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顺治之师释玉林
在我国,佛教的显著特点是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过许多著名高僧。清初的禅宗大师、江阴人玉林通琇,因其道德高迈,悟证渊深,名声远播,而应顺治皇帝之诏入京,在内廷说法,顺治执弟子之礼,尊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特赐紫衣、金印。当顺治帝因感情的创伤萌生剃发出家之念时,玉林通琇则以他的大智慧,奇迹般地制止了顺治执意出家之举。玉林大师成了有清一代佛教中享有国师封号的惟一僧人。他曾多次驻锡于江阴敔山湾,为故乡留下了珍贵的史迹。
玉林大师,名通琇,玉林是他的法号,俗姓杨,江苏江阴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出生在城内一个历代信仰佛教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杨遵在天启元年(1621)于县治之南舍宅建有甘露庵;父亲杨振陵对佛学很有研究,曾去杭州皈依云栖莲大师,参加入教仪式,成为在家居士;母缪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专行积善放生业。玉林从小秉承家学,刚刚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诵读佛家经典,由于他天资聪颖,敏悟早成,晦涩艰深的佛学书籍,他都能依文解义领会其中的宗旨。12岁时,父早逝,更知生死之无常。15岁那年,他开始接触佛教的禅宗语录。清静自居的禅者生活,逐渐使他产生离尘绝俗的出家念头。崇祯五年(1632),19岁的玉林毅然放弃了世间的追求,割舍人间亲情,到宜兴磬山的崇恩寺跟随圆修和尚受戒出家,法号玉林。圆修和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禅宗大师之一,不仅“禅定”(指静坐敛心,专注一境的修行)功大高深,而且精研佛教的“五明”(指五种基本学术科目)之学,知识渊博,名重一时。玉林为了向他求教,甘愿作他的生活侍者,服侍他的衣食起居,进则决疑请益,有“立雪”(指尊敬师长)之诚;退则宴坐凝神,有“破壁”(指开悟,得道)之心,未几就有较深的领悟。
崇祯七年(1634)秋,玉林获准回江阴看望母亲,圆修赠他偈句:“母在澄江江上住,为缘省觐出山去”、“丈夫不独念劬劳,要施十方普法雨”,勉励他“善自护持”,并说“你一向要坐关,我今许你去。”八月,玉林省亲毕,即在江滨的水墩庵掩“关”(即自闭于斗室面壁静修)。他独处江干,野色无垠,水光连天,心胸日渐开阔。此时圆修和尚亦已从宜兴磬山迁任浙江武康报恩寺住持,在玉林坐关满10个月时,圆修因老而有病,即手书向玉林发出召唤“有最要语吩咐”。玉林得书,破“关”,赶到报恩寺看望师父,亲侍汤药,朝夕不离。圆修临终遗命由玉林通琇继任报恩寺法席。23岁的玉林不敢从命,避之凌霄峰绝顶,众施主责以“先师之命,力请还山”。玉林感到义不可辞,乃从众之请,出任武康报恩寺主持。
崇祯十五年(1642),玉林第二次回江阴省亲,遵照先师圆修的遗命,在江阴十方庵为母亲剃发说戒,而后迎归报恩寺,在寺旁建草堂奉养,尊为大慈老人。至清顺治元年(1644),玉林通琇共用八年时间,将报恩寺建设成殿堂、寮舍、僧园、物务都很完备的丛林。其时宗风大振,培养出了如白松丰、茆溪森、退庵重等十多位著名弟子。
顺治十年(1653),玉林大师因72岁的老母久居报恩寺草堂怀念故乡亲友,特于五月初陪同母亲返江阴,择旧游之地敔山湾双林庵作为驻留锡杖之地。这里冈峦环绕,长松怪石错置森峙,向为江阴林壑之胜。玉林用诗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到处耕荒翻石笋,今来坐月友寒烟。半间老屋安亲膝,五合香粳倩客居。”虽然居室简陋,老母与他都很满意,称“此正禅寂膝下者殊胜缘也”。至秋,他仍侍奉老母回武康报恩草堂。岁末,母病故。次年春末,玉林回江阴寻觅营葬之地,再次驻锡于敔山湾的双林庵,在这里度过整整一个夏季,风水宝地对敔山湾留下美好的记忆。他一连写了4首诗,其中有:“澄江有山孰多僻?敔山两湾苍翠积。澄江有水孰多情?敔山前后敔水平。”十二年(1655)春,他发现其父原葬之穴有积水,就将敔山双林庵之右已得一地先行迁葬父墓。
