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思考与建议一、明确德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024-06-09
《“诺曼底”号遇难记》同文异教
案例一
执教时间:2012年5月12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龙华中学
执教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说明】
本文叙述了“诺曼底”号被撞下沉,哈尔威船长镇定地指挥大家有序地逃生,而自己与轮船共同沉入大海的故事。
哈尔威船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他在危难来临之际,显示出超强的自制力。他态度从容,语言简洁,语调威严,表述有力,动作果断,最后的以身殉职,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在六年级学习本文时,肯定已深受感染,现在再度学习,温故知新,重要的是潜入文字,深入意脉。不仅要深入理解文本,更要对哈尔威船长身上的践责自强、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所感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哈尔威船长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的研读分析,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做人之道,职责所在。
【教学目标】
2.学习哈尔威船长超强的自制力,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邀学生简介作者。
2.邀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大意。
二、研读课文
1.学生讨论:为何雨果评价哈尔威船长是位具有自制力的真正强者?
2.出示讨论要求:
·组长负责,围绕小节内容,各自提出交流的核心内容,相互讨论,使意见成熟。
·讨论内容要有思考,要具体,要和问题契合。
·组长负责,组员明确各自交流的内容,演练一遍,达到流畅。
·组长负责,务必使每位成员思考起来。
说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组长。小组自行商讨围绕问题决定从哪个角度(场面还是船长),选择哪些小节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协商各小组交流的小节,避免重复,并且记录。
3.学生交流。
·感受混乱、惊慌(11、15小节)
·感悟船长的行为及品质
场景一:下达命令(13小节);
场景二:对话(16~35小节);
场景三:救克莱芒(36~41小节);
场景四:殉职(47~50小节)。
说明:交流时要求各小组先明确交流的小节。接着小组朗读小节。再依次发言,做到有序完整。未交流小组仔细聆听,做笔记。交流结束,可提出问题或补充内容。实际交流的顺序与上面的设计并不要求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本身,同时思考作者的表达形式,并且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
4.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船长,最后的选择会和哈尔威船长一样吗?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三、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泰坦尼克号》节选之《沉船之前》。
2.试着想象,描写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大海时的心理活动,100字左右。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践责自强”环节)
师:同学们读得真是精彩!请那位男同学再来把34小节念一遍。
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是“前面”,不要急,再来一遍。你有配音演员的风范。
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我们男同学一起来念。
(男生全体朗读,之后小组开始依次交流)
生:16小节,“呼号”和“嘈杂”,这两个词语反衬出船长威严的声音。黑暗中大家听到的整段的对话,雨果的描写都是独句成段,强调了哈尔威船长的话简短有力,以此体现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非常的冷静。
生:后面17节到34节的对话,说话简练,果断有条理。在三言两语之中,哈尔威船长就搞清楚了情况,这有助于他迅速下达命令,体现了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度。
生:在危难来临的时候,人人都会选择去求生,会尽所有的力量去求生。但是哈尔威船长深切地意识到尽管生我所欲,但所欲有胜于生,保护他人是他应有的道德底线。他选择了在危难关头镇定自若保护该保护的人,所以他是个有自制力的人。
师:从哪句话看出?
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生:我再补充一点,前面说到所有的人都是半裸着身子,失魂落魄,都没有了绅士风度。但是这时船长为了保护弱小,女士优先,完全没有考虑自己,这时候他也是非常有自制力。
师:非常精彩,和11小节进行联系。人们已没有绅士风度,但是哈尔威一定是会有绅士风度。这个小组交流,男生念得好,女生分析得好。陈老师这里提个问题,“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哈尔威船长有什么资格说这个话?
生:哈尔威船长是这艘船的主人。
师:他是一船之长。陈老师在网上查了一下,船长还有警察的职责。特别是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做出生死的处决,否则的话,全船的人都可能葬身鱼腹。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有一个——
生:伟大的灵魂。
师:伟大的灵魂,为什么不是伟大的人物呢?
