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渤海墓葬遗迹简介-渤海历史知识

渤海墓葬遗迹简介-渤海历史知识

【摘要】:40﹒渤海墓葬遗迹简介渤海的墓葬遗迹分布范围非常广,遗物也很丰富,比较重要的墓葬有贞孝公主墓、贞惠公主墓以及新发现的孝懿皇后墓和顺穆皇后墓等,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遗物,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墓葬还带有精美的壁画,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渤海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渤海墓葬即分布在这两个山坳里,西面称Ⅰ区,有墓葬三十余座;东面称Ⅱ区,有墓葬五十余座。

40﹒渤海墓葬遗迹简介

渤海的墓葬遗迹分布范围非常广,遗物也很丰富,比较重要的墓葬有贞孝公主墓、贞惠公主墓以及新发现的孝懿皇后墓和顺穆皇后墓等,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遗物,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墓葬还带有精美的壁画,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渤海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六顶山墓群:六顶山位于敦化市区南约5公里牡丹江东侧,海拔603米,高出附近地面几十米,六个小山峰自东向西起伏相连。西数第二峰最高,其脊南伸,在山脊两侧形成两个山坳,西山坳狭而深,地势较高;东山坳稍为开阔,形如簸箕。渤海墓葬即分布在这两个山坳里,西面称Ⅰ区,有墓葬三十余座;东面称Ⅱ区,有墓葬五十余座。著名的贞惠公主墓就位于西面Ⅰ区中。

六顶山墓葬很早以前就被发现,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三十二座,其中就包括贞惠公主墓。这批墓葬的形制结构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长方形土坑墓;第二种是石圹墓;第三种是石室墓,此种形制的墓葬数量最多,即以石砌四壁,一壁开门,部分墓门外有长短不一的墓道,此形制墓葬中既有大中型墓,也有小型墓,可见是当时这一地区的普遍墓葬形制;第四种是石棺墓。前三种墓葬中多使用木棺或木椁为葬具,有时二者并用。

六顶山墓葬中盛行多人葬,多人葬中又多是二次葬的零碎尸骨。由于墓葬多数已被盗掘,因而随葬器物出土有限,包括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和装饰用玛瑙珠、玉珠等,金银器数量最少,只有五件,都是小型的装饰品。

由于贞惠公主墓的墓碑的记载,判断此处是渤海前期王室和贵族的茔(yíng)地。这一墓群的年代应为渤海政权建立开始,直至公元8世纪下半叶。

2﹒贞惠公主墓:贞惠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的二女儿,墓葬位于敦化市六顶山墓群Ⅰ区中央,圆丘形封土,直径22米,高1﹒5米,封土中有板瓦残块。墓室修于地下,深约2米,平面方形,南北长2﹒8—2﹒9米,东西宽2﹒66—2﹒84米。石砌四壁,表面涂以白垩(è)土。顶为三层抹角叠涩,然后以大石板封盖,墓底铺素面长方砖。墓门开于南壁正中,外接1﹒74米长的甬道和11米长的墓道,墓道顺山坡向下倾斜。墓道底部、中段和南段铺砌石块,中段的石块之上,又铺有灰褐两色长方砖。

甬道内出土石狮子两尊,石墓碑(碑形墓志)一块以及鎏(liú)金圆帽铜钉等。两尊狮子,一尊通高0﹒64米,用花岗岩雕成,张口眦(zì)目,前肢直立,后肢蜷(quán)屈,蹲坐在石座之上,很是威武庄严,其造型与唐乾陵前的石狮子相通,只是形体小了许多;另一尊通高0﹒6米,造型姿态与前者相近,口半张,雕琢稍逊。

墓碑系花岗岩制成,呈圭(guī)形,高0﹒9米,宽0﹒49米,厚0﹒29米,正面镌刻碑文,碑文周边阴刻蔓草纹,碑首阴刻浅线卷云纹。碑文汉字,楷书,计二十一行,总共七百二十五字,清晰可识者为491字,通过随后发现的贞孝公主墓碑比定,基本补足了不可辨的234字。渤海人基本没有墨迹留下来,这一墓碑的出现弥补了此遗憾,展现了渤海人文学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书法水平。

贞惠公主墓的发现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第一次发现了有准确纪年和墓主身份的墓葬,鉴于墓碑有准确的年代和墓主记载,使得六顶山墓区的时代和性质明确,即它是渤海前期王室和贵族的茔地,这就为研究渤海王室贵族墓葬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补充了有限的文献记载。另外墓志为汉文,墓葬的形制及石狮子等都与唐代贵族墓葬相似,体现了盛唐文化对渤海的影响和熏陶。

3﹒贞孝公主墓:位于吉林和龙龙水公社以西龙头山上,龙头山是一条南北约十五里的慢岗,贞孝公主墓位于慢岗中部的东坡平台上。墓室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3﹒1米,宽2﹒1米,四壁砌砖,顶盖石板。墓室外接1﹒9米长的砖砌甬道,之后是7﹒1米长短土筑斜坡阶梯式墓道。

墓葬壁画保存比较好,分别绘于墓室左、右、后三壁和甬道两侧,内容为十个侍者和两个卫士。侍者粉面朱唇,体态丰腴(yú)匀称,头戴幞(fú)头或裹抹额,身穿圆领长袍,腰间束带,手捧各种包裹器物,其服饰、姿态及绘画风格与两京唐墓壁画无异。

