鲁迅杂文语言的特色,借助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比喻、精妙的反语所形成的幽默与讽刺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心雕龙》中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因此,在《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价值。
高二的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并不陌生,但对其杂文内涵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欠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对鲁迅杂文语言特点的把握,因而学生在学鲁迅的文章时容易架空文章的思想价值,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历史意义和经典价值以及鲁迅的思想等的认识流于肤浅,所以我尝试在梳理好文章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拿来主义》一文的经典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鲁迅杂文语言幽默的讽刺力量和深沉的情感。
2.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了解鲁迅的精神和思想。
3.领会“拿来主义”在语言的传承和创新上的现实意义。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拿来主义”的精髓,引出鲁迅在文学语言上的“占有和选择”。
2.反馈学生预习作业中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二、精读课文,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1.请学生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文章哪些地方的语言具有幽默的讽刺力量?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2.引用鲁迅所说的:“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既看不出作者的善意,也看不出作者的热情,那就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没有什么好的,也没有什么值得做的,那就并非讽刺了,而是所谓的‘冷嘲’。”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出作者热情的文字,分析其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三、深入思考,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鲁迅杂文中多种形式的语言背后应是他的心。他的语言世界也是我们进入他内心世界的通道。结合对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鲁迅的精神和思想。
四、拓展延伸,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文化就是民族的群体人生,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鲁迅对于其所处时代的各种语言形式大胆地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己所用表达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杂文语言,今天这个时代,语言环境的多元与当时极为相似,甚至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外语大举入侵,加之各种光怪陆离的网络用语,社会生活缔造的另类名词,我们纯正的母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令人担忧。面对这种境况,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该如何践行拿来主义的思想。
五、总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鲁迅的杂文(由教师精选2~3篇)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语言特点的品味和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分析”环节)
师:请同学们找找看,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呈现的是这种既常见却又特别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事件。
生1:作者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这也是很形象很生活化的。一下子就让人想到很多,很富有。
师:如果把“大宅子”改成“大房子”、“大屋子”效果会怎么样?
生2:效果肯定不好。因为“大宅子”代表有钱阶层,很富有,更符合文化遗产的特点,遗产肯定是很多的。
师:除了富有丰厚之外,以“大宅子”作比,其特点也是为当时人所熟知,尤其是文化人一听就明白,是大家族所拥有的,有几重几院厚实家私的府第,既有些珍贵家产,但同时也有些腐朽不堪的糟粕。极为形象地写出了“文化遗产”的特点、针对的对象,又与后文的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有了逻辑上的联系。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极其生活化的。除此之外,“因为祖上的阴功……换来的”也是为人熟知的生活事件。“祖上的阴功”——这是民间常用语,表面上指当时很多人都这样迷信地认为好事都是祖宗庇佑,但暗地里却又指向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故而他看似漫不经心地说“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实则是反对,暗含着讥讽和批评。“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做了女婿换来的”也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之事形象地喻指非法的或以卑躬屈膝的方式获取的,有现实针对性,同时也有对某些人的顺势一击,讽刺之意立现。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这一段。
(生3朗读)
师:很好,读出了讽刺效果。不过鲁迅曾说:“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既看不出作者的善意,也看不出作者的热情,那就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没有什么好的,也没有什么值得做的,那就并非讽刺了,而是所谓的‘冷嘲’。”(PPT展示)请同学们说说看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哪里有这种“热情”的体现?
生4:第7小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请你也充满热情地,大声再读一遍。
(生4读第7小节)
师:非常好。这一段运用排比和四字短语,有力地表达了鲁迅对“拿来”的热切呼吁。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章还有哪里也表现出了这种热情?
生:(齐)第10段。
师:我请全体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男生齐读)
师:这一段是以短句为主的,这样的短句会达到怎样的效果?
生5:急促,有力,有气势。
师:下面我们全班齐读第10小节,然后再接第7小节,来感受短句的力度和鲁迅的热情。
(师生齐读)
师: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我们感受到了鲁迅杂文的讽刺力量,也感受到了文字所体现的激情。《文心雕龙》中有一句话:“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鲁迅杂文的语言世界也是我们进入他精神世界的通道。通过刚才对本文语言艺术的品味,你了解了鲁迅怎样的精神和思想?