生:因为哈尔威船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心而发。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他英雄般的行动,而是他用整颗心,履行船长的职责来保护人们。
师:对!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贵品质。涉及内心深处的时候,就不再用“伟大的人物”,而是“伟大的灵魂”。送给大家一句诗,记得是清朝的名将彭玉麟的话: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表面上哈尔威船长说这样的话,要枪毙人,会流血,但是他的内心是高贵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这就是职责所在。
【片段分析】
学生分角色朗读,已然非常漂亮,但我不依不饶,让其中“船长”一角的学生再读34小节哈尔威船长的话,目的既是强调此句不一般,更是为下文深度揣摩哈尔威船长行为的意图作铺垫。在学生准确、流畅的交流分析之后,我的二度追问促使学生思维再掀波澜。
第一问——“‘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哈尔威船长有什么资格说这个话?”学生由此明确船长一职除护船救人之外,也有警察临危处决之权。表面上看来哈尔威船长的话是简单粗暴的威吓,但是身处当时当地,人心惶惶,混乱不堪,他的话却是绝对正确有效的命令。最后我引用清朝名将彭玉麟的诗句作勾连,使雨果笔下的故事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的语境相联系,易于学生接受,更让学生有新一层的思考。
第二问——“‘伟大的灵魂’,为什么不是‘伟大的人物’?”此问一出,学生陷入思考。但是有了前面的条分缕析,几秒钟停顿之后,马上有了答案。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整个教学由此也深入一层。学生深切意识到哈尔威船长语言行为背后是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支撑。伟大的灵魂意味着高贵的品质、高尚的心灵,意味着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已是深入哈尔威船长骨髓,由内而外,自然而然。
面对哈尔威船长,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感动,更多是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正身以俟时”,“铁肩担道义”,践责自强,任重道远。
案例二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 刘 芸
执教时间:2012年5月12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龙华中学
执教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说明】
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这篇短篇小说,描写了“诺曼底”号沉没前船长忠于职守并殉职的故事,是一首悲壮的英雄赞歌。小说悲壮的结局使人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船长在生死关头的选择,显示出一个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情节清晰,学生初读作品就能提炼出作品中人物忠于职守、从容镇定等特点。但文中有关议论的语言背后,深蕴着作家对人物的价值判断,如果没有教师的导引,七年级学生恐怕难以真正体会语言的深意。要让这些学生再次走进作品,感受人物的精神力量,必须聚焦于文本的核心价值。
笔者试图通过对哈尔威船长危难之际三道命令的分析,走近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之力;抓住人物描写及议论性语句来品味,把握文末议论与题记所表达的力量;抓住人物忠于职守的性格侧面深入挖掘,在语言的深味中,浸润、比较、感悟。如果学生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践责的伟大,就能理解人物从容指挥之下的内心的坚定,就能真正领会强者的含义。若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和作品产生有效的结合,那么文中人物与思想就能“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在前后联系中理解这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强者的含义。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作者介绍及开场白。
二、梳理情节,概括故事
1.梳理情节,讲讲故事。
提示:(课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这是一个悲壮的海难故事,为何会发生?交代了最终的结局吗?
三、品析语言,品说人物
1.这篇小说述说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展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船长形象。在生命的最后20分钟里他做了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向你们传递了这些信息?三道有力的命令,请画出来。
2.结合情境,品说人物。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品质?怎样的品质?
四、深入文本,叩问作者
1.文末写道“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如何理解作者的评价?
2.作者在文中还怎样评价他?
(提示:注意“题记”。)明确:文中对船长的描写渗透了作者对强者的理解。
3.作者介绍,理解小说意图。明确:文学作品的意义浮在文字表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www.chuimin.cn)
五、布置作业
1.抄录并理解文中议论语句,并以“我眼中的哈尔威船长”为题,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
2.课外阅读雨果作品,体会作品意义。推荐《巴黎圣母院》。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深入文本,叩问作者”环节)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课文明明写的是船长最后的二十分钟的言行,为什么雨果的评价却是一生的?
