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调查结果和分析: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

调查结果和分析:多元文化与语文育人

【摘要】:国家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和高度认同的情感。在各个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中,年级、性别与本题的选择结果显著相关。小学生与中学生对“健康”的选择有较大差异,表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升。

第二节 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分析

这部分主要涉及中小学生对不同价值观的认同情况、道德倾向及道德判断等。

1.对不同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关于“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和高度认同的情感。对于升旗仪式的态度,在被问及“在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每当国旗冉冉升起时,你想到什么?”时,认为“学校要求参加升旗仪式,就按学校的要求做”的占27.4%,认为“升旗仪式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浪费时间”的占4.8%,认为“无所谓”的占8.0%。其中,从认为“升旗仪式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浪费时间”的选率来看,高中生占62.5%,初中生占29.2%,小学生占8.3%。在各个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中,年级、性别与本题的选择结果显著相关。说明中小学生的国家意识还需进一步培育、提升,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比小学生更不看重升旗仪式,这或许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可能并不太在意一些仪式性的东西。

关于“理想信念”。这部分主要从职业观、成功观、读书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人生目标。总的来说,社会转型时期的消极作用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在职业观上,青少年把收入丰厚和地位尊贵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却看不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如图1,选率最高的前三项为:教师(19.4%)、其他(19.4%)、自由职业者(18.6%),选率最低的三项依次为:工人(0.6%)、农民(1.8%)、警察(3.4%)。选择“自由职业者”的近20%,表现出青少年明显的自我意识和个人理想至上的职业观。

图1

对于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选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健康(45.7%)、家庭(24.4%)、友谊(10.8%),这可能表明青少年重视亲情,也关注友谊,需要心理安全感,情感需求较强烈。在各个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中,年级、性别与本题的选择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在“健康”和“家庭”等方面,女生比男生认同率高,在“金钱”、“爱情”、“名誉”和“知识”等方面,男生比女生认同率高。小学生与中学生对“健康”的选择有较大差异,表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高,对家庭也越来越重视。高中生在“事业”上的认同率(56.3%)也明显高于初中生(37.5%)和小学生(6.3%),表明了高中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更趋于现实和个人的价值,这可能与高中生的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有关。

对于读书观,选择“将来找个好工作”和“将来赚大钱,让父母不再辛苦”的各占25.3%和20.2%。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基于生存压力的大多数家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的是务实的价值观,同时,不少家长对子女的娇生惯养、群力包办,导致青少年自私利己、不善合作、心理不成熟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缺失。在各个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中,年级、性别与本题的选择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凸显了近年来社会一直关注的男孩危机问题,也反映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学习中较关注知识的功利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找个好工作”。

对于成功观,选择“家庭美满”、“做个自信的人”和“事业或学业成功”占选率前三,选择“有钱”和“拥有较大权力”分别占6.0%和5.0%,反映出部分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思想,权力至上。当然,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如何通过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于“诚信守法”。这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准则。“诚信”是为人处世、做事立业的根本,这里的“守法”主要指中小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对于“守纪”,有20.7%的学生存侥幸心理,18.8%的学生认为好玩,9.2%的学生认为违纪无所谓。反映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仅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存在着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也不难看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停留在他律阶段,还没有进一步内化为自律意识。经过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00,小于0.01,说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这又一次凸显了男孩问题。

本研究涉及的27项常规行为规范调查,主要取自复旦大学于海教授主持的“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1]项目,我们将此组问项用于小、初、高三个组别的调查。

做得最好的规范是: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83.9%),及时表达谢意与歉意(83.9%),与人约定见面,通常准时赴约(80.2%),耐心听别人讲话(79.3%),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78.3%),不在车上、图书馆电影院等场合大声说话(77.5%)。

做得次好的规范是:别人的东西不乱动(76.7%),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76.7%),看见红灯不穿行(76.7%),微笑待人(75.6%),知错就改(74.2%),不能按时回家时设法给家人打电话(73.6%)。

相比而言,做得一般的规范是: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70.2%),坚持把要扔的杂物扔到垃圾桶去(69.6%),等家人一起进餐(69.0%),进出家门主动向父母问好(68.6%),上下楼梯靠右行(68.0%),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67.8%)。(www.chuimin.cn)

排在最后三位、做得较差的规范是:天天锻炼身体(53.3%),不偏食(52.7%),不为自己犯的错误找借口(47.5%)。

以上排序,小学和中学差不多。不难看出,一般学校抓得紧的道德规范,学生耳濡目染,遵守得也比较好。而涉及自理等个人习惯的,如“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家人一起用餐”,乃至涉及个人的更高标准的,如“天天锻炼身体”、“不为自己犯的错误找借口”等,学生做得一般甚至很差。

