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优秀传统相声具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下面结合相声成长时期的一些情况略述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官吏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九门提督衙门在鼓楼前帽儿胡同口内。直到1910年,善耆卸去九门提督的职务,禁令才无形中取消,李德钖等相声艺人又逐渐回到北京。通过嬉笑怒骂,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不抵抗主义”,汪精卫则扬言“中日开战,三个月中国必亡”,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2024-06-06
第二节 六十年代初传统相声的挖掘
1959年10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对来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的艺术表演人员作重要讲话,勉励“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革命精神,不断前进,不断革新,以利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中央广播说唱团积极响应号召,从1960年10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记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1961年,有关人员连续讨论了批判地继承相声遗产的问题。关于这次挖掘传统相声的情况,当时曾撰写书面报告,全面地加以总结。摘录如下:
就内容分,这些节目大约有这样几种类型:1.关于剥削者、统治者的笑话;2.关于旧社会世态人情和种种畸形现象的讽刺;3.关于传统笑话的主人公(傻子、乡下人、庸医、卜者和塾师)的话柄;4.关于旧社会习俗和其他知识;5.机锋辩难、谈笑风生的节目;6.模拟方言、外语、市声和学唱戏曲、曲艺;7.“起角色”的表演性较强的节目和滑稽演出戏曲片段的“开场小唱”;8.文字游戏。
就形式和体裁分,这些节目有的是单口相声或“一头沉”的对口相声,在叙事中穿插笑料;有的是“子母哏”的对口相声,“甲”、“乙”舌剑唇枪,互不相让;有的以模拟学唱为主,间以诙谐博笑;有的在应对之间加上“贯口”,背诵成段抑扬顿挫的排比文辞;还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员当场现身或即兴做戏,近似闹剧的形式。
就结构的基本手段来分,除了学唱和文字游戏外,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按照职业的、性格的或其他的特征刻画出一种漫画式的人物贯穿全篇;第二类是不以人物为依托,而以有趣的以至荒诞的情节或曲解附会来结构成篇的;第三类是既不以人物为骨干,又不以故事为经纬,而纯以能言善辩为能事的。
就这些节目所达到的喜剧效果来看,由于内容不同,作者(表演者)所采取的态度和手法也是不同的。首先是有讽刺和诙谐之分;其次,讽刺之中又有嬉笑怒骂、挖苦嘲弄或留有余地的婉而多讽等各种火候,诙谐之中也有刻意促狭、微含揶揄或仅仅饶有风趣等各种分寸。
由此可见,传统相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即主题、题材、形式、手法是多样的。议论中说,我们过去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得不够,因而对相声遗产的认识和估价往往失之于片面和笼统。
传统相声的内容里有哪些精华呢?议论指出:最可贵的首先在于那些符合劳动人民爱憎感情的表现。有的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如《连升三级》嘲笑了封建官僚机构的腐败;《怯讲演》奚落了军阀的骄横昏庸;《打白朗》描画了反动军官怯阵的狼狈相。也有的索性出之于笑骂的形式,但因语言犀利,感染力也是很强的。《怯跟班》里的跟班请钉马掌的来给老爷修脚,无异于骂老爷为“畜类”;《守财奴》里吝啬老人遗嘱死后将尸首肢解卖肉,这个大胆的夸张包含着对剥削者入骨三分的诅咒;文字游戏类的《一字一象》用字的形象双关地笑骂了贪官污吏;至于《剥兔皮》中以大便后用的“剩纸”谐音暗指“圣旨”,简直已经是赤裸裸的咒骂了。这在旧社会来说都是大快人心的。还有些节目对于旧社会大大小小的不合理现象,对于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小便宜等恶习作了不同程度的讽刺。《洋药方》就把一些道德品质的弱点归纳为疾病的症候加以数落,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是非观念。此外,还有一些段子有助于破除迷信。所有这些,在旧社会倾吐了下层群众的思想感情,在谈笑间长了人民的志气,灭了剥削者、统治者的威风。有些节目至今仍然以它暴露当时现实的典型性、尖锐性和生动性吸引着我们,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娱乐作用。
议论中也指出相声遗产的局限性。许多老节目虽然暴露了旧社会的某些黑暗面,但是缺少批判的力量;有些虽然对当时现状表示不满,但是很少从政治的高度进行揭露和批判;虽然有时讽刺的矛头指向了剥削者、统治者,但是往往只触及次要的一面。传统相声的内容也还有消极的一面。由于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和相声艺人思想觉悟的限制,不少节目中反映了小市民没有理想、得过且过的精神面貌,甚至混杂着羡慕富人、以贫穷为可耻的庸俗心理。如《夸住宅》就流露了对富贵人家物质生活的艳羡神往。《哭当票》在嘲笑占小便宜的同时,也奚落了穷人。有些传统节目在阶级界限和是非观念上是模糊的。如《揭瓦》中塑造了一个“不讲理的房客”的形象,把听众的同情导向“老实可欺”的房东方面去了;《守财奴》某些情节的安排混淆了吝啬和俭朴,意欲抑之,实则扬之,大大削弱了讽刺的力量。