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德理与华尔德在中国革命与运动中的重要角色

李德理与华尔德在中国革命与运动中的重要角色

【摘要】:当时的中国,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正是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以李德理、华尔德为代表的江阴传教士,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李德理、华尔德的首创之功,也是值得肯定的。事平后,江阴教会由李德理继任牧师,并增派男女传教士陆续来澄。

李德理与华尔德

江阴城东门外的河南街曾经有一大片西式建筑群:教会学校——励实中学、辅实女中、圣道女校,福音医院,耶稣教堂和西人住宅区连成一片,形成了昔日在澄美国基督教(即新教传教士独特的活动和生活区。众所周知,在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方式之一,是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在澄的传教士都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传教,但直接对民众传经布道却遭到排斥和反抗,转而采取开办学校、医院的“曲线”传教途径。于是在晚清由美国基督教南老会在这里相继创办了今江阴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励实学堂、辅实女校,创始人为当时负责江阴教会的美籍牧师李德理;接着创办了今江阴市人民医院的前身——福音医院,创始人为美籍传教士兼医师华尔德。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当时的中国,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正是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以李德理、华尔德为代表的江阴传教士,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综观励实中学、福音医院发展史,也许可以说,它们对基督教的贡献是有限的,但对江阴近代教育、卫生事业的影响则是深远的。李德理、华尔德的首创之功,也是值得肯定的。

李德理

李德理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生于1866年,早年毕业于北卡州立大学,继而攻读柏林司登神学院,毕业后授予神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受美国南长老会惠明顿教会(通称西差会)派遣,与传教士海敦辗转来到江阴,先在东门外的河南街租沈姓民房数间作为教会公所。江阴民间虽有佛、道教等信仰,但观念比较淡漠,“无事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当时民众的普遍心理。这和西教士一厢情愿地要民众读《圣经》、做“礼拜”之类大相径庭,因而并不被民众接受。传教士则以金钱借贷及赠送物品为诱饵,但听众仍寥寥无几;每当教徒和居民发生争端,传教士必竭力袒护,以致众愤日积。次年,游医桓阿大、蒋阿三等说夷人挖小孩眼睛制药,民众义愤难抑,拥入教堂,把器具陈设捣毁一空。海敦遣人密报县署求救。知县刘有光亲往弹压,喝阻无效,请江防营派兵到现场拘捕陈同昌等多人。教案发生后,海敦到镇江诉诸领事,移文要求严惩和赔偿。清政府即对泄愤民众进行惩办,陈同昌服砒霜自杀狱中,桓阿大解省途中病死,蒋阿三充军边疆。自此教会把江阴作为传教的重要基地,购得河南街附近窑上一带荒地兴建澄东耶稣教堂。但民众有一种耻辱感,不改对传教士的冷漠、抵制态度。不久海敦召返美国,在途中海船失事溺亡。事平后,江阴教会由李德理继任牧师,并增派男女传教士陆续来澄。

李德理主持江阴教会事务,他不想继续“碰壁”,于是改变方式,借兴办新式学校来“曲线”传教,先从河南街租用民房,从招收幼稚班、识字班开始,吸引民众的注意。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窑上购进平房10间,借鉴英美模式,创办励实学堂,由李德理自兼校长,初为初、高两等小学,招收一些贫苦子弟入学,学费比其他学堂便宜,还可以得到教会方面的资助。三十四年(1908),又创办辅实女校,将原教会读经班扩充,招收女生入学,由李德理的夫人任校长。这是江阴第一所女校。两所学校始建时人数较少,设备也较简陋。宣统二年(1910)开始办中学,仍实行男女分校,得到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惠明登教会的信徒潘雅谷夫妇捐款,相继建成励实中学和辅实女子中学两座校舍,李德理及其夫人续任两校校长,小学改为附设,并由传教士马维善以“江阴城内知新学堂”名义招生,教授英文、算法及天文、地理、格致(指自然科学),以扩大影响。

励实中学、辅实女中两座校舍,东西相距200米。励实为三层式楼房一幢(后由差会添建四层式大楼“春晖楼”一座),辅实为教学和生活用楼三座。两校连大操场、球场、花圃、池塘在内共占地60余亩。学制四年,均采用美国学制及美国原版教科书,并多用英语教学。除讲授必修的文化科学知识外,每天另设一节神学课,由神职人员教《圣经》,每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宗教活动。学生来源以本地为主,也有从无锡常州扬州乃至浙江、绍兴等地来的,多数食宿在校。学校经济来源除学生缴纳学杂费外,不足之数均由教会在海外募捐补助。所有教师中,教国文的例聘老秀才担任,其余几乎都由传教士和从教会大学毕业的基督教徒充任。他们都受过比较高的现代教育,不乏敬业精神。如美籍李薇妮女士,从女校教员继任校长,两校合并后改任英语教员,把毕生精力投入了教育事业,颇受学生们的尊敬。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对办学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中国化”、“基督化”、“中华归主”。前两者为手段,“中华归主”是最终目的。当时辅实中学谱有一首校歌:

圣功王道古今同,中外理想通;
学校林立铸英雄,不限地西东。
美洲之雨欧洲风,一气鼓鸿蒙;
暨阳古邑义且忠,新学作先锋。(www.chuimin.cn)