生:因为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所以他才有最后的表现。
生:最后的二十分钟把他一生的品质都写出来了。
师:是呀,这二十分钟正是船长一生的写照,一件事写尽一生,这就是大师文笔的魅力!你们想一想,船长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生:忠于职守,从容镇定。履行做人之道。
师:能不能先解说“履行做人之道”?
生:履行做人之道就是实践做人之道。船长的做人之道大概是尽忠职守。
生:一生,一辈子。船长的可贵在于船长用自己的行动时时在诠释着忠于职守的伟大。文中的他一直坚守在船长的岗位上,灾难来临,他尽忠职守誓与船同存亡的精神与勇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师:同学们解说得很好。还可结合下文来理解。“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评价?“又”何意?“英雄”如何理解?
生:船长救援的行为已彰显他的伟大。面对漂亮的“诺曼底”号,他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船长,荣辱与共,誓与同存;面对纷乱惊恐的人群,沉着镇定,指挥有度;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坦然接受事实,勇敢选择坚守岗位,与船同沉。他就是英雄。
师:当忠于职守与生命对立时,他毅然选择了前者。在船沉的一刻,他又一次运用了船长的权利,这“又”,不仅仅是第二次,更可以理解为再一次,一次次。做称职的船长,可以说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忠于职守的事业原则放在了生命的第一位,是人物内心自然而然的必然。短暂的瞬间成了永恒!人们记住了这位英雄。
(生再读课文中的结尾一节)
师:是呀,忠于职守到了极点,无畏生死。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像《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就是用这种悲剧式的艺术手法去震撼读者的心,就像哈尔威船长之死让我们心头沉重,但更加让我们崇敬英雄,永远地怀念英雄!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让人震撼的文字?
(生读)
师:让英雄留在心底,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读)
师:值得注意的是,课文开头前有一个题记:“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题记是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的文字。
(小组讨论,交流)
生:人可以在短暂的一生中,以一种信念为原则,表现出生命精神的光辉、强者的风范。
生:题记是统领全文的。文中对船长的描写渗透了作者对强者的理解。对60人生命的高度负责,对船长职责的坚守,表现出超凡的意志,使他的生命之光闪现得更为璀璨。
师:是啊,《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忠于职守的坚定信念,让他的内心无比的强大。文中船长是践责的强者,小说在层层对照中,让我们在冷峻有力的语言背后触摸到船长强大的内心世界。他是英雄,是真正具有自制力的强者!同学们,文学作品的意义浮在文字表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作家对作品人物的思考和小说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带给我们思考的远远不止于这些。
【片段分析】
本环节,通过对文末议论句和题记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实质,把握作家对作品寄予的“永远的思想”,受到艺术的感染。通过揣摩分析,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作为经典的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文末“一生”、“都”、“履行”、“又”、“运用”等词语的品析,对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做了精彩的概括。忠于职守,关键在于“履行”,难就难在要用“一生”去实践履行。船长的形象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无论是发生灾难前还是发生灾难时或发生灾难后,他都坚守船长岗位。在灾难面前,依旧履行做人之道。这就意味着船长彰显的是一种精神,哈尔威用自己的生命诠解了坚守责任与道义的伟大。
题记中的语言更是凝练。结合全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抓住“自制力”来解说主人公冷静克制的语言背后强大的内心世界。超越个人生死、名利,尽职守责,是高度的责任感驱走了恐惧,使得每一个人都听命于他的指挥,使得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是大爱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责任。作者让我们在船沉的一刹那,品味到永恒的滋味。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英雄的赞歌有了一个震撼心灵的休止符,让我们思考强者的意义和价值。正如老子说的那样,“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制力源于内心道德需求,明确责任,克制自己,还原人的心灵境界的自由。
面对经典,语言须在深味中,浸润、比较、感悟;面对哈尔威船长,我们明白“责任”一词所产生的精神内涵,责任在肩,践行自强。
案例三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陈 美
执教时间:2012年5月12日
执教地点:上海市龙华中学
执教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说明】
