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儒兼劣绅的民国怪人北伐之前,国共合作下的湖南农民运动已经充分发动。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根据《湖南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组织条例》第九条及《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暂行条例》第一条及第二条,判处叶德辉死刑,并没收其财产。叶氏之死,曾引起湖南文化名人及全国文化名人的巨大震撼。......
2024-01-09
讲演票价比梅兰芳戏票还高的民国奇才
以一袭破旧的马褂、一顶瓜皮小帽压着的长辫,以及关于缠足、纳妾等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人”。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11种语言,曾同时为操六种语言的银行团当翻译,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其时的许多大名人均很佩服辜鸿铭,对之无不溢美。李大钊说:“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20世纪之世界。”林语堂这样评价他:“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大学者吴宓说:“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传员。”
辜鸿铭1856年生于南洋,留学英、法、德等国,归国后曾为张之洞幕僚,官至清末官外务部左丞,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直到1928年4月30日去世。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拥护帝制,反对民主共和,并说西太后是中国道德最高尚的人;拖辫蓄妾(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死的时候还留着),主张一夫多妻制。所以,当时人们视其为“老顽固”,周作人说他是北大“顶古怪的人物”。但辜鸿铭是五四时期以前唯一有分量的向西方积极弘扬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他曾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孝经》等译成英文、德文,刊行于国外,影响非常巨大。其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中文著作有《读易草堂文集》、《辑蒙养弦歌》和《张文襄幕府纪闻》等。
民国早年,辜鸿铭不仅在国内名声鼎沸,在西方世界名气更大,甚至到了被神化的地步。一度,辜鸿铭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代名词。当时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据刘继兴考证,有一次,辜氏在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从来没有卖票的,他却卖票,并且卖得很贵。当时听梅兰芳的戏,最高票价不过一元二角,而他的门票则售两元,其风光之至可见一斑。
辜鸿铭不仅古怪、狂狷,而且十分幽默,以下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些奇闻趣事。
戏谑德国青年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时,有一天他乘坐从维也纳到柏林的火车。因路途疲劳,他顺手拿起一张报纸盖住脸,闭着眼睛在那里养神。
这时,对面空位上来了三个神气十足的德国青年。他们刚一坐定就对辜鸿铭评头论足:“瞧那个中国佬,连报纸都拿倒了,自以为还蛮像那么回事!”他们以为辜鸿铭不懂德语,说完后就忘乎所以地大笑。
这时,只见辜鸿铭懒洋洋地抬起头,一张嘴就抛出一串字正腔圆的德语:“你们的德国文字这玩意儿太简单了,若不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甭说报纸上这通俗的玩意儿,就是你们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跟你们背个一字不差。”
末了,辜鸿铭还引用歌德的语录,教训他们该如何尊重人,羞得这三个德国小伙子面红耳赤。
有形和无形
当留着辫子的辜鸿铭以教授的身份走进北京大学的课堂时,剪了辫子的北大学子哄堂大笑。
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则是无形的。”
课堂顿时静默。
孔教的好处
辜氏的幽默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谈中。“有一次,鸿铭应外国友人的宴饮,来宾中只有他是华人,于是大家便推他坐首席。坐定后大家谈论中西文化,席间有人问他:‘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答以:‘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座,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假如行今日西洋物竞天择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旨,则今天这一席酒菜势必要等到大家竞争一番,俟胜败决定,然后坐定,才能动筷子了。’他这妙论一出,引得座客捧腹不已。”
去教育蛮夷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辜鸿铭:“老师,您去过不少国家,您认为哪个国家的人最懂得生活呢?”
辜鸿铭回答说:“要说生活,我们中国人最懂生活。”(www.chuimin.cn)
辜鸿铭非常自豪的回答引起学生们广泛的兴趣,于是又有学生问:“最懂得生活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学英文呢?”
辜鸿铭掷地有声地说:“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学好了英文,好去教育那些西方的蛮夷!”
纳妾妙论
辜鸿铭既会讲英国文学,又鼓吹封建礼教。他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女士讲解“妾”字时说:“‘妾’字,即‘立女’,意思是说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人呢?”