生6:我认为鲁迅对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还有对盲目接受、全盘否定的这些人的批判,是因为他的社会责任。所以虽然是讽刺,但却是为中国寻找出路,有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感觉,所以他也充满了热情。
生7:鲁迅很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常见的现象,我觉得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讽刺和批判,而是为了引发人们的思考。就像《药》那篇小说一样。
……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他不止于“横眉冷对”,他更有为文艺、为社会寻求出路的热切和责任。同时我们看到鲁迅在文学语言的使用上也在践行着“拿来主义”的思想,在对一切语言资源的占有和挑选中,体现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占有的胆识和气魄和对待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种自觉。
【片段分析】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也是引领我们走向文本内涵和作者思想境界的通道,一部经典的作品,其语言艺术的魅力同思想是相得益彰的。鲁迅先生这篇《拿来主义》以其丰富的语言形式、高度的形象性和幽默的讽刺力量使得文章富有了无穷的“言外之意”,可称得上是杂文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这次教《拿来主义》我想尝试从语言入手,结合杂文的文体特点,从“言”而到言外之意。
鲁迅认为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够移人情。”表现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其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比喻、精妙的反语所形成的幽默的讽刺使文章妙趣横生。因而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语言所传达出的这种幽默的讽刺。此外,鲁迅在杂文中还经常借助反复、排比、短句及整散句等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语言所形成的气势和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不仅是精湛的为文技巧的体现,更是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所筑造的艺术殿堂。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他始终践行着“拿来主义”这一思想,创造新人、新文艺。其幽默讽刺并不只是尖刻的冷嘲热讽,而是缘于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其杂文也不仅仅是“匕首、投枪”,更有着他所担当的使命感和对民族未来发展的热切期望。
案例三
上海市洋泾中学 董 鹏
执教时间:2012年5月29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执教对象:高二(11)班学生
【教学说明】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拿来主义》即是如此。尽管此前教过多遍,但在这次备课的时候,我又有新发现:鲁迅先生本人岂不就是“拿来主义”者?文如其人。要想抓住文章的精髓,必须考察文字背后的灵魂。正如福建省文联主席南帆教授所言:“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人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伟大的作家拥有强大的追求,有大胸襟、大情怀,他们把整个世界装在心里……这就是文字背后的灵魂。即使阅读一篇短小的散文,只有察觉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这些作家伟大在哪里。”《拿来主义》一文,在“拿来主义”这一鲜明主张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为一个“拿来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巍然屹立的一个大写的“人”——鲁迅先生,进而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www.chuimin.cn)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段的研读,领会“拿来主义”的思想精髓及现实意义,并进而学习鲁迅先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高尚品质,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作为我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为“拿来主义”者画肖像(或用语言描述)这一核心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文字背后的灵魂”。我之所以如此看重“文字背后的灵魂”,是因为这一灵魂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意义非凡。在当前价值多元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缺少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很容易走入极端。由于此前学生接触的杂文不多,我还试图借助“冰山原则”教会学生解读鲁迅杂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段的研读,领会“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学习作者的高尚品质。
2.借助“冰山原则”,掌握解读鲁迅杂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
1.《藤野先生》、《〈呐喊〉自序》。
2.鲁迅关注的问题:中国国民性的考察、批判和改造。
二、课文梳理
1.在本文中,鲁迅先生批判的是什么?
2.针对这一现状,鲁迅先生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3.在文中,鲁迅有没有预见治愈后的样子?
三、重点解读
1.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2.第8段解读
孱头、昏蛋、废物的共同点:缺少智慧、没有眼光、不会辨别、迷失自我。
3.第9段解读
拿来主义者:认识自我、强大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四、拓展升华
1.为“拿来主义”者画一幅肖像画(或用语言描述),并为之命名。
(1)第10段解读:重点句“然而首先要这人……”
(2)为“拿来主义”者画一幅肖像画(或用语言描述)。
(3)阅读引导。
2.“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2)北大教授钱理群:鲁迅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杂文,总是有两个层面: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人生及其出路,而且将这种思考升华到哲学的、人类学的层面。
3.怎样才算读懂了鲁迅?
