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阴史事纵横-辛亥江阴光复记

江阴史事纵横-辛亥江阴光复记

【摘要】: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辛亥江阴光复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江苏省首先响应的是上海。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接受革命党人的劝说,宣布江苏独立,巡抚衙门所在地的苏州和平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

早在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同盟会员赵声以江苏新军督练公所参谋官的身份,在江阴黄山训练新军,秘密宣传革命,要塞炮台、水雷学堂、水师、陆军的官兵中早有同盟会组织。以邢绍基等为骨干,悄然介绍同志入同盟会,组织分部,常借城隍庙西厅开会。宣统二年(1910),同盟会分部活动分子章砚春与进步青年广泛接触,传阅《黄帝魂》、《警世钟》、《盛世危言》以及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等著译,资产阶级民主思潮风行于知识界。为了揭露官吏与绅董勾结鱼肉百姓的黑幕,章砚春与在上海《神州日报》任事的族叔章锡禾商定,以“澄清吏治”为宗旨,创办江阴的首张报纸《澄报》,每半月出一期,送《神州日报》代印,取回江阴散发、传阅。第二期因新闻中刊出了东乡绅董煽动乡民与逃荒流民大械斗死伤数十人的内幕,社会舆论哗然,虽促使首恶者下台,但遭到劣绅们的攻击,《澄报》被迫停刊。宣统三年夏,旅外学生借涌塔庵开办暑期各科讲习会,与会者意气风发,指陈得失,出于爱乡心切,倡议自费创办《江阴杂志》,推举章砚春为总编辑,吴研因、刘半农、薛晓昇等分任编辑,内容注重各科之新学说、新技术,并辟“简明新闻”一栏。初为油印半月刊,后改由常州铅印。刘半农每月必有数十纸文稿寄回,读来耳目一新。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1911年10月的江阴,同全国一样,如处火药库上。入秋后三日三夜大雨,淹没田亩甚多,房屋毁损亦大,灾民急待救助。武昌首义的枪声震撼全国,很快引起漫天的革命烽火。那时候,新闻消息的传递,主要依靠报纸。江阴一般年轻而又倾向革命的人,于每天傍晚常到南门外轮船码头争购上海报纸,一人朗读,四众静听。报端满载各处响应独立的消息,闻者欢声雷动,欣喜若狂。也有一般老年头脑守旧的人,听到这些消息,顿时垂头丧气。东北乡有个秀才赵彝鼎,听到继武昌起义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接受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大印,他如丧考妣,绝食三天,在讲学所在地的福善街三贤庙西楼悬梁自尽,遗书自称:“一秀亦君思,愿作圣清之鬼;《五经》由我读,岂为革党之民。”这位遗老的殉清,在江阴可谓是个特例。此时官方眼见南京岌岌可危,也已失却信心,即使在江阴驻有5000多江防、水师、炮台官兵,但三个月饷银未发,军心浮动,也束手不管。许多城区居民怕生变故,惶惶然避居他乡。江阴地方有识之士商会会长吴汀鹭、祝丹卿及南菁高等学堂校长章琴若等一致认为,“官既无法维持地方,地方不能放弃责任”,应挺身而出,顺应潮流,推进江阴自动革命,重点要争取当地驻军对江阴光复的支持。

11月初,吴汀鹭以商会会长名义与县二堂(捕厅兼警务长)项森联骑赴要塞走访台长吴祐真面谈时局,彼此都有未便言明之隐衷;接着遍访各营长官,约期开会集议,得到各长官允诺。于是借南菁为会所,由吴汀鹭、章琴若主持,项森分工警戒,在午夜召集各部队长官十数人进行紧急磋商。因事关秘密,且各存顾虑,不敢畅所欲言,即直接从安定民心、筹集军饷入手。议决由地方绅士具名,发十万急电,请求两江总督张人骏速发各营粮饷,以维持秩序。但过了一天半,没有得到回复,再急电促,甚至三次电催,仍杳无音信。此时报纸宣传南京围困,不日可下。于是再次集议报告经过,大家都感到绝望了,只得依靠地方筹措;同时认识到江阴只有自动革命,避免外力介入,才能消弭祸乱,于是分由各长官抚慰士兵,禁止滋事。时隔三天局势愈加紧张,11月6日,无锡革命党人秦毓鎏随着起义枪声的打响,率领起义军攻占县署,7日宣告军政分府成立。吴汀鹭等认为江阴举义光复的时机已到,于是由秘密转入公开,8日再次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发言踊跃,决定成立军政分府,由各营军官推定长江水师协镇江阴营统领刘廷柱为军政长(即总司令),要塞炮台台长吴祐真为总参谋,统率江防水陆各军,暂借君山原长江水师协镇衙署为军府,并由各营推举人选,分科处理军府事宜;倡议组织地方公团维持秩序,集城区各机关于一处,选定市中心的原学政节署为公团办公地点,公举吴汀鹭、章琴若、郑粹甫为财政长,陈砚春、陈慕周、郑立三为总务长,陈鲤庭为审判长,陈唯生为检察长,冯涤斋为警务长,章逸三为庶务会计长,其余各科职员百余人皆一时之选,每天办公,纯尽义务,按时签到,无一缺席。

