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调查结论与反思

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调查结论与反思

【摘要】:对于学科德育,许多教师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然而“贴标签”的形式居多。

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反思

一、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但存在知行分离倾向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基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且时代特点鲜明,但在道德品质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

正确的价值取向要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基础是每个人能从内心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小学生在大部分选项上,都比较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且时代特点鲜明。他们的道德行为大多与道德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与传统时期相比,这些价值观在现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小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也更具时代特色。比如,当代中小学生在如何对待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明显地向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倾斜,年级越高,倾斜程度越明显。这反映出当代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个人合法权益,强调发挥个人才能。再如,选择自由职业者的接近20%,也显示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忽视集体利益的不良倾向,值得重视。

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受社会流行文化影响,学生的心态更开放,这从学生喜欢上网及偶像选择上可以看出,很多中学生的偶像为韩国明星、90后网络作者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从偶像身上辨别、选择积极向上的力量来加以汲取。同时,社会对主流的道德行为褒奖不够,加上学校道德教育重“知”轻“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小学生在外显价值取向和个体人格特征方面的矛盾、冲突。

二、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存有迷茫,少数未能辨别是非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有些迷茫,少数学生存在辨别是非能力差、理想信念缺失问题。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的混乱、矛盾和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小学生人格的构建。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未定型阶段,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在学校教育中,他们接受的是一套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活生生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造成了中小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这也是本课题需要关注的。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要求中学生放弃对偶像的崇拜、模仿和追捧,却能发掘学生身边正面的、向上的榜样典型,通过不断宣传展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感染他们,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三、语文教师价值取向正确,但学科德育实施尚存随意与盲目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部分教师对实施语文学科德育认识出现偏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极少数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师德出现滑坡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价值取向须作清醒的思考、正确的选择。对于学科德育,许多教师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然而“贴标签”的形式居多。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教育融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实施学科德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学生并没有认同,更没有感悟。乍看是方法问题,实际是观念问题,教师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克服“贴标签”等弊端的根本立足点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必须树立目中有人,也就是目中有学生的观念。”

四、正视学生道德认知差异,探求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策略(www.chuimin.cn)

调查显示,价值多元背景下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是有差异的,语文教师应正视之,并要努力探求与之相对应的学科德育实施的规律、途径与方法。

由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段的上升而不断趋于成熟的,而且男女生差异很大,因此,语文学科德育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男女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手段应沿着他律——他律和自律——自律的轨迹渐进。比如,小学生所选择的偶像多为科学家和道德楷模,这可能与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尚处在低级水平,对事物的认识较肤浅,容易受暗示,总是被动地顺从和执行有关。初中生的道德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他们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还不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变化较初中生有了较大的提高,自制力比初中生有所提高。于漪老师指出:“教师不能站在学生世界的外面观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眼看耳听,搭准他们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情趣、爱好、知识、才能,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所谓教学,就是基于学情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德育的前提和依据是了解教学对象——中小学生的道德状况,这是一种学情分析,也是本报告的价值和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道德两难判断、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和宽容等各种价值选择的基本价值倾向。“如果说,教育要保持底线伦理的教化,那么,宽容、理解、尊重、共处就是多元时代道德教育的底线。”[2]面对多元价值观,教师要承认价值观的差异性及多样性,并对此保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不是教学生选择哪个价值观,而是教学生学会辨别、判断和选择。

五、在多元价值背景下考察学科德育,增强实施的自觉性

调查显示,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把学科德育放在多元价值背景下加以考察,增强学科德育实施的自觉性。

虽然德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具体落实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条件限制,有时甚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反作用力。现实中的确存在好心遭遇恶报、助人为乐反被诬陷讹诈等现象,越是如此,越需要旗帜鲜明地去占领道德高地。这也为教育敲响了警钟,应该教育学生,对于那些不道德和冷漠的行径,要借助正义的力量去谴责批判,因为这代表着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师应意识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增强学科德育教育自觉。引导学生明确偶像崇拜、榜样选择中的价值选择,明确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哪些是可学的,哪些是不可学的。

总之,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既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价值的认同与维护,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教育观,培养学生主体的道德人格,又要求对学生进行普遍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普遍的社会道德。

【注释】

[1]参见于海主编《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孙彩平《多元价值对道德教育正当性的挑战与要求》,《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