贞孝公主为渤海文王大钦茂的第四女,其墓碑同贞惠公主墓碑一样,均系花岗岩制成,平面呈圭形,通高1﹒05米,宽0﹒58米,厚0﹒26米,正面阴刻汉字碑文,楷书正体,计十八行,总共七百二十八字。该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除个别字外,均可识别,这一点正是此碑的价值所在,由于它绝大部分文字及文风与贞惠公主墓碑相同,由此就可以校补贞惠公主墓碑残缺的文字。

与同类墓葬相比较而言,贞孝公主墓中发现的壁画和墓碑(碑形墓志)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为我们展现了渤海社会文化及习俗道德伦理等许多方面的真实而又可靠的信息,其墓碑更是首次发现的有关渤海的完整的石刻文字,全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注意音律,比喻得体,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渤海对盛唐文化的认可,以及自身吸收唐文化的成就。

墓中的壁画则弥补了渤海在绘画艺术方面的空白,因为文献对此几乎没有直接的记录,壁画无论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各方面都反映了渤海画家的娴熟绘画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完全可说是渤海绘画水平的代表,为深入研究渤海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www.chuimin.cn)

4﹒三陵屯墓群:三陵屯位于渤海上京城址北边的牡丹江对岸台地,再北则是逐渐升高的丘陵。此地有山有水,环境优雅,符合古人对于风水宝地的要求,因而三陵屯墓群就位于三陵屯东侧。

其中编号为1的墓葬早在清代末年就被发现,1933年日本人进行过清理,但没有完成。该墓为石室墓,墓室长4米,宽2﹒2米,高2﹒5米,四壁用工整的大石条对缝平砌,顶盖大石板。墓道底部为玄武岩雕造的“踏道”,墓室内发现了棺床残痕,出土了一些铁器和残头盖骨。

墓道的上部发现了一尊豆绿色的蹲坐石狮子,墓葬的地表上留有础石和多片瓦件,瓦件有的饰有绿釉,四周发现石砌围墙墙基。根据此墓的形制规模和地上设施,应属于渤海王室贵族墓葬无疑,很可能是一座王陵。

编号为2的墓葬,位于1号墓东北30米处,其形制与1号墓基本相同,只是规模略小,包括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所用石材均为优质玄武岩雕凿而成,墓室埋于地下半米左右,上部用白膏泥和夯土封护。墓室顶为抹角叠涩,上绘有彩色花卉。

墓室的四壁和甬道也绘有壁画,墓室后壁绘有一端坐女性,面相丰圆,体态肥硕;左右壁绘的大都为女性侍者形象;甬道两侧则绘有武士相,表情威严,形象生动。

此墓内共葬有十五具尸骨,不见葬具和随葬品,说明墓主人的等级不应属于王室贵族,但墓葬的形制和壁画装饰却又高于一般的墓葬,所以推测其有可能是1号墓的陪葬墓。当时此墓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考古学界,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由于三陵屯附近还发现了几座比较大的渤海墓葬,观察其规模建制都应属于高等级墓葬,联系唐代长安城位于渭水之南、而唐陵大都位于渭水之北的布局,推断三陵屯墓区及其周围是渤海建都上京期间的皇家陵园区。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渤海高等级墓葬的建筑形式、规模等各种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有利的补充了文献资料,使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加完整的渤海墓葬体系。

5﹒和龙北大墓群:位于吉林和龙县八家子镇北大村附近,墓群南临海兰江,东距河南屯古城约4公里。共发现墓葬几百余座,先后清理了保存较好的六十多座墓。

墓葬为石室墓,墓室筑在地下,平面形状多为铲形长方形和长条形,个别为刀形长方室。该处墓葬的规模都不算大,推测墓主人应该是渤海贵族以外的一般墓葬或平民墓葬。但是这些墓中却出土了三彩器、成套的带具、铜镜等随葬品,如1988年发掘的一座长2﹒75米,宽0﹒9—1﹒2米,深1﹒2米的长条形石室墓,规模不大,却出了三彩束颈展沿壶和三彩绞胎圈足碗,器物很精致,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此处墓地的发现为研究渤海平民墓葬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的随葬品一方面反映了渤海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渤海与唐的交往情况。

6﹒最新考古发现:考古人员于2004—2005年发掘了位于吉林和龙龙海的渤海王室墓葬,其中编号为2、3、12的三座墓葬最为重要,收获最多。编号12的墓葬为渤海第三代王文王的王后孝懿(yì)皇后墓;编号3的墓葬为渤海第九代王简王的王后顺穆皇后墓;编号2的墓葬没有墓志出土,不能明确其准确身份,但从其规格和位置来看,发掘者推测为渤海第九代王简王墓。

三座墓葬皆为大型石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构成,墓道内用一层石块一层黄泥填充,墓门用整块石块构成,墓室四壁以大石块垒砌,墓室顶部用大石板封顶。其中编号3和12的墓葬中各出土墓志一块,即顺穆皇后和孝懿皇后的墓志,志文皆为汉字楷书,具体的文字内容尚有待考证。出土的两块墓志皆为汉字,进一步证明了渤海广泛使用汉字的事实。

三座墓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包括金冠饰、金托玉带等珍贵文物,其中金冠饰制成三叶状,中叶挺直,两侧叶作展翅状,此外整个冠体还饰有复杂的花纹,此金冠饰为首次发现,它的制作体现渤海的本民族特色,为研究渤海高等级身份者的冠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还出土有三彩男俑和女俑,皆着唐装,充分体现了渤海国“濡染唐风”的情况。

这三座墓的发掘,为我们深入研究渤海王室贵族墓葬的建筑情况、规格、随葬品等提供极为翔实的资料,而大量的随葬品则是我们研究渤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最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