课文写的是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邮船遭遇碰撞之时,船长哈尔威组织船员和乘客逃生的故事,塑造了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哈尔威船长形象,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赞颂。故事按“夜航——相撞——救援——殉职”展开,从语言、动作、外貌、环境等角度刻画船长的英雄形象,以题记“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和结尾两段的议论,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景仰和对英雄精神的理解。文章反映了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雨果的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内容),为什么写(主旨),是一望即知的,如果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学生可能味同嚼蜡。没有浸润、涵泳,人物形象、精神品质就可能流于贴标签,难以激起学生的文化认同,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对船长的殉职可能难以理解。船长可以不死,为何选择与船共存亡?曾有老师查阅到有关国家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船长别无选择,必死无疑,但这是作者雨果的意思吗?如果揭示法律条文,岂不是破坏了船长在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要讨论吗?使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展开争辩吗?显然没有价值。于是,我设计了“一则消息”、“现场采访”、“资料馆藏”、“聆听心声”、“余音袅袅”等环节,意在解开学生心中的疑团。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湍急、推搡、猝然、蓦地、肇祸、须臾;理解词义:小心翼翼、失魂落魄、井然有序、巍然屹立、相提并论。
2.能讲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感受救援场面的惊心动魄和悲壮感人。
3.感受船长沉着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英雄本色。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直接导入,就标题提问,阅读课文,完成一则消息。
二、品味描写,感悟精神
1.现场采访。
①采访乘客: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你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地奔到甲板上,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②采访机械师:船长对你说了什么?你从船长简短、有力的话里,感觉到了船长的什么?
③采访大副:你接到了船长的什么命令?你是不是觉得船长缺乏人性?
④采访见习水手克莱芒:作为一个见习水手,你害怕吗?后来你听到船长喊“把克莱芒救出去”,你怎么想?
2.资料馆藏:假如你是现场的摄影记者,你觉得哪个画面一定要定格存放资料室,请在这照片下面写一行字。
3.聆听心声:灾难猝然而至,老船长还来不及……还没来得及……我们似乎听到声声呼唤:回来吧,船长;回来吧,这不是你的错;回来吧——可是,他要说——
4.余音袅袅:(出示雨果的名言)。
5.图片展览结束语:刚毅的老船长,在冰冷的海水中睡去,却给我们温暖的启示。
6.教师自创诗歌《为生命喝彩》。
三、布置作业(三选一)
1.照例概括情节:夜航——(被撞)——(救援)——(殉职)。然后用上“小心翼翼、猝然而至、失魂落魄、井然有序、巍然屹立、相提并论”缩写课文。
2.请为船长写一份颁奖词,80字左右。
3.根据下列语段,完成《船长的选择》,200字左右。
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当人们都沉浸在梦乡时,他选择了( );当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之时,他选择了( );当人们安全撤离后,他选择了( )。
【教学实录片段】
(关于“资料馆藏、聆听心声、余音袅袅”环节)
师:假如你是现场的摄影记者,你觉得哪个画面一定要定格存放资料室,请在这照片下面写一行字。(画面一: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生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2:真正的强者是富有自制力的人。在灾难面前,他克制了自己的恐惧,克制了求生的渴望,克制了可耻的利己主义。
师:就是在平时,虽然走着熟悉的航线,依然“小心翼翼”,毫不懈怠。高尚的敬业精神,超强的“自制力”。
生3: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生4: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选择了“悲壮的舍己救人”。
师:“运用权利”,因为是船上的主宰,在危难关头,他可以运用权利,选择率先逃走,那么他就成了可鄙的利己主义者;现在船长的职守使他有了成为英雄的可能,他又运用权利,选择舍己救人。(画面二: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生5:因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人们凝视着他,内心充满了敬意。
师: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真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船长的死比泰山还重。
师:灾难猝然而至,老船长还来不及和相濡以沫的妻子携手游览名山大川,还没来得及亲吻刚出生的孙子的额头,还没来得及与儿子继续探讨生命意义的哲学话题,还没来得及为“诺曼底”号的航行谱写华丽的篇章,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航海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时,我们似乎听到声声呼唤:回来吧,船长;回来吧,这不是你的错;回来吧——可是,他要说——
生1:虽然我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个悲剧,但我不能悲剧地活着。
生2:人在,船在;我要与船共存亡。
生3:驾驶舱,是我的岗位;保驾护航,是我的天职。
生4: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也要站着死!