辜鸿铭从容申辩道:“你只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的呢?其理相同。”
据说,一个德籍太太在洋人举办的宴会上,也曾以同样的问题质询辜鸿铭。这次,辜鸿铭先是不断摇头,连说:“‘一妻多夫’于情不合,论理有亏,对事有悖,于法不容。”然后他话头一转,以亲切的语气问那位太太:“敢问夫人代步是用汽车还是用打气筒?”贵妇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据实答道:“汽车。”辜氏不慌不忙地问:“汽车有四只轮胎,府上备用有几个打气筒?”此语一出,哄堂大笑,弄得那洋贵妇人也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辜鸿铭这段分别用茶壶、茶杯来比喻男人、女人的“妙喻”,一时成为笑谈而广为传播,以至后来引出一段爱情佳话: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陆小曼怕徐志摩再和别人有爱意,就对徐志摩说:“志摩,你可不能拿辜老的茶壶譬如来作借口而多置茶杯。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而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用,牙刷可不行。”
菊残犹有傲霜枝
1920年,“辫帅”张勋67岁生日时,辜鸿铭特意为他挥毫赠送一副寿联,上书14个字: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本是苏东坡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句。期望他不要懈怠失望,要珍惜剩下的好时光。可到了辜鸿铭这里,却别有新意。
有一天,辜鸿铭与胡适同席应酬。席间,辜对胡说:“去年张勋过生日,我送给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你猜下联是什么?”
胡适想了好半天,想不出来,便问辜鸿铭。辜鸿铭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胡适听了辜鸿铭所说的这副对联,突然想到了辜和“张辫帅”的那条都不肯剪去的辫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辜鸿铭见胡适大笑,便问道:“你懂得这副对联的意思吗?”
胡适回答说:“所谓‘傲霜枝’指的是你和张勋都留着的长辫子了。不过,‘擎雨盖’是指什么我倒真的还不知道。‘擎雨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辜鸿铭解释说:“‘擎雨盖’就是指清朝的红缨大帽子嘛!”
有关另类故史:谈资时代的历史爆料的文章
名儒兼劣绅的民国怪人北伐之前,国共合作下的湖南农民运动已经充分发动。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根据《湖南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组织条例》第九条及《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暂行条例》第一条及第二条,判处叶德辉死刑,并没收其财产。叶氏之死,曾引起湖南文化名人及全国文化名人的巨大震撼。......
2024-01-09
但这并没有打消熊廷弼积极建言的热情,他对于辽东边防守备又提出自己的看法。古代上方宝剑照片山海关景色但由于熊廷弼不善官场周旋,性格刚直,批评他人毫无遮拦,几乎把朝廷官员得罪一空。辽东彻底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作为前线指挥员,被朝廷逮捕候审。熊廷弼死后还遭此奇辱,古今罕见。......
2024-07-21
梁启超的故居位于今民族路四十四号,梁家后人称其为“老楼”,而他的书斋“饮冰室”是四十六号,习惯称为“新楼”,两幢意大利式楼房一院相连、比肩而立,堪称双璧。从此梁启超出版各种文集,均冠以“饮冰室”之名。关于“饮冰室”的命名,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的序言中作了说明:庄生曰:“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2023-07-28
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李冰陵园题字。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同时他对天文地理也颇有研究。李冰到了四川之后,便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李冰制定出了治理岷江的详细方案。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的伟大贡献。......
2024-01-19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 《大学令》明确规定,大学实行评议会和教授会,实行教授治校制度。何炳松在评价这个法令时说:“《大学令》中最可注意的特点就是全校的评议会和各科的教授会的设置,这是现代所谓 ‘教授治校’制度的起源。”《学则》是山西大学校在民国期间建立的第一部学校规则,为学校摒除封建学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第7条本会非有过半人数以上列席,不得决议事件。......
2023-11-26
所以在提出新方法的同时,必须设法做出新典范。而欲达此目的,既要性之所近,又需技之所长。胡适的努力,至少体现于写《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撰写《说儒》和《水经注》研究等方面。1919年后,胡适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古哲学史课程,并铅印出版了七章讲义,范围限于两汉。1928年11月15日,胡适致函芝加哥大学,以正着手撰写《中国哲学史》第二卷为由,婉辞聘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邀请。而主观原因,当与反馈的意见有关。......
2023-11-03
教育科研是苏州教育的一个亮点。在教育科研方面,苏州可圈可点的人、校、事非常多。能够帮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生活的品质,对苏州教育科研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一直认为苏州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关注一线的、关注最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的教育科研,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学校教科室、教研人员也要起到相应的作用。......
2024-01-28
民国报纸标题中的神来之笔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们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七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
2024-0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