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政权体制也因而称为“幕藩体制”,即以幕府为中心,统领全国各地半独立的藩。据统计,到1722年,旗本人数为5205人,御家人17399人。在幕藩体制的控制下,社会成员也被严格划分,人们被严格划分为士、农、工、商四部分,一旦被界定为某个阶层人员之后,其后人世代都将沿袭这个身份。......
2024-01-20
16﹒东丹国始末
辽天显元年(926),契丹灭亡渤海国后,面对渤海故地的不断反抗,阿保机为了加强对渤海故地的控制,在渤海故地建立封国式的自治政权“东丹国”。安排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主管原渤海地区军政事务。据《契丹国志》记载,东丹王有宫殿,称制行令。大体上原渤海左右平章事、大内相以下的百官,都由东丹王除授。在政治体制上“一用汉法”,遵循渤海原有的统治政策。在统治机构上,东丹王之下设置中台省,具体由左右大相、左右次相及百官辅政。在主要官职的任命上,阿保机以皇弟迭刺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其中一些原渤海国的大臣也能够担任东丹国中台省等行政机构中官职。由于渤海故地的社会发展水平要比契丹统治区发达,因此,东丹国仍然实行原来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使数十万的渤海人成为受契丹统治的臣民。阿保机规定,东丹国每年必须向辽廷贡纳“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马一千匹”。
东丹国的统治受契丹统治集团的政治变动影响较大。天显元年(926)七月,辅佐东丹王执政的中台省左大相迭刺病故。同月,阿保机在途经扶余府时病逝于营帐。皇后述律氏摄政“权决军国事”。东丹王耶律倍急忙赶回京师奔丧。此时东丹国内的渤海人不断掀起叛乱。同时渤海王族听说辽太祖阿保机病死,立即率领部众围攻东丹都城。这对东丹国的统治构成很大威胁。耶律倍离开东丹为阿保机奔丧之后,东丹国的右次相耶律羽之成为实际执政者。耶律羽之在政治上支持执政的述律太后和太宗皇帝。他曾上表建议南迁东丹。他在表文中说:“大圣天皇在灭掉渤海后始有东土,选择贤能的大臣来统治渤海遗民,我有幸担任此职。国家利害,我不敢不说。渤海原来害怕南朝,靠着地势险阻而自卫,定都忽汗城。今去上京辽远,既不能用,又不取消镇戍,是为什么呢?太祖因其内部离心,乘机而动,故不战而克渤海。渤海遗种今居远境,恐为后患,正好乘其微弱,将其迁徙,才是万世长策。”随即耶律羽之的建议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批准。天显三年(928)十二月,辽朝下诏令耶律羽之迁东丹国数十万渤海民户于辽东地区,升东平为南京。其中渤海有一部分民户,不愿长途迁徙,而流入新罗、高丽,或逃入女真部落;也有一部分因贫困不能迁走的,则被留在当地沦为契丹贵族的奴隶。东丹南迁使渤海城镇遭到了极大破坏,大多数城市被毁或被遗弃。上京龙泉府渤海王宫的所有建筑,包括寺院庙宇都毁于大火。(www.chuimin.cn)
耶律倍回到上京以后,作为长子和皇太子,最应该继承皇位。但是,其母述律氏出于控制朝政的考虑,更倾向于立中子耶律德光。述律氏本身善于使用权术,在辽太祖逝世之际就已经总揽军政大权,朝中大臣都十分惧怕她。他们见述律氏要立耶律德光为帝,皆纷纷表示愿意拥戴德光为帝。耶律倍被迫不得不做出让步,率领大臣恳请于述律氏说:“大元帅耶律德光的威望,朝廷内外都十分钦佩,十分适宜当皇帝。”从此耶律德光即皇帝位,即辽太宗。
虽然耶律倍带头拥立其弟耶律德光为皇帝,但是他心怀怨愤,曾想率领数百骑,投奔后唐,但是被巡逻的士兵所阻止,被扣留于上京临璜。东丹国南迁时,耶律倍也无法离开上京临璜府。此时耶律倍不仅无法继承皇位,其统治的东丹国也被述律太后与耶律羽之掌握。即使如此,辽太宗对耶律倍仍不放心。不仅时常调他回上京临璜府,诏谒太祖庙,或是商议国事,加以控制,而且还在他身边安排卫士加以监视。耶律倍佯装不知,命大臣王继远撰建南京碑,在西宫建书楼,作乐、写诗,又向辽太宗进玉笛,暗地则谋划出走之计。后唐明宗知道后,派遣人员跨海携带书信秘密的招耶律倍南下。天显五年(930)冬,耶律倍在今辽东半岛南端金州海边渔猎。后唐使者赶到此地,耶律倍对左右人说:“我把天下让给当今皇上,他对我却倍加猜疑;不如到他国,以成就吴太伯之名。”即立木海上,刻诗文:“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最终耶律倍携高美人,载书渡海而去。后唐以天子的礼仪迎接耶律倍。六年后遇害死于中原。耶律倍出走后唐后,太宗耶律德光诏令耶律倍妃萧氏主政东丹国。天显六年(931),辽太宗重建中台省于南京,处理东丹国政。任命耶律羽之为左相,规定治理渤海人一如汉法。会同元年(938),辽太宗改南京为东京。会同三年(941),萧氏死,耶律倍子兀欲主国政,大同元年(947)辽世宗即位,封其叔祖安端为明王,继主东丹国政。乾亨四年(982)九月,圣宗即位,十二月废除东丹国。辽东地区正式由东京留守司管理。至此,存在五十七年,作为辽朝统治渤海人的民族区域政权东丹国宣告结束。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德川幕府的政权体制也因而称为“幕藩体制”,即以幕府为中心,统领全国各地半独立的藩。据统计,到1722年,旗本人数为5205人,御家人17399人。在幕藩体制的控制下,社会成员也被严格划分,人们被严格划分为士、农、工、商四部分,一旦被界定为某个阶层人员之后,其后人世代都将沿袭这个身份。......
