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近代伦理学家及其代表作

中国近代伦理学家及其代表作

【摘要】:概括起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谭嗣同的《仁学》一书是谭嗣同的主要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谭嗣同的变法维新主张和伦理道德思想。

第四节 中国近代主要伦理学家及其代表作

中国近代伦理学思想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资产阶级伦理学。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逐步形成并成长起来的,因而它在政治思想和社会经济定位上都带双重的特性:一方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使它政治经济上非常软弱:另一方面,它毕竟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充当着对封建社会进行革命的角色。又由于它成长的历史不长,也缺少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种种条件,导致它们未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大都以引进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为主。其伦理思想即是如此。概括起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资产阶级改良派伦理学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他们借助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伦理纲常名教的腐败学说,宣扬自由平等观。第二,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第三,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民的迫害,主张废除旧的纲常名教,代之以新的道德学说。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如下。

(一)严复和《论世变之亟》、《辟韩》

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原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1895-1898年翻译T.H.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1897年主办《国闻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戊戌变法后,至宣统元年(1909年),先后译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书,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1905年协助创办复旦公学,为第二任校长。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1915年参加筹安会,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img68严复画像。严复(1854-1921),中国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1895年严复写了《论世变之亟》,这是中国第一篇明确提出进化论改革观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严复认为,中国的变革是必然的,时势所趋,我们只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不能改变这种变化。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时代巨变的紧要关头,必须进行巨大的变革,具而言之,他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许多个人的精神的转变推动中国家长制(专制)社会形态向现代国家(民主)体制的转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严复对“民主”的关心。

《辟韩》放言痛斥君主专制制度和“圣人”牢笼天下、奴役人民,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而造成中国国势积弱不振;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及其尚贤、惠民和自由平等而使其国势兴隆。严复以犀利的笔锋宣称:自秦以来的君主,都是“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他认为,民之自由本是上天赋予,不能被君主剥夺,实行一国之大事,应由人民公议自为者占七成,由朝廷而为之者占三成,以求实现“君与民共治”。

他声言,国家的衰弱和贫穷,儒家的经典也不能辞其咎,而且明白地宣称:如果要自强,光靠“六经”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可见,《辟韩》一文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最为尖锐,不啻于讨伐君主专制的檄文,也是维新派发表的第一篇讨伐君主专制制度的政论文章。维新派为之拍手称快,封建卫道者则恨之入骨,就连支持维新变法、器重严复的大官僚学者张之洞,也恼羞成怒,曾有刺杀严复之心。

(二)谭嗣同和《仁学》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感愤中国的积贫积弱,在浏阳率先创立学会,主张“兼西学”、“裨实用”,倡导新学,立志变法。后参与开办湖南时务学堂,编辑《湖南新报》、《湘学报》、《湘报》,积极宣传维新主张。1898年被任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慷慨赴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著作在他生前已刊行过几种,如《寥天一阁文》、《莽苍苍而诗》、《远遗堂集外文》、《石菊影庐笔识》等。1900年后,出版过《浏阳二杰遗文》、《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戊戌六君子遗集》、《谭复生文钞》、《谭浏阳全集》等。

《仁学》是谭嗣同1896年写成的一本小册子。书写成后,当时未发表,只在几个朋友中传看。谭嗣同就义后,1899年和1901年,由梁启超等人将其分别刊登在日本和上海发行的《清议报》和《亚东时报》与《国民报》上。增订本是以《亚东时报》为底本,参校其余两本而定的。《仁学》收入《谭嗣同全集》下册。

谭嗣同的《仁学》一书是谭嗣同的主要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谭嗣同的变法维新主张和伦理道德思想。它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融汇佛学基督教与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自由、平等、博爱”的神圣性与合理性。在《仁学》中,谭嗣同不仅将《易经》的生生不息、孔子的仁爱、庄子的道通为一、孟子的天德良知、墨子的兼爱、张载的民胞物与和王夫之的批判意识贯通理解,而且吸纳了佛学的性海、慈悲、圆融无碍,基督教的灵魂、爱人如己、视敌如友,自然科学中的以太、电、光、质、引力、热力等观念。谭嗣同认为:对世界万事万物要区分表象与本体,表象是纷繁的、割裂的、有生有灭的,而本体则是同一的、平等的、无生无灭的。人的闻见之知停留在对表象的分割对立的认识上,所以只知小生命,不知宇宙大生命,故而自私;由私而争,由争而分别尊卑、等级,划出人我、男女、彼此、国别等界限。界限愈严,对立愈烈,由此人无宁日、国无宁日、世界无宁日。要去此界限,就不能停滞于闻见之知,必须发现存于内心的天德良知。此种良知可透过一切表象,把握宇宙本源。从宇宙本源的相同性、相通性、永恒性,可以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是自由的、平等的、互爱的。人根据自己这种内心的思考,洞彻了人之天德,必然激发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一种为去私立公而无所畏惧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谭嗣同称《仁学》是冲决一切网罗之学。