此外,若干传统相声节目包含有歧视农村、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和轻视妇女、侮辱妇女的落后思想以及嘲笑生理缺陷、追求感官刺激、欣赏病态和宣扬性乱等低级趣味。这些显然都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不过,在辨识传统相声的精华和糟粕,特别是根据今天的需要决定取舍时,必须作审慎细致的分析。议论中有人提到,有些传统节目同时具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如《老老年》,一方面借缅怀往昔发泄对当时现状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揭穿所谓“今不如昔”全是无稽之谈。其中不满现状的部分早已时过境迁,但是夸张地表现那种厚古薄今、粉饰过去的精神状态,仍然不失为讽刺的对象。有些传统节目本来是意味深长的,但是主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被歪曲和误解。《借火》表现心存怯懦的人在夜行中疑心生暗鬼;《贼说活》(窃贼的衣服反被一贫如洗的主人“偷”去)嘲弄了“偷鸡不成蚀把米”,“谋算人反被谋算”的现象。这两个段子都很有意思,但是长期以来只是当作趣闻来说,后者更因编入老相声《偷论》,被认为诲盗而淹没。议论中还说,传统相声中的确有侮辱劳动人民、嘲笑生理缺陷以至诲淫等糟粕,但是这样的结论不可轻下。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怯口”的段子必然是拿劳动人民取笑,这次议论列举的材料证明,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同样地,讲文盲的笑话绝不等于侮辱在旧社会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劳动人民;《戏剧杂谈》中说近视眼不能唱青衣、花旦,也并不等于嘲笑生理缺陷;《骗剃头挑》是讲恶作剧的故事,绝不是宣扬骗术。分析一个节目,要着眼于总的倾向。如《钢刀子》的主要内容是表现相声艺人、理发匠、裁缝和京剧武生等行业人员的外表特征,而由一个妓女善于察言观色说起,绝不能因此就把这个节目同大讲嫖经的段子等同起来。此外,基本上好的节目中也难免会有杂质,基本上坏的东西也许还不无可取。经过这次议论,也更加明确了。(www.chuimin.cn)
传统相声的内容还包含着许多不见经传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对这种知识也要作具体分析。那些来自劳动人民的独具慧眼、深入体察的经验以及有益无害的掌故见闻,都是应当保留的。某些吃喝嫖赌的见识,对今天的听众来说,就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了。
如上所述,相当一部分的传统相声经过必要的去芜存精的工作,可以成为有益无害的上演节目,学唱类的绝大部分节目属之。这里所说的有益无害,主要是指这一部分节目可以提供健康的笑料,帮助娱乐和休息,并且具有开阔眼界、培养机智的作用。少数节目推陈出新,同现实生活适当地合理地联系起来,还可以赋有一定的讽喻和教育作用,给人一些启发。如《老老年》讽刺厚古薄今;《八扇屏》讽刺得理不让人等。至于向所有传统相声节目要求教育作用,则是不实际的。
在议论中,围绕这个问题,探讨了笑料在相声中的地位、笑料的思想性等问题。相声是在笑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笑料是相声的基本材料,而不像在戏曲、评书中作为穿插的噱头和科诨。缺少笑料的相声是徒具“相声”的虚名,没有多大的艺术生命力的。相声和传统笑话一样,从来就有讽刺和诙谐两个传统。而无论讽刺或诙谐,都不能离开笑料。在以讽刺为主的相声里,笑料同讽刺的观点结合起来,使听众通过一笑而分清敌我,明辨是非;在以诙谐为主的相声里,则往往只是利用巧妙的构思、辩捷的口才或有趣的模拟,以博一粲,娱乐听众。讽刺性的相声我们需要,诙谐性的相声我们也需要。正如生活中既要有微言大义、寓庄于谐的“谐”,也不排斥逸趣横生、轻松幽默的逗笑一样。过去谈到相声,常常只用讽刺来概括,实际上忽视了相声的诙谐性能;而所谓传统相声缺乏思想性之类的指责,也主要是针对诙谐性的相声而发的。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满足广大听众正当文化娱乐的需要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不向诙谐性的相声强求外加的“思想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低级趣味和廉价笑料。凡是美化丑恶的事物,欣赏不健康的现象,都属于低级趣味的范围;廉价的笑料主要指贫嘴和油滑。只要不落这两个窠臼,有些传统相声虽然止于诙谐,但是能够使人愉悦聪明,而且服务对象又是今天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就有权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存在。
传统相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是需要认真继承和借鉴的重要遗产。传统相声的表现形式相当丰富,路子很宽。我们过去较多地注意了有人物、有故事的类型,对于以争辩为特色的“子母哏”则注意学习不够。就是对于传统相声塑造人物、构思故事的特点,也缺少认真的研究。至于“开场小唱”、文字游戏等形式,长期以来更被忽略。
在优秀的传统相声节目中,语言的生动、准确、精练,铺平垫稳,前后呼应,丝丝入扣,构思的“出乎意料,在乎情理之中”以及运用各种手法,铺排笑料,达到异峰突起,波澜跌宕,余味无穷的境界,所有这些技巧,都是值得学习和探索的。自然,尽管传统相声在内容表达方面,有的已经达到内容和形式相当完满的结合,但是某些手法在今天表现新的现实已不适用或不够用,因此不能生搬硬套。不过,相当时期以来,我们对传统相声技巧的研究借鉴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不多,不够经心,做了一些,也是浅尝辄止,所以着重提出这个问题还是必要的。