关于“勤奋自强”。这里选取了学生对上网的态度等选项。男生喜欢网络的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初中生喜欢网络游戏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六七年级。高中生上网更理性化,能正确把握自己。九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由于中考高考压力,喜欢网络游戏的比例有所下降。经过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38,小于0.05,说明各年级之间对网络游戏的喜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2.道德倾向

这部分主要从喜欢的偶像、喜欢的榜样等维度考查学生的倾向性认识。结果显示,如表1,按照选率高低排序依次为演艺人物(48.5%)、政界人物(9.8%)、体坛人物(7.7%),仅有1.4%的学生选择道德楷模,这凸显出娱乐化文化倾向的盛行,这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崇拜政治领导人物,七十年代推崇道德楷模的风尚大相径庭。在偶像选择上演艺人物比例居高是时代特点。教师应与时俱进,了解偶像,发现亮点,从中提炼出教育学生的有利因素,比如,有些明星的努力奋斗史中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可以学习。但其中宣扬颓废、消极的东西对容易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学生来说,负面影响会很大,应予以摒弃。经过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01,小于0.01,说明性别、年级与第一喜欢的偶像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1 第一喜欢的偶像(类型)

有一些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有1.2%的学生将“希特勒”、“邓尼茨”、“古德里安”、“隆美尔”等德国纳粹分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偶像,单从军事才能看,他们的确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邓尼茨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古德里安是德国陆军一级上将,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的创始人;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负盛名的将领,被称为“沙漠之狐”。但是,以希特勒等纳粹分子为偶像,反映了部分中学生的极端心理和畸形价值观,也暴露了教育的某种突出病象:当前,学校普遍重视应试训导与行为规范教育,并以此来判别学生的“好”与“差”,淡化甚至取消心理疏导与信仰牵引,以致一些学生价值观扭曲,人生观变形,荣耻莫辨,善恶难分。

3.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是判定他人或自己行为善恶的认识活动。这部分主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发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以此了解学生在价值多元背景下的道德判断能力。比如,对“小悦悦”事件的讨论反映出中小学生的主流道德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反映出受社会种种欺诈事件的影响,学生自身保护意识增强,造成部分学生“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态度。在被问到“如果你是路经的一位,你会怎么做”时,选择“直接向110、120或警察等求助”的占52.4%,选择“主动救助”的占34.1%,选择“先作证再代她呼救”的占5.3%。排在后三位的是“视而不见”(4.1%),其他(3.7%),“已经死掉,无须救助”(0.4%)。如图2,对于路人和司机见死不救的原因,55.0%的学生选择“害怕被讹上是自己造成的”,24.0%的学生选择“我没有任何义务去救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图2

问卷还设计了情境题,分别了解不同学段学生在道德两难情境中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高中生的选择不尽如人意。选择“小部分人愿意帮助转来的同学提高成绩”的占59.2%,这也是被试学生的真实想法,应试教育环境下强烈的竞争意识导致学生对于分数名次的介意和看重,不希望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

二、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认识及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与分析

关于“教师的道德认识”。这部分主要从职业满意度、做人原则两个维度考查教师的道德认识。对于职业满意度,21.7%和3.3%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随着学段的升高,职业满意度降低,高中教师中有14.0%选择了“不太满意”,2.8%选择了“很不满意”。对于做人的原则,教师整体上认识较好,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待人以诚”(33.0%),“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2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4.0%)。也有极个别教师的价值取向扭曲,师德出现滑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选项中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1.0%),“人不为己,天诛地灭”(1.0%),“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2.0%)。

关于“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这部分主要从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和教师对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两个维度考查。三个学段的教师都认为“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61.0%)是提高语文学科德育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而高中教师的选率高于初中,初中教师的选率高于小学,这说明高考、中考的压力仍影响着教师实施语文学科德育。对于语文学科德育的理解和认识,45.2%的教师选择“认识基本一致,操作大同小异”,36.8%的教师选择“认识存在差异,操作凭感觉”,说明目前教师对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认识不清、操作手段不明等现象。从这一角度来讲,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于实施语文学科德育时存在的误区,选率排在前两位的是“只把语文当作一种工具,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成了附属品”(18.0%)、“仅靠‘说教’,学生缺乏自主性认识和亲历体验基础之上的内化,形成‘两张皮’现象”(18.0%),这反映出近几年上海市在推进语文学科德育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教师的基本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仍不得当,总课题组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