2024-01-20
10﹒文王大钦茂大钦茂,武王大武艺之子。大钦茂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渤海国的中央统治机构。原属黑水联盟的拂涅与铁利二部,自开元二十九年后不再朝贡唐王朝,而是自天宝五年起,铁利部随同渤海国的使团出访日本,据此推测在大钦茂统治初期拂涅与铁利二部归附渤海。大钦茂在位期间多次东聘日本。大钦茂在位五十六年中,共派遣唐使49次,密切了渤海与唐的往来。但是,在对唐王朝的态度上,大钦茂并非一成不变。......
2024-06-03
萧太后摄政之初,为了巩固辽朝的统治,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制定刑法时,将汉人和契丹人同等对待。对于大臣们提出的意见,萧太后只要觉得对治理辽国有好处,就一定实施。经过萧太后的一番精心治理,辽朝的国势日渐强盛。萧太后不仅治国有道,还通晓军事,亲自率军驰骋疆场。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萧太后在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不靖的情况下,以超人的胆略执掌辽朝国政27年,使辽朝步入了鼎盛阶段。......
2023-08-30
并以重兵驻扎的方式,弹压诸部的反抗。西北路招讨司驻于镇州,以重兵保证其强大的控制。辽廷穷于应付,在最危急的寿昌五年,甚至向西夏求援。及至辽末,在很大一部分部族中,辽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势力分散的女真部族,于辽固然是弱势的力量,但大部分部族,只是为辽所羁縻,而享受高度自治。但入辽以后,它得益于辽在女真地区建立的统治体系、交通网络。而在数年之间,辽对这块化外之地的争斗竟然毫不干预。......
2023-08-29
41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由德川家康于1603年在江户建立的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实行闭关琐国政策,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1858年,日美又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取得在日本开辟通商口岸,享有治外法权等特权。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统治日本长达700年幕府统治结束了。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73年,日本作战部队动员达到40万人。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2024-01-24
20﹒大延琳的抗争大延琳,大祚荣第七代裔孙。辽太平九年八月初三,大延琳在东京起义,利用渤海遗民反辽情绪对其进行抗争。得势的辽军得以控制大延琳义军通往女真、高丽的交通要道,阻止了外地的增援通路。手山之战失利,是大延琳起义军迅速走向失败的转折点。至此,大延琳领导的东京起义失败了。大延琳起义,也震惊了辽廷,迫使辽廷采取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统治措施。......
2024-06-03
阿骨打见辽国这样侮辱女真各部的首领,心里恨透了辽天祚帝。公元1114年,女真人在阿骨打的领导下发动了抗辽战争。女真军和辽军遭遇时,阿骨打拿起弓箭,一箭射死了为首的辽将,辽军立刻乱成一团。阿骨打率领几千人奋力抵抗。阿骨打趁机向辽军发起猛烈进攻。阿骨打从此威信大增。后来,阿骨打又把俘虏的辽兵收编到女真队伍中,女真军的声势也高涨起来。阿骨打率领女真东征西战,陆续攻取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
2023-08-30
各地皇协军配合维持会对各家住户登记造册发放良民证,并定期检验证件,没有良民证者一律被视为抗日分子论处,并予以抓捕。日军为实现长期占领襄城县,以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遂以汉奸张寿臣为首建立起1个机构庞杂的反动组织,即“襄城县维持会”。日军为了使“襄城县政治委员会”统治政权进一步常态化和合法化,1945年4月,把“襄城县政治委员会”正式更名为“襄城县政府”,县长张寿臣。......
2023-08-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