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只不过是比喻的说法。“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发展于后,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俳优”蕴涵着某些相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俳优”发端而为传统相声所继承的讽刺传统,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2024-06-06
第三节 相声向全国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普及很快,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
在溯源中曾谈到,相声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但是,和其他曲艺一样,具有在江湖上流动作艺的特点。相声不需要什么道具或乐器,临时搭档,有嘴就能说,流动很方便。早在清末,(第三代、第四代起)艺人就开始向外地的大中城市发展。在那些城市里,工商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市民娱乐的场所——像天津的南市、济南的大观园、南京的夫子庙等——的繁荣,相声有了发展的基础。那时候,又赶上1906年九门提督肃亲王善耆禁演相声,很多相声艺人流浪外地。像李德钖、张德泉去了保定、天津,还有不少人奔向东北、山东等地。这些艺人在中国北方的大中城市里打开了市场。虽然1910年以后肃亲王的禁令无形中被取消,但后来有更多的相声艺人不断地到外地流动演出。以张杰尧为例,1919年从北京出发,到过上海、苏州、南京、开封、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汉口、徐州、蚌埠等地,1931年才回到北京,1941年以后又到过上海、保定、石家庄、郑州、开封、武汉等地,1951年定居西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使得中国大陆分成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一些爱国的相声艺人在各自的地区和文艺工作者一起,利用相声的讽刺传统,创作和表演揭露敌人、鼓舞人民士气的相声。如在沦陷区,“当时,沦陷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1942年,日本侵略者又搞起‘治安强化运动’,积极反共。相声演员常宝霖就用先褒后贬的手法,编了一段‘垫话’,反映了敌占区人民的愤懑情绪,揭露了‘治安强化运动’的恶果……常宝霖表演此段相声以后,曾遭到日本特务的传讯。但这段深得人心的‘垫话’却被群众起名‘牙粉袋’,在京、津一带广泛流传”(《相声行内轶闻》)。
在国统区,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相声艺人欧少久、董长禄等曾积极表演老舍创作的“抗日相声”。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物价暴涨,民怨沸腾,国统区爆发了反内战、反饥饿运动。欧少久当年在贵阳新年时演出过一段相声《双过新年》,通过相声中的对联,倾吐了人民的心声。
在解放区,晋察冀边区抗敌剧社的何迟、张惶同志搜集当时战斗英雄的事迹,利用传统相声的表现手法,不断充实改编成新相声,受到边区人民的欢迎。
当时相声的社会地位很低,相声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特别是在沦陷区、国统区的相声艺人,在敌人的统治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敌人,是需要冒风险的,因此,多数艺人表演的主要还是迎合市民阶层欣赏趣味的低级庸俗的相声段子。不过,相声与抗战宣传的结合使得相声的社会效能和普及面得到了提高和扩大,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进一步向全国普及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许多相声艺人说的旧相声不适合新社会的需要,社会上很多人对相声持否定的态度,相声面临着生存危机。后来经过相声艺人的努力改进,又得到老舍等有识之士的关怀和帮助,相声迎来了新的局面,相声的普及和发展很快,这给相声艺术带来了如下的变化:
一、流传范围不断扩大(www.chuimin.cn)
相声原来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城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车间到了解放军部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曲种。1956年4月在上海举行南北曲艺交流演出时,相声与滑稽首次在能容纳一万四千名观众的“文化广场”公演,那种壮观的景象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朝鲜战争期间,抗美援朝宣传队对相声向全国的普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二、观众层不断扩大
过去,相声是市民艺术,它的内容、表演风格都是适合市民的,所以旧相声中往往有站在城市市民的角度嘲笑农民、外地人的。经过改进的相声清除了这些庸俗小市民趣味的内容,加强了健康的因素,博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全国男女老少都欢迎的全民性曲种。
三、演员队伍的发展
随着相声向全国发展,演员的队伍也有了发展。不只是专业演员和文艺团体提高了质量,而且还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在部队、工厂、群众文化馆的曲艺队中都有业余相声演员,为相声的普及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旧社会也有所谓“清门票友”的相声爱好者,新中国成立后的业余队伍在其效能上进一步提高,不只是活跃了群众生活,还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过去是北京海淀区新华书店发行员的马季、当选过全国劳动模范的五七一工厂工人李文华都是业余演员转入专业的突出事例。
四、相声本身的变化
相声普及面的扩大和演员队伍的发展带来了相声本身的变化。特别是相声反映的生活面日益广阔,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士兵中的新人新事都在相声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相声表现生活的能力也加强了。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的改进使得相声进一步普及,而这又给相声艺术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有关中国相声史的文章
有人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只不过是比喻的说法。“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发展于后,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俳优”蕴涵着某些相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俳优”发端而为传统相声所继承的讽刺传统,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2024-06-06
第九章优秀传统相声具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下面结合相声成长时期的一些情况略述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官吏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九门提督衙门在鼓楼前帽儿胡同口内。直到1910年,善耆卸去九门提督的职务,禁令才无形中取消,李德钖等相声艺人又逐渐回到北京。通过嬉笑怒骂,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不抵抗主义”,汪精卫则扬言“中日开战,三个月中国必亡”,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2024-06-06
这则笑话演化成为单口相声,就是刘宝瑞的《慈禧入宫》。这则笑话后来进一步演化,就是张述今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相声《装小嘴》。拿相声和笑话作比较,二者的主旨和轮廓大致相同,都是以讽刺和幽默见长的喜剧风格的艺术,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笑话和相声之间的传承关系更多地表现在艺术手法方面,兹略举数端如下:一、“歪讲”。......
2024-06-06
第五节歌颂型相声的崛起进入新的时代,适应客观情势和艺术发展的需要,以歌颂为主的相声不断涌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编演歌颂型相声方面,论贡献和影响之大,当推马季和夏雨田。歌颂型相声常常涉汲新生事物,因此,更应强调深入生活。......
2024-06-06
关于“俳优”的活动,有一点需加以强调。有人曾根据“俳优”从事讽谏活动,推断“俳优”并非艺人,而是臣僚。当然,从内容看,“俳优”的活动当属讽谏无疑,关键在于表现形式。除“优谏”外,还有“优笑”、“优戏”,更属于“俳优”的“专利”,也说明“俳优”是从事表演活动的艺人。......
2024-06-06
第一章“相声”考略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的《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梳理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而具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正是从“象声”向“相声”过渡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早在明代即已盛行。从一个人模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就改称之为相声。......
2024-06-06
参军戏的对话法,也很像现在的相声。唐“参军戏”与相声近似乃至酷似属于客观存在,在这方面,不同论者之间并无分歧,而分歧在于“说法”和“现身”方面。因此,“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具体说来,上一节归纳的“参军戏”的特点都在后世相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中有阐明,可参照。与唐“参军戏”一脉相承的宋“滑稽戏”也与相声艺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2024-06-06
第一节历代笑话风貌笑话古已有之,《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可惜戏谑的内容没能流传下来。古代笑话大抵来自民间,也有文人创作的。魏晋以来,文人编撰整理的笑话大量涌现。王利器《历代笑话集》收录从三国到清末的笑话集七十多种,当属历代笑话精粹集大成者。历代笑话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五行八作、人间万象,包容着极丰富的知识。......
2024-06-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