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只不过是比喻的说法。“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发展于后,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俳优”蕴涵着某些相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俳优”发端而为传统相声所继承的讽刺传统,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2024-06-06
不少学者早就注意到“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兹引数端如下:罗常培《相声的来源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髽角(俗作抓角)、穿着破衣服,像个童仆的,叫做“苍鹘”。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鹘能击禽鸟,末可以打副净——这种表演法,就是对口相声里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捧哏的也常拿扇子打逗哏的……参军戏的对话法,也很像现在的相声。
赵景深《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
“参军”两个字念快了就是“净”字。演员演这类戏,总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苍鹘的“鹘”字与“末”字同一韵母。一净一末,正如今天相声里的“逗哏的”和“捧哏的”。
吴晓铃《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
由古代“参军戏”发展、衍变出来的相声,是中国讽刺文学的一种,它是具有优良传统、悠久历史的喜剧风格的民族艺术形式。
董每戡《说“丑”·相声》:
发展完成为戏剧,参军戏的固有的成分没有灭没,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变名而存在于戏剧中。而我的看法:参军戏还另行单独存在,及今仍保留其遗迹,那便是杂耍类的相声。这个臆断,自然不能保证绝对正确,由它的形式和内容上看来,不无百分之九十的相近似。
持类似看法的学者还有杨荫深、黄芝冈、林庚等。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见解,任半塘《唐戏弄》指出:“综合三端:言辞之斫拨,行动之扑击,题材之愚痴,遂使近人联想今日之滑稽相声,系由唐宋参军戏中来,并不免进一步作回顾:由今伎之情形,以逆定古伎,认为欲求唐宋参军戏者,不妨于今日之滑稽相声内求之,则去事实太远矣!”唐“参军戏”与相声近似乃至酷似属于客观存在,在这方面,不同论者之间并无分歧,而分歧在于“说法”和“现身”方面。任半塘《唐戏弄》指出:“实则唐宋参军戏之滑稽,寓于表演故事之中,终是戏剧,并非说话或讲唱。而清代滑稽相声,即使有表演,甚至小小涂面,终是说话而已,且无故事,并非戏剧。”其实,这里有个误解。探讨“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绝不是在“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画等号,换句话说,“参军戏”就是相声。果真如此,那就不是渊源关系,而是合二而一了。艺术史上,戏剧和说唱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是并不罕见的现象。“参军戏”也是如此,尽管以“现身”为主,有着更多的戏剧成分,但,并不排斥它蕴涵着某些相声因素,对后世相声艺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具体说来,上一节归纳的“参军戏”的特点都在后世相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中有阐明,可参照。
“参军戏”的具体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从式,如《三教论衡》:
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曰:“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锡甚厚。翌日,授环卫之员外职。
这则“参军戏”故事如果释为现代汉语,是这样的:
乙 (隅坐者,下同)既然你说你精通三教的教义,那么,释迦如来是什么人呢?
甲 (李可及,下同)是个娘儿们!
乙 怎么会是个娘儿们?
甲 《金刚经》里说:“敷座而坐。”如果不是娘儿们,怎么会叫丈夫、儿子坐呢?
乙 噢!太上老君是什么人呢?
甲 是个娘儿们!
乙 怎么?
甲 《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如果不是娘儿们,怎么会怀孕呢?
乙 孔夫子是什么人呢?
甲 是个娘儿们!
乙 怎么知道呢?
甲 《论语》里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如果不是娘儿们,怎么会等着嫁人呢?(www.chuimin.cn)
这与后世相声中的“一头沉”如出一辙,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另一是对立式,如《侯侍中来》:
蜀中有杨于度者,善弄胡狲,于阛阓中,乞丐于人。常饲养胡狲大小十余头,会人语。或令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于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御史中丞来!”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来!”胡狲即便起走,眼目张皇,佯作惧怕,人皆笑之。
胡狲当然不会说话,但,它的行动与杨于度的话相对立,类似今天论辩式的“子母哏”相声。读了这则“参军戏”故事,不禁令人想起相声《醉酒》,且看其中的一段:
甲 “我就这样,今儿我就在马路上躺会儿。”
乙 躺马路上啦?
甲 人家劝他:“快起来吧,来车啦。”“什么车?”“自行车。”
乙 什么车你也得躲呀。
甲 “不躲,让它往这儿(指腰)来。”
乙 从身上轧过去?
甲 人家能轧他吗?一拨把,躲开了。又来一辆三轮车。“快躲开!三轮车来啦。”
乙 躲开吧?
甲 “不躲!让它往这儿(指腰)来!”
乙 真横。
甲 一会儿又来辆汽车。“快起来,汽车来了,汽车来了!”
乙 这行啦。
甲 “不躲!”
乙 还不躲?
甲 “消防队的汽车!”
乙 也不躲。
甲 “先躲一会儿。”
乙 这怎么躲开了?
甲 救火车轧了白轧!
两相比较,何其相似乃尔,反映了“参军戏”和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
与唐“参军戏”一脉相承的宋“滑稽戏”也与相声艺术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所著《相声溯源》一书中已作详尽的论证,不赘言。
有关中国相声史的文章
有人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只不过是比喻的说法。“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发展于后,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俳优”蕴涵着某些相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俳优”发端而为传统相声所继承的讽刺传统,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2024-06-06
“参军戏”艺人效仿古代“俳优”,在宫廷上大胆讽谏,为人民代言,是难能可贵的。这出“参军戏”的演出地点不在宫廷,而在帅府,也是当时常见的情况。“参军戏”披上喜剧的外衣,以笑话的面貌出现,是有难言之隐的。在这方面,“参军戏”对相声有着重大的影响。“参军戏”有说有唱,以说为主。......
2024-06-06
第一节“参军戏”的由来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和《赵书》。其实,作为官职的“参军”和作为艺术的“参军戏”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不能互相取代,混为一谈。二是“参军戏”究竟始于何时?上述记载可见“参军戏”盛况之一斑。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是唐代著名的“参军戏”艺人。陆羽所撰参军戏本中,有云“韶州参军”,盖由此。......
2024-06-06
不过,相声与抗战宣传的结合使得相声的社会效能和普及面得到了提高和扩大,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进一步向全国普及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期间,抗美援朝宣传队对相声向全国的普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024-06-06
第九章优秀传统相声具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下面结合相声成长时期的一些情况略述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官吏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九门提督衙门在鼓楼前帽儿胡同口内。直到1910年,善耆卸去九门提督的职务,禁令才无形中取消,李德钖等相声艺人又逐渐回到北京。通过嬉笑怒骂,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不抵抗主义”,汪精卫则扬言“中日开战,三个月中国必亡”,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2024-06-06
这则笑话演化成为单口相声,就是刘宝瑞的《慈禧入宫》。这则笑话后来进一步演化,就是张述今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相声《装小嘴》。拿相声和笑话作比较,二者的主旨和轮廓大致相同,都是以讽刺和幽默见长的喜剧风格的艺术,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笑话和相声之间的传承关系更多地表现在艺术手法方面,兹略举数端如下:一、“歪讲”。......
2024-06-06
第五节歌颂型相声的崛起进入新的时代,适应客观情势和艺术发展的需要,以歌颂为主的相声不断涌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编演歌颂型相声方面,论贡献和影响之大,当推马季和夏雨田。歌颂型相声常常涉汲新生事物,因此,更应强调深入生活。......
2024-06-06
第一章“相声”考略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的《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梳理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而具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正是从“象声”向“相声”过渡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早在明代即已盛行。从一个人模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就改称之为相声。......
2024-06-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