鲁迅作品是富于批判性的,是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刮骨疗疮,很痛苦的。
我们看鲁迅的作品,有时候会觉得很闷,很沉重,难受。他写的那些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甚至让人不得安宁。读鲁迅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就是读懂了一点鲁迅,慢慢接近了鲁迅。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为‘拿来主义’者画像”环节)
师:了解一下我们这里有会画肖像的吗?刚才我们看了三幅画,分别是为那些孱头、昏蛋、废物画的画,可惜的是,我在网上没有找到为“拿来主义”者画的肖像。那我想让你们给他画一幅肖像画。我课前没有通知你们带专门的绘画工具,那就用语言来描述,你们心目当中的“拿来主义”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使大家描述得更好,我们先看一个关键的段落,可能对大家画这幅肖像有帮助。第10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第10段)
师:第10段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有什么特点?应具备什么素质?
生1:“拿来主义”者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
师:对的,作者就是强调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板书: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先生特别强调立人的作用。人不做好,你什么都是白搭。你发现了没有?他非常强调一个“拿来主义”者要怎么样?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下面大家按照这个要求来开始,两个人可以商量一下,觉得用什么词来描述你想画的这幅画,最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你可以描述一下我们要画的这个人,再想想刚才那几个人。
(生讨论)
生2:“拿来主义”者要沉着,沉着的话那我就想他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所以面部的轮廓整个全部采用直线。然后把他改成国字脸。
师:国字脸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啊?
生2:非常冷静,有正直之气、王者之气。
生3:我觉得这个人一定是要很高大的,然后总归应该跟刚刚画里面的那些佝着个背,矮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背肯定要挺得非常直,就能看出他这个人是很有自己见解的,不会被别人轻易地带领的。然后五官什么的还是觉得应该是那种很坚毅的。
师:坚毅,很好。当然,坚毅是从外表能看得出来的。是不是要高大?有同学摇头了。为什么?
生4:我觉得并不一定人只有高大才能表现品质,我觉得如果要我画一个的话,我会画他的头丝,要比较清楚的。
师:(笑)头丝比较清楚的。
生4:才能表现他的沉着。我觉得,脸长得干净一点,头发弄得干净一点,不像那个头发披得很散的那种。
师:嗯,不能披得很散。
生4:着装整齐一点,就是不一定要穿很名贵的衣服,可是衣服穿得整齐一点,大方一点。就是做出来的事情正常一点,不要做那种很傻乎乎的事情。发型就像周立波那个样子。
生5:我就觉得他也可以是个青年吧,就是代表一种中国摈弃以前那种腐败的地方然后获得一次新生。然后我觉得还可以适当在他身后加个垃圾桶。就把以前那种封建的东西,那种封建思想都丢进里面,然后可以做个拒绝的动作。青年呢,“高富帅”中的高一定是要有的,然后帅也肯定是要的,因为青年肯定要帅,好看一点。
师:很好,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好吗?很有创意,画一个垃圾桶,把旧的东西、残余的东西、腐朽的东西全都扔到垃圾桶里去。还要做一个动作,是吗?
生6:我觉得要浓眉大眼。就是看上去很有震慑感。
生7:我觉得作者鲁迅先生的形象就很符合拿来主义者。那个面部线条分明,然后头发如根根倒刺直竖。(生大笑)就又勇猛又沉着。着一袭长袍,虽然不高,但是非常地震慑人心。
师:描述得太好了,我要给你掌声啊。你怎么会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呢?