参加这次讨论的老演员、青年演员和有关干部都从议论中得到一些收获,同时认为有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传统节目的认识和整理,而且关系到新节目的创作,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例子作深入的探索。如相声在题材的选择处理上有哪些特点,相声如何掌握几种不同类型的讽刺,相声的笑料怎样区别健康趣味和庸俗低级趣味,对“相声也要刻画人物”,“刻画人物的相声比较容易产生教育作用”等论点应该怎样具体分析,等等。
1961年初,中央广播说唱团将挖掘、记录的传统相声编印成内部资料,共四册。它是最早的一部传统相声脚本的总集。同年9月19日,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领导,组织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挖掘传统剧目,努力抢救遗产。为了进一步整理传统相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61年12月到1962年6月半年间,派人分赴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济南、汉口、南京等地寻访老艺人,继续挖掘传统曲目,前后共录了近三百段,迄今保存完好。
1962年2月22日到3月1日,天津市曲艺团举办了七场传统相声专场,请观众和文艺界人士进行了五次座谈讨论。何迟指出:“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有关中国相声史的文章
第九章优秀传统相声具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下面结合相声成长时期的一些情况略述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官吏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九门提督衙门在鼓楼前帽儿胡同口内。直到1910年,善耆卸去九门提督的职务,禁令才无形中取消,李德钖等相声艺人又逐渐回到北京。通过嬉笑怒骂,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不抵抗主义”,汪精卫则扬言“中日开战,三个月中国必亡”,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2024-06-06
与传统的叙事艺术相比,单口相声在内容上侧重于反映人物之间的对话,并主要依靠对话构成包袱、塑造形象。群口相声是在对口相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的,它将对口相声中的双边对话转变为多边对话,并且具有某些戏剧的成分。以三人表演为例,群口相声的角色从左往右依次名称是:逗哏的、腻缝儿的、捧哏的。这三个角色以逗哏的为中心人物,捧哏的和腻缝儿的是辅助逗哏的来进行表演。......
2023-11-18
当时人们把他们称为“俳优”。到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参军戏”的表演形式。滑稽戏到元代,为中国戏剧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保留和发展了滑稽讽刺的传统、插科打诨的方式。相声的讽刺矛头可以指向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相声中,涌现了一大批歌颂性的段子。也可以说,注重娱乐功能的相声更加接近和更加能够发挥相声这一曲艺类型的本质特性,有着更大的存在空间。......
2023-11-18
关联规则是寻找在同一个事件中出现的不同项的相关性。关联分析即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挖掘问题的描述:项目集,设I={i1,i2,…关联规则挖掘的目标,给定一个事务集合T,关联规则挖掘即找出T中所有满足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高于一个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
2023-11-08
有人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只不过是比喻的说法。“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发展于后,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俳优”蕴涵着某些相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俳优”发端而为传统相声所继承的讽刺传统,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2024-06-06
第五节歌颂型相声的崛起进入新的时代,适应客观情势和艺术发展的需要,以歌颂为主的相声不断涌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编演歌颂型相声方面,论贡献和影响之大,当推马季和夏雨田。歌颂型相声常常涉汲新生事物,因此,更应强调深入生活。......
2024-06-06
这里的“学像生”、“乔像生”当指宋代百戏中的技艺。“纽元子”不仅会“学像生”,而且还会兼及声音模拟和世态模仿的多种技艺,对后世的相声艺术影响很大。属于模仿世态的可以“学乡谈”为例。......
2024-06-06
第一章“相声”考略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的《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梳理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而具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正是从“象声”向“相声”过渡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早在明代即已盛行。从一个人模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就改称之为相声。......
2024-06-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