生5:当危险呼啸而来,责任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我不够高大,但我要有足够的理由值得人们仰望。
……
他以他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猝然而至的海难中,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放弃人生的准则。
师: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确实是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怎样“登天堂”,如何“下地狱”?雨果告诉我们——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生活,就是有正义感、有真理、有理智,就是始终不渝、诚实不欺、表里如一、心智纯正,并且对权利与义务同等重视。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理智。
【片段分析】
教什么,不仅取决于文本体式,更取决于学生实际和教师素养和喜好。教参上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小说通过语言描写、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如果拘泥于教参,那么学生得到的可能是“一望即知”的,根据学生的学情,我提出了高于教参的目标,设计活动,让学生“沉潜”文字,感悟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我试图体现以下价值追求:
尊重——围炉夜话式的宽容随性。今天的很多课堂,老师的预设很强势,学生的自主性不够。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基于自身经验,与作品对话,理解作者意图和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价值评判。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拘泥,不呆板,允许异议。
追问——创“最近发展区”施教。追问是促进学生现有水平提升,促进学生思维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式,可以在发展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同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把问题问在“最近发展区”,可以发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学习体验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拓展——把一本书读厚。“读厚”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一篇文、一首诗常常是一扇窗,引入狄更斯的《双城记》和雨果的名言,旨在帮助学生透过文本,可以看见作者、作者的思想;透过它,可以认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触类旁通的能力。
提升——架梯子登高望远。学生限于知识和阅历,对某些问题,可能看得不够深刻,在对话中,老师可以透过点拨、纠错、扩展、归纳、提升等,深化学生的认识,从而超越阅读初感。
有关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的文章
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的体现首先要具备“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并同时取得相应权利与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越其他,包括国家和民族。尽管调查只涉及了一部分学生,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弱化之中。......
2024-06-09
语文学科资源极为丰富,条件得天独厚,像《想北平》这类文章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想北平》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怀想之作。生3:作者想的是北平呀,为什么叫北平而不叫北京?我想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对北平的爱相类比,一方面固然是突出情感的朴素、真诚、深沉;另一方面,特地强调“不放心她的健康”,应该是要暗示对于故乡、祖国命运的担忧。......
2024-06-09
安妮在日记中不仅真实记录了两年时间里“密室”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与这个临时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而且也记录了她心理成长的历程、她的孤独苦闷心情。《密室的生活》是迈耶·莱文为《安妮的日记》在美国出版时写的书评。......
2024-06-09
“价值多元背景下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建设的实证研究”课题报告概要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价值形态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学师生道德认识与语文学科德育现状调查,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语文学科德育实施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块硬骨头。......
2024-06-09
不败的康乃馨上海市吴淞中学赵晔华走上讲台之初,我自问尽心尽力,但和学生之间却总好像隔着些什么,班级总体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转眼,便到了高二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孩子们给我送来一份礼物——A4纸上一朵粉笔绘就的粉红色花朵,名曰“不败的康乃馨”,围之以全班48个孩子的签名……可见,有效的沟通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带来更高品质的沟通,循环往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情意“不败”!......
2024-06-09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鉴于此,鲁迅于5月2日创作《论“旧形式的采用”》,于6月4日创作《拿来主义》。)既然大宅子喻指文化遗产,那么,“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
2024-06-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