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银川平原河西灌区开发回顾

银川平原河西灌区开发回顾

【摘要】:宁夏青铜峡口形势一、得天独厚的银川平原唐徕渠开凿在宁夏银川平原青铜峡河西灌区的土地上。银川平原河西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整个河套大致相同,其西部有贺兰山天然屏障,东临黄河,处在一个独特的地质地理位置上。贺兰山对于银川平原,特别是河西灌区的意义非同一般。

第二节 银川平原河西灌区开发回顾

宁夏的引黄灌溉农业区,分为青铜峡上游的卫宁灌区和青铜峡下游的银川平原青铜峡河东灌区(今吴忠市、灵武市地区)、青铜峡河西灌区三系组成。河西灌区的开发时间较河东灌区稍晚,而宁夏黄河段最大的一块冲积平原地处河西,其地南起青铜峡市,北至石嘴山市,中经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6市县,总面积4197平方公里。境内旧有唐徕、汉延、惠农、昌润和大清5大干渠,由贺兰山东麓至黄河左岸,由东向西依次分布。现在河西灌区各渠道均由河西总干渠统一供水,渠长8公里,最大输水量450立方米/秒。各干渠总长736.2公里,总灌溉面积368.8万亩。灌区农作物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是宁夏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和宁夏重工业基地石嘴山市以及宁夏主要农业大县(青铜峡市、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都包括在这个大灌区内,对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宁夏青铜峡口形势

一、得天独厚的银川平原

唐徕渠开凿在宁夏银川平原青铜峡河西灌区的土地上。银川平原属于河套大地理区域,因位在大河套西部,故称西套。银川平原河西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整个河套大致相同,其西部有贺兰山天然屏障,东临黄河,处在一个独特的地质地理位置上。从地质学上来看,唐徕渠所在的宁夏北部位于贺兰山山脉所处的地区,当第四纪冰川消退之后,古气候环境虽有很大改变,如气温上升,降雨量相对减少,但至少在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直至秦、西汉时期,宁夏仍然处于温和湿润的自然条件之中。此时的贺兰山,山上森林茂密,山外有大片的乔灌木和辽阔的草原。黄河从贺兰山洪积扇台地和毛乌素台地之间穿流,河道的左右迁徙,又形成了一连串的湖泊沼泽湿地,水陆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给古人类生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所以在贺兰山东麓与黄河岸边才有水洞沟、鸽子山和暖泉等新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存在。贺兰山对于银川平原,特别是河西灌区的意义非同一般。因为它绵延200多公里,山体深度达15公里~60公里,主峰海拔3556米,平均高度2000多米,并且是北方少见的一条南北走向(北偏东)山脉。它绵亘于宁夏平原和蒙古高原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既阻挡了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冷气流的南侵,又将东南季风所带来的大量水蒸气截留在宁夏平原上空,而且还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犯,成为分隔朔北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中原汉儒农耕文化区与塞外少数民族草原游牧文化区的天然分界线。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贺兰山亘古以来就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圣山。据史载,夏商周时期,先后有荤粥、鬼方、猃狁、胡、戎、狄等民族和部落在此驻牧、游猎。秦汉以后,诸如匈奴、羌、鲜卑、突厥吐谷浑吐蕃、党项和蒙古等少数民族也先后在这里生活过。贺兰山岩画与这些民族的生活、游猎、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和原始艺术的杰作。唐徕渠所流经的土地,正是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和黄河东西摇摆而形成的一块带状形冲积平原,全部土地易垦易灌,土壤肥沃,得天独厚,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和“塞北江南”的赞誉。

二、河西灌区农业探源

银川平原黄河两岸,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从青铜峡市鸽子山和银川市东郊水洞沟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和贺兰山东麓到沿黄河两岸众多的新石器考古发现,以及贺兰山岩画所留下的历史信息,充分反映出银川平原、大河两岸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北方先民的乐园,在人类战天斗地所走过的征程中,以原始农业、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经济时代,这里都有遗迹存在。到夏商周时期,活动在今宁夏山河之间的先民们已实现了从原始农业向游牧业的转变,所以最先开发银川平原的先民应该是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少量农业的游牧民族,即后来被中原农耕民族称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时代,他们有不同的称呼,他们才是宁夏大地(包括银川平原)上最早的主人,当然也是开发这片热土的第一批功臣。

游牧民族(少数民族)对于宁夏的开发,当然是以畜牧生产为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附带开发。因为各民族对于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是由他们所生活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我们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力和他们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或农牧兼有,是他们争取生存空间和改善生活条件的一种很自然选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先民们观察到春华秋实的自然现象。一些植物在固定的时段里,会发芽、生长、开花、结实,而这些籽实又是一种可直接食用或通过简单加工后可充饥的食物。于是他们按照积累的知识,选取一些籽粒,使用加工过的石器工具,在居住区周围,将籽种埋入土中,待新苗生长籽实成熟后,收取回来,储存在一些粗陶器内,除留一部分作为籽种外,大部分就使用一些石器工具进行加工,以作为食品短缺时的补充,这就是原始农业。在河套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中,出现有磨光的石斧、石磨、石杵、石锄、石铲、石锛和陶纺轮、陶器(包括大量碎陶片)等,就是农牧业同时存在的证明。