勿庸讳言,教会学校存在着宗教氛围等消极影响,一些学生信仰了基督教。不过宗教信仰与人的社会倾向并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励实、辅实虽由教会创办,但毕竟是设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的中国青年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如1913年春夏之交,皖北水灾,励实寄宿生不吃白米吃麦粞,省下钱作为捐款,而学校却不公布账目。出身贫苦的西郊学生钱振标被推为代表要求公布节余细数,竟遭此时主持校务的美籍教士沈文蔚粗暴拒绝,激起学生罢课。钱振标愤然掮了铺盖离校,改而考入无锡三师,毕业后从教,1926年夏在上海找到毛泽东投身革命,成为江阴党与红军的创始人。出身佃户家庭的山观胡山源,1917年从励实毕业,经李德理推荐入杭州教会学校之江大学就读,“五四运动”中,因担任该校组织示威游行的学生代表而被校方迫令停学,后在上海投身新文学运动,主编《申报·自由谈》,成为著名的教授、作家和文学翻译家。励实、辅实两校学生在“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组织学生会,对外统称励实中学学生会与南菁中学学生会组成学生联合会,走上街头,成为江阴城乡罢工、罢课、示威游行的中坚力量。一批批学生脱颖而出,成为革命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确切地说,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中,励实中学、辅实女中较早地站到了江阴近代教育的起跑线上,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华尔德江阴市档案馆提供

华尔德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惠明顿人,生于1865年,早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继海敦、李德理后,1898年华尔德偕夫人与慕维德一起,以传教士身份来到江阴。由于基督教的传统,行医治病历来是传教活动的组成部分,西方教会把传教士医生派到中国,指望他们使医学成为布道的工具,因此开始时的目标只限于设立小诊所,设备非常有限,医生必须一边传教一边看病。但是华尔德看到江阴虽然中医历史悠久,近代医疗在城乡仍存在广泛的需求,于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河南街租赁民房,开设医疗门诊,取名带有宗教色彩的“福音医院”。华尔德自任院长,并从杭州、嘉兴等地请来了数名医护人员,协助开展医疗业务工作,其经费由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惠明顿教会资助。

为了打开局面,华尔德一方面采取施诊给药、贫病不计等措施,博取地方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通过教会在美国募捐,不断购置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由于西医疗法对民间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等疾病疗效好,见效快,所以福音医院很快在江阴民众中赢得了声誉,站住了脚。华尔德接着在河南街购买土地,着手兴建永久性院舍,并于1911年落成。新院舍由钟楼和两座两层式主楼组成。钟楼上的大钟按时敲钟,钟声传遍城区及近郊。钟楼底层为医院的门房和挂号室。两座主楼分设各科门诊及检验、透视、手术室、药房和男女病房。

华尔德为福音医院的创建和发展竭尽全力。按照教会规定,他在江阴每工作七年便可以回美国休假一年。利用这一机会,他在美国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并开展社会募捐活动,为福音医院筹集资金,购买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他为医院添置的大型爱克司光机,为当时苏南一带的医院所少见。在医疗业务上,该院可以进行各种急腹症处理、上腹部手术、一般肿瘤切除、创伤外科、多种妇产科手术,以及各种常见内科儿科和急慢性传染性病的处理。重要手术由华尔德亲自主刀,他与慕维德医生等多次为危重病人献过血。在缺医少药的旧社会,江阴老百姓常把经华尔德治疗转危为安的病例当作神话一样传播。该院业务范围日渐突破江阴城乡,扩及苏北靖江、泰兴、海安一带。华尔德在创办福音医院中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如化验员、药剂师等多数是他亲自培训的。他另设护士学校,按中华护士学会课程标准施教,护士学习期间,按月发给津贴,考试成绩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该院通过培训和医疗实践,培养了不少业务熟练的医务人员。如江阴南门高桥的王一山,少时曾在福音医院实习和工作过,后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胸心外科先驱者

华尔德救死扶伤,热心公益,事实上淡化了作为传教士的宗教活动,成为专业的医生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当1925年初直奉交战中,江阴城被围七昼夜,外有奉军炮击,内受齐军洗劫,华尔德与李德理一道将福音医院、耶稣教堂和辅实女中设为妇孺收容所,带领在澄传教士30余人,在战乱中维护了数百名妇女儿童的安全,使39名受伤者得到及时治疗。为促成双方停火撤军,华尔德、李德理执红十字旗,护送江阴士绅代表吴汀鹭、祝丹卿、杨伯昭等数度通过火线进行斡旋,促成了交战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李德理在励实中学走上正轨后即辞去校长的兼职,依然关注教会学校工作,其夫人改任圣道女校校长。1928年,继任辅实女中校长的华尔德夫人病故,华尔德用她遗下的积蓄,在医院内建造了一幢护士宿舍楼作为永久纪念。1936年,在江阴工作、生活30多年的华尔德病逝于上海,终年71岁。他视江阴为第二故乡,留下遗嘱,与妻子合葬于江阴东门外教会墓地。李德理牧师于1946年逝世,终年78岁。江阴基督教友特在两校合并后的澄江中学大礼堂举行追思会,在江阴工作生活达半个世纪的李德理,被时人誉为“江阴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