生8:我觉得画中的人可以长得不怎么好看,但是他的气质一定是要一身正气的,给人感觉。然后,我会想如果我来画,会画旁边有一群人向他推销一些东西啊什么的,然后他就是会在这些东西当中作出一个选择。然后就是就是……
师:最好手里再拿个照妖镜,是不是啊?(生大笑)很好。大家说好了以后我觉得创意都很好。其实我刚才为什么说这位女同学跟我想的一样呢?我自己也为“拿来主义”者想了一幅肖像,我觉得就是鲁迅先生。而且我给他命个名字叫什么啊?民族魂。这个“拿来主义”者就是他本人。文字的背后就是他这个人在宣扬拿来主义思想。大家看第2段还记得吗?“我们没有人”干什么啊?“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后面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什么啊?一种对现状的什么?不满!一种愤怒。是不是啊?所以说这个感叹号一定要注意。第7段,最后也有个感叹号。“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后边什么号?感叹号。所以要记住这些感叹号。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鲁迅的什么情感?好,所以呢,我觉得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个人觉得,这样一个肖像,“拿来主义”者,他未必很高大,未必很威猛,但是他一定要有什么啊?有思想。你看鲁迅先生,他身高只有一米五几,他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多斤,这么瘦弱的人,但是他却是刚强的,他的意志是坚定的,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是我们不折不扣的民族魂。所以我觉得人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那样,我们的国民,尽管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但是最后只能给人家做什么啊?做看客。做什么啊?给人家做替罪羊。那是多可悲啊,所以鲁迅要投身文艺来纠正人们的思想。正如福建省文联主席南帆教授所说,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人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伟大的作家拥有强大的追求,有大胸襟,大情怀,他们把整个世界装在心里……这就是文字背后的灵魂。即使阅读一篇短小的散文,只有察觉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这些作家伟大在哪里。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杂文,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还有就是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他不仅思考着现实人生及其出路,而且将这种思考升华到哲学的、人类学的层面。哲学的层面,什么叫哲学?它的原理可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是不是啊?它已经被公认为正确的了。刚才我们说,鲁迅的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啊?
生8:有。
师:有的,这就是已经到了这个层面。最后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怎样才算读懂了鲁迅呢?有一位专家在北大的讲座上讲了这么几段话,我摘下来了。先看第一段,我请那位男同学来读。
生9:鲁迅先生是富于批判性的,是民族的自我批判,是刮骨疗疮,很痛苦的。
师:是刮骨疗疮,他在治我们国民的病。
生10:我们看鲁迅的作品,有时候会觉得很闷,很沉重,难受。他写的那些沉重悲哀的东西,老是缠绕着你,甚至让人不得安宁。读鲁迅,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就是读懂了一点鲁迅,慢慢接近了鲁迅。
师:怎么才算读懂鲁迅?你有过很闷,很沉重,很难受的感觉吗?是不是有东西老是缠绕着你?甚至让你觉得不得安宁?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说明你已快读懂鲁迅了。否则,你就没有读懂鲁迅。有人说最后一段文字,乃至鲁迅的作品不是给我们中学生看的,这是他一家之言。他觉得鲁迅作品离我们太遥远了一些,我们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历练或者人生积累都不够,不足以接纳他的作品,直到我们成熟以后才可以。我个人觉得,倒未必。有些作品,我们可能这时候读有一定的收获,等我们五年后读,可能又有新的感受,常读常新。有一个学者有一种阅读体验,不知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他读《阿Q正传》的时候呢,读了14遍,他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其中第七遍,大家看:“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什么意思?
生11:他感觉自己身上也有阿Q的这种劣根性。
师:你理解得非常到位,就像阿Q一样。长时间没看到朋友了,一看到,马上向你奔来,啊,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现在见面了。实际上他是找到了什么啊?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了。你如果觉得阿Q向你身上扑来,那就说明怎么样了?你看出了你自己身上的什么啊?弱点。我把我的阅读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以前教了很多遍《拿来主义》,每次备课,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感悟。但是最近一次,我突然读出来一层新意:哎呀,我会想,孱头向我身上扑来,昏蛋向我身上扑来,废物向我身上扑来。我有时候不也是这样的人吗?哦,我才忽然明白,鲁迅先生好像是来教诲我,他想对我说的,你不要做孱头,不要做昏蛋,不要做废物。这时候我才觉得,我读懂了《拿来主义》。最后,我想以这样一段话作为本课的结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预备,齐!
生:(齐声朗读)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一个平庸的民族!一个出了伟人却不知珍惜的民族更是一个悲哀的民族!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先生作品,常读常新!