章琴若

公团事务部署稍妥,民心安定,惟军政分府的民政长这一要职虚悬。公团乃派代表十余人,至旧县署请已经卸任的前清知县刘敬焕出任,但刘仅应允权代一时。他把辫子挽个髻藏在帽内,乘着小轿到公团,除公文署名画行外,不出一个主张。民府的政务工作,实际由吴汀鹭和具新学思想的王希玉主持的公团所取代。其时军饷来源已断,发饷之日临近,吴汀鹭慨然允诺照发,不过期,不短数。于是各军军心大定,原清朝的军队,遂一切听命于公团。秋雨成灾后,灾民正待赈济,适逢旅沪同乡所捐巨款于举义之日运到,公团趁此大力办理急赈,使广大灾民获得相当的救助。因各地先后光复,省县学校停课,旅外学生纷纷归来,公团为维护地方秩序,发起以旅外学生为主组织青年团,竟然一呼百应,克日成团。有团员100余人,分设4队,推举陈翰青任总队长,设教练员4人,公推章砚春、薛晓升任负责团务的书记。队长、团员由公团供膳宿,有统一制服、军乐队,刘天华就是其中掌军号的一员。青年团每天出操,所用武器由沙聪彝从刚打开上海制造局的革命党军处借回100枝九响双筒后膛枪及子弹1万发。他们有时出巡,实施禁宵,发布口令,闻警出动,不限地域。靖江革命党人南来联络,青年团也被派前往援助光复。

11月9日,公团召集源德堂书坊店的刻字、印刷工人到团,尽一日一夜之力,印成巨幅军政分府会衔布告,将光复后之新政广告人民,各安生业。此项布告派人张贴城区和各乡镇。公团还油印大批传单,于晚间送四城内外负责人分投各户门内,告以明晨(11月10日)各户在大门外扯上白旗,炮台上鸣礼炮21响,以示庆祝江阴光复。10日早晨,实行清理监狱,以肃法纪,处决两名罪大恶极的老罪犯,当场释放者有五六十人之多。这天天气多云,全江阴城大街小巷到处一片白旗,迎风招展,白旗大者丈余,小者仅尺。上午,公团负责人及青年团员个个精神振奋,准时集合。至中午,从公团列队出发,军乐前导,经东大街、东横街、栖霞巷而至三公祠。全体肃立,高唱由王希玉赶作的《祭三公歌》,歌词为:(www.chuimin.cn)

呜呼我三公,我公今日来何暮?水接水兮时阅时,当是见新交臂故。帝国主义正横流,后生乃学邯郸步。呜呼我三公,请公下大荒,披发进此觞。

呜呼我三公,我邦适作长江咽。当日商场变军港,迄今民德黯无色。无忠无义无廉耻,自贱自轻自戕贼。愿公厉靴刀,一薙心头贼。

呜呼我三公,今种何种族何族?蓬齿虬髯虎面儿,其视眈眈欲逐逐。昔日之狼今日羊,羊狼同牢待烹剥。呜呼我三公,我公非白人,何以慰黄族。

呜呼我三公,敷袵陈辞公莫唾。三百年来同室戈,相取相攻成两负。斗兽空场人入室,卞庄刺虎功八九。呜呼我三公,誓今息内纷,庶以御外侮。

用以告慰明末清初领导死守孤城的三公之灵。称我江阴人民子子孙孙忍辱于清王朝封建帝制,至今光复,还我河山。礼成出祠,浩浩荡荡开始游行。由大巷经南街、西横街、出北城,经北大街,至大校场休息。再由西街至公团散队。游行时两旁观者如堵,起初以为是新开来的革命军队,继而认出是公团人员和青年团员,个个面有喜色,表示欢迎。

这时盘踞在南京的清朝江南提督张勋,还在指挥他的“辫子军”顽抗革命军,形势仍然非常紧张。像江阴这样由革命党人发动的独立,在全省既早又少,似乎有点出人意料。其实,江阴作为“忠义之邦”有着光荣的传统,江阴人民历来珍惜自己的英风义声,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就积极响应,实行自动革命。这种以地方公团和青年团的形式,实行辛亥革命中江阴的和平光复,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地方工团及青年团,直至1912年夏江阴县民政署正式成立才宣告结束,前后存在达九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