显然,生活在贺兰山下到黄河两岸的古人类,也不会例外。他们同样不会弃利于地,除了在广阔无垠的荒漠大草原上从事放牧之外,对于贺兰山下银川平原大片近水、土松的沃壤是不会不加利用的。至少在局部条件特别优越的地方,如青铜峡河水出口处的地段,因水势较高,自流灌水容易,向下游排水也比较顺畅的地区进行少量农业种植,是完全可能的。所以,银川平原上段的黄河两岸,应是宁夏北部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这并不是凭空想象,因为宁夏北部两个最古老的县级政权——富平县和灵武县,不正是地处青铜峡河水出口处,并位据银川平原上段的黄河左右岸吗?富平县,包括其先建成的神泉障和其后设立的灵州县,都建在银川平原河东灌区之内,地望在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到青铜峡市峡口镇一带;[ 16]灵武县也同样建在银川平原河西灌区内,地望在今青铜峡市邵刚乡一带。[17]二县隔河相望,均处于黄河出峡的上游。当人口发展到一定数量,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为了加强对其管理,需要建立基层政权进行统一管理。而人口的大量集中,人们的生活,即吃、穿、住等基本问题都要有保障,古代所依赖的只能是农牧业生产。所以古聚落的存在,特别是县级政权的出现,也就是农牧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直接证明。同时古县城的选址,往往又与人类聚居地有着地望上的一种关系,所以一般在古城的周边,往往也能发现古人类的文化遗址,说明凡先民生活过的地区,一般就是当时原始农牧业的发源地。

草地群牛赴河岸饮水(选自宁夏省建设汇刊)(www.chuimin.cn)

三、河西灌区大规模开发的历程

银川平原河西灌区背山面河,其自然地理条件优于河东灌区,但在历史上的开发时间和规模总体上都稍后于河东灌区,这是有军事政治原因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边患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夏商时有荤粥、鬼方,周秦时有猃狁、犬戎,汉唐时有匈奴、突厥,宋明时有党项、蒙古、鞑靼、瓦剌等。宁夏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内犯的重要通道,也就成为历代的重要战区和主战场。从战国秦始皇时期,中原王朝在北方的设防,往往是筑长城,因河为塞,以黄河为天堑,贺兰山为屏障,固守黄河右岸,从而造成黄河左岸的河西土地或成为孤悬塞外的危城险区,或干脆放弃,使之成“空城”的无人区。特别是在国家处于分裂和民族战争的动乱时代,宁夏河西地区就会首当其冲,被南下的游牧民族占领或被地方割据军阀所控制,兵燹与战火在这块土地上已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河西地区的开发受到干扰,战争制约着它的发展。翻开宁夏的历史,河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设立了img78衍县,秦始皇时期又增设富平县,并在黄河东岸南北两端各修建有神泉障、浑怀障军事堡垒。而河西地区一直到西汉时才设立灵武县和廉县,并且这两县维持时间不长,或迁或废,难以生存。北魏时虽曾一度移民开发,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青铜峡峡口

但是,河西地区的开发源远流长,只是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开发,始于西汉,兴于北魏、北周,盛于隋唐。继灵武县建县之后,在河西再次设县,名为怀远县,时在北魏间,而不久又废。直到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因从南方迁徙两万户移民到银川平原河西灌区屯戍,才真正开始了河西大规模开发的历史。为了适应这一大开发新形势的需要,便将旧怀远县重新恢复,并在县制之上增设怀远郡。这个新郡上隶灵州管理,下领怀远一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银川市、贺兰县、永宁县和石嘴山市部分地区。到隋朝,灵武县也还治河西旧址,这时河西灌区南有灵武县(今青铜峡市邵刚乡境内),北有怀远县(今银川市东郊黄河西岸)。再到唐朝,南部又增设保静县(今永宁县望洪乡境内),北部也增设定远县(今平罗县姚伏镇境内),开发区向南北两端伸展,开发面积大大增加。从此以后,银川平原河西灌区的开发速度加快,渐渐赶上甚至一度超过了河东灌区。到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控制着宁夏北部地区的党项族大首领李德明,将西夏政权的政治中心从河东的灵州(夏人称西平府),迁移到河西的怀远镇(即隋唐怀远县),改名为兴州。后来李元昊称帝于此城,定为国都,改名为兴庆府,后又改名中兴府,终夏未变。至此,宁夏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河东的灵州转移到河西的兴州,河西的全面大开发进一步大提速,河西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地位开始稳定并超过河东。所以后来蒙古大军灭亡西夏国,第一次在西夏故地设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时,兴州也理所当然成为宁夏历史上第一个行省建制的省城。几经变革以后,虽然元朝最终撤销西夏行省,但仍于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降改为宁夏府路,府路治城仍在兴州,而宁夏的得名也就始于宁夏府路”之设,取义希望西夏故地永远安宁。明朝,宁夏府路改为宁夏镇城,是明代北方沿边著名的“九边重镇”之一。清朝,宁夏再次降格为甘肃省所属的宁夏府。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宁夏第二次升设行省,宁夏府城又升为宁夏新省的省城。1947年,宁夏省会城市被正式命名为银川市。银川市今天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成为全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银川市为中心的河西灌区,工农业生产居全区领先地位,是宁夏的首善之区,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光明

青铜峡峡口水势(1936年)

青铜峡峡口下猪嘴码头①(1936年)

注①:黄河过青铜峡,从高淌下,势若建瓴,至灵武而一折,沿河受刷,有如剥肤,前人患之。因于峡口下里许,修筑码头以杀其势,而长漕河以次,皆受庇焉。码头袤长八十丈,高四丈,沿岸植树护之,以其形如猪嘴,故名猪嘴码头。

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图(1945年测)

出自《唐徕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