师: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读鲁迅作品的过程当中能够不断地去走近鲁迅,读懂鲁迅。这也是给大家的希望,我也以此自勉。
【片段分析】
语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想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想让学生觉醒,教师首先要觉醒;想让学生成人,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他人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在“为‘拿来主义’者画一幅肖像画(或用语言描述)”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多达10个学生描述心目中“拿来主义”者的肖像,旨在引导学生一步步清晰并强化对“拿来主义”者的认识: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并进而认识到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拿来主义”者。这是人格的标杆,这是民族的脊梁。在向学生传达我的阅读体验这一教学环节中,在把我的阅读新发现和学生分享的同时,我还把一位名家阅读《阿Q正传》的阅读体验融入其中,意在引导学生将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加以比照,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逐步加以完善。
从学生的现场反应以及专家、同行的评价来看,上述两个教学环节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前一个环节强化了学生对“拿来主义”者的认识,并能认识到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拿来主义”者。这一环节得到了在现场听课的于漪老师的好评。后一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由文本转向自身的反思,他们感到“阿Q正向自己身上扑来!”正如一位现场听课教师的评价:这节课始于感性,达于理性。换言之,通过情感的力量传达理性的思维,达到情与理的有机交融。
案例四
上海市育才中学 马玉文
执教时间:2012年11月3日
执教地点:江西省南昌二中
执教对象:高二(2)班学生
【教学说明】
南昌二中是百年名校,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上做一点深度探讨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思潮涌动,理论蜂起,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这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起点之一。
《拿来主义》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经典智慧“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至今仍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拿来主义》本身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存在着如何“占有,挑选”,以推进文化现代化的问题。然而读鲁迅是要讲形式,讲机缘的,以造成心灵的共振,否则遗产也可能成为包袱!因此,阅读《拿来主义》,必须立足文字,聚焦其关节处、微妙处,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中了其精妙,明其大要,从而直抵文心,深刻把握“拿来主义”的精髓,引导学生用“拿来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生活,透析热点,明辨价值,以增强文化辨析力。
【教学目标】
把握“拿来主义”的内涵,深刻感悟“拿来主义”的现实针对性。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从注释①入手,引导学生品读“且介亭”的深层含义及背后的鲁迅精神。
二、研读课文
自然引出“‘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次剖析。
1.“这样”是指怎样?
2.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
3.“拿来主义”者怎样?
4.“全”怎样理解?
三、拓展深化
阅读下列三则有关“莫言热”的报道,试以“拿来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简短的语言加以评析。
四、课后作业
鲁迅在《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的征答中提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对此,你有何看法?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拿来主义理解与运用”环节)
师:我们刚才紧紧地“咬”住一句话,“‘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从内容到形式,精细挖掘,反复品读,可谓见微知著。哪位同学能够总结、梳理一下刚才学习的内容?
生1:我们围绕“‘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重点讲了三个问题,一个是“这样”是指怎样?第二个是为何会造成这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潮?第三个是“拿来主义”者怎样?
师:哦,在内容上你举“一”反“三”,高度概括。不过好像少了——
生2:形式!
师:对,你来补充。
生2:还有第四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的“全”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从鲁迅杂文的语言角度来讲的。
师:好。这位长得像青年鲁迅的男同学好像有话要说。(生大笑)
生3:我觉得他们讲得太概括了,不过瘾,我想补充一下。第一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样”是指怎样?这是对上文的总括,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式的怕,“昏蛋”式的怒,“废物”式的喜。第二个问题,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要继续到上文去找,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受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思潮的祸害,这里“送去主义”又是鲁迅批驳的重点。第三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怎样?这里隐含着对比、比喻论证,鲁迅的观点是占有,挑选,怎么挑选呢?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插话)讲得太好了!看来你不仅是长得像鲁迅,你在精神上已经很鲁迅了。我很高兴你抢了我的“台词”!(生笑)继续。
生3:最后一点,“全不这样”的“全”语气决绝,深沉中又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鲁迅杂文语言的魅力。
师:更重要的是,这个“全”表现了鲁迅对其他“××主义”者祸国非浅的痛恨,以及坚持“拿来主义”,不与他们同流的鲜明立场。可见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生4:这是一种彻底、决绝的宣战!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啊!看来你们已经开始成长为一个“拿来主义”者了。那么,拿来主义在今天是不是过时了呢?请大家阅读下列三则有关“莫言热”的报道,试以“拿来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简短的语言加以评析。思考时间为三分钟。
(师通过PPT出示三则新闻报道:
2012年10月18日《新京报》: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利用“莫言热”,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斥资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有关人员表示“赔本也要种”、“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
2012年10月20日《武汉晚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处楼盘打起了“莫言”牌:“热烈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正中心,莫言地段”和“认筹即送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
2012年10月23日《华西都市报》:一位喜欢喝酒的侯姓先生,六年前与几位朋友一次聚会,酒喝到高兴时,无意中吟出了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并随意取了一个白酒“莫言醉”的名字。如今,很多酒老板都想出重金买走他的“莫言醉”商标,现已以税后1000万成交。)
生5:莫言的价值是在文学,而不是推动经济。
生6:以偏概全,利益至上,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生7: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打好“莫言牌”。
师:不错。语言还可以带点杂文味,譬如:莫言热?莫名其妙热!