(三)康有为和《大同书》、《中庸注》、《春秋董氏学》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后期变为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著述非常丰富,反映其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反映其伦理道德思想的书有《大同书》、《中庸注》、《春秋董氏学》等。

img70康有为画像。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大同书》全书约21万字,分10个部分。第一部分甲部总论人世多种苦难,以引发人们正视现实、寻找患难根源的意愿,以后再在各部分中分别论述各种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缘由及改革的设想。作者大力批判了现实世界,提倡“破九界”的人道原则。所谓“九界”指的是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业界、乱界、类界、苦界,即是在于有国家、阶级、家庭的存在及人类的种族、性别、经济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面对种种的不平等,康有为跳出了“天理人欲”的框框,而追求自然人性的快乐。同时,更确立了以平等独立、天赋人权为核心的理论依据。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出人类社会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到“太平世”即大同社会的发展路径,提供社会改造的方案。对“大同”境界的憧憬是康有为的笔墨着力之处。在政治上,他认为大同社会已经消灭了阶级、废除了国家和家庭,是一个绝对独立、没有人为束缚的共同体。平等是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康有为认为家庭是一切私有观念及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所以到了大同社会必须消灭家庭,去家界而为天民,其中特别要实行的是解放妇女、男女平等的原则。从生产制度方面去除私有制影响,也是康有为对大同社会想象中的重要内容。为此他认为,应将农工商等业一律归公,实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化。总的看来,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既吸取了古代儒家的社会历史理想,又融入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平等的政治观念,还结合了空想社会主义等东西方理论的内容。

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强调“孔子之道”就是本于“人性”,“循人之性以为道”,人欲并不是“恶”,压制人欲的天理也不是善,“性”本身才是善。“孔子之道乃天人自然之理”,圣人之为道,亦但因民性之所利而利导之……所以不废声色,凡道民者,因人性所必趋物性所不能遁者,其道必行。人性本身无所谓先天的道德善恶。(www.chuimin.cn)

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伦理思想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章炳麟、孙中山,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革命道德说》和《诸子学略说》,孙中山的《国民党不可存心做官发财》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等演讲和报告。

(一)章炳麟及其伦理思想

章炳麟(1869-1936),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学者。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7年任《事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政变时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决心革命。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保皇派改良主义谬论。曾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革命,宣传推翻清朝政府,与邹容同时在上海租界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派代表迎至日本,主编《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后在东京讲学,发表学术论著。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受张謇拉拢,参加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世凯所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参加护法政府,任秘书长。后来思想渐入颓唐,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以讲学为业,提倡读经复古。“九·一八”事变后,愤于日本侵略中国,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于苏州病卒。其学术研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都有所贡献。主要著作有《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等,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和《章氏丛书续编》外,部分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炳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高尚的道德是革命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革命道德的人不能完成中国革命任务。第二,反对把公德与私德对立起来,认为大节与小节、公德与私德两者是统一的。第三,人的道德水平随职业变化而变化。第四,反对和批判孔子与儒家伦理学说,认为国民党要实行革命,提倡民教,就必须反对孔教。

(二)孙中山及其伦理思想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img72孙中山旧照。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于是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于北京逝世。

孙中山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革命党人应该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和自我牺牲精神。第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主张把它与中国民主革命结合起来,并据此解释三民主义。第三,主张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传统,以强化中华民族之心。

此外,还有实用主义派的伦理思想和社会伦理主义派的伦理思想。实用主义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代表作是《白话文学史》;社会伦理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代表作是《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生与人心》等。

胡适,现代诗人、学者。他自幼习四书五经,并于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7年,胡适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集》等。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img74胡适旧照。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诗人、学者。

梁漱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民、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其远祖乃元朝宗室,元顺帝时改汉姓梁,祖籍桂林,自曾祖即已定居北京。1893年生于北京。自幼受半西化的教育,六岁入北京第一所新式学校“中西小学堂”读书,兼修中英文。1906年,入北京顺天中学,与张申府、汤用彤同学。自少年始即在教师授课之外独立自学,较早地关心并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自学促成了他思想的早熟,父辈的影响、师友的砥砺塑造了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品格。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使他很早就认同了西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宪政政治的主张;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使他很早便树立了对佛学的崇信,终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