生8:莫言正被“唯薪主义”!“薪”是“薪水”的“薪”。
生9:这样的“莫言热”真该冷一冷。
生10:理性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生笑)
师:很好!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其实也是“拿来主义”者的思想方法。
生11:原来如此!!!
生12:救救莫言!
师:同学们以“拿来主义”者的思想方法,用杂文式的语言,评点时事,一针见血,可谓渐入佳境。最后我要说的是,拿来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我们要救的,岂止是莫言?!
【片段分析】
“拿来主义”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拿来主义”的背后,隐伏着一个时代的喧哗与骚动,也闪耀着一位伟人的睿智与坚守。
“拿来主义”是经典智慧,永不过时。
1934年6月4日,鲁迅先生面对“僵尸的乐观”与“送来的恐怖”说:“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西德新闻代表团时说:“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这是一种蠢话。……我们的做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确定新的政策。”
那么,今天呢?
答案自然要让这些95后们来寻找。
基于以上考虑,在这个教学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来总结学习内容,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咀嚼《拿来主义》,使学生深入领会“拿来主义”的精髓。然后引导学生以“拿来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简短的语言评析有关“莫言热”的报道——这其实是咀嚼后的运用。其目的有三,一是以评促知,选用“观点采择”的方法,深化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二是以练拓知,点明“拿来主义”在当今依然具有生命力;三是以写固知,通过写作训练固化学生对于杂文的所思所得。
显然,95后们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它给我的启示是:语文,就是要以“文”的方式来育人!
【注释】
[1]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有关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的文章
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的体现首先要具备“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并同时取得相应权利与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越其他,包括国家和民族。尽管调查只涉及了一部分学生,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弱化之中。......
2024-06-09
语文学科资源极为丰富,条件得天独厚,像《想北平》这类文章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想北平》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怀想之作。生3:作者想的是北平呀,为什么叫北平而不叫北京?我想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对北平的爱相类比,一方面固然是突出情感的朴素、真诚、深沉;另一方面,特地强调“不放心她的健康”,应该是要暗示对于故乡、祖国命运的担忧。......
2024-06-09
播撒那颗种子上海市市光学校杨岚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必须在规则的建立和素质的养成上获得更多人的信赖,才有可能展现自己的城市品格;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拥有高尚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有可能展现自我的品格。忠实地履行承诺,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金子一般珍贵的品质。......
2024-06-09
安妮在日记中不仅真实记录了两年时间里“密室”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与这个临时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而且也记录了她心理成长的历程、她的孤独苦闷心情。《密室的生活》是迈耶·莱文为《安妮的日记》在美国出版时写的书评。......
2024-06-09
不败的康乃馨上海市吴淞中学赵晔华走上讲台之初,我自问尽心尽力,但和学生之间却总好像隔着些什么,班级总体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转眼,便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孩子们给我送来一份礼物——A4纸上一朵粉笔绘就的粉红色花朵,名曰“不败的康乃馨”,围之以全班48个孩子的签名……可见,有效的沟通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带来更高品质的沟通,循环往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情意“不败”!......
2024-06-09
教育就是给人希望上海市育才中学马玉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博文,没想到故事的主角是我。就是这一句话,让她永远心怀感激,她甚至说我是她在上海唯一给过她温暖和希望的人。是的,教育就是给人希望,让人拥有正能量,这就是我的教育哲学。......
2024-06-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