由于玉林通琇在23岁时就已悟道出世,在明清之际的佛教界真可谓独秀于林,很快受到了清顺治帝的器重。顺治帝6岁即位,实际由叔父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独揽大权。多尔衮对于清朝的创建功勋卓著,但他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对清初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意外地死亡,从小受到儒学熏陶的顺治帝14岁亲政,他注重整肃吏治,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为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清朝统治政权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但清初复杂的政治斗争也逐渐使顺治帝对人生感到厌倦,因而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僧侣极为尊重。顺治帝听说玉林通琇是很有才华和修持的高僧,便于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专遣特使怀抱圣旨到武康报恩寺面请玉林大师赴京,在诏书中有“缅想高风”、“虚席以待”,“顺风而问,朕将同访道于崆峒”之句,表达了顺治帝的钦慕之忱,将自己延请玉林通琇比作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给予他无上尊荣。但玉林却以“先母草堂老人未塔(即安葬)”为由辞谢,未能应召。顺治帝并未降罪于玉林,而复遣使至报恩寺再三坚请。钦差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玉林大师只得允诺,于十六年(1659)二月初启程。舟到天津时玉林有病不想再行,顺治帝获悉表示关切,再传谕旨“问道毕,即送归葬亲”。三月十五日,玉林至京,顺治帝以“方外礼”接见,并让他居于西苑的万善殿,以便随时向他请教佛学上的问题。(www.chuimin.cn)
这年的闰三月初至四月八日,玉林大师奉旨在万善殿升座讲演佛法4次,顺治每次必躬行礼请,亲临听法,下座后再到西苑谢法,屡与玉林大师在一起谈禅论道,探讨人生。一次,顺治帝向他问道:“学习佛法,该如何用功?”大师答道:“端拱无为。”——帝王宜端坐无为而治。又问:“如何是大?”师答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出于《尚书·尧典》,泛指四方极远处。再问:“如何是孔(子)颜(回)快乐之处?”师答:“忧心悄悄。”——《诗·邶风》:“忧心悄悄,愠(怒)于群小。”顺治帝对玉林大师那圣洁、超凡脱俗的德行,圆三教于一身的学养,神秘而富有哲理的辩机,很为赞赏。退后命近侍传话:“恨相见之晚。”顺治帝请玉林为他起法名,大师辞让。帝坚请“要用丑些字眼”,师只得进十余字供选择。顺治自选了“痴”字,属“行”字辈,其后凡请大师说戒等御札,都以弟子“行痴”具名。玉林大师待四月八日佛诞道场圆满,即以“母丧未葬,恳乞还山”。四月十三日,顺治下旨允予所请,特赐黄衣、银印,封号“大觉禅师”,兼赐重金作为营葬之费,仍派钦差送归。顺治帝将玉林大师的画像供在皇宫大内,临别时,还请玉林留他的弟子茆溪森(即行森)在京以供问对。
玉林通琇返武康报恩寺后的七月,顺治帝又颁诏书加封玉林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金印,以示期待“重扬法席之辉,永镇山门之宝”。玉林禅师将在京受赐之金,以十分之九用于放生、斋僧,为朝廷植福:他特在江阴敔山湾将建于明代的双林庵、宝仓庵作了拓修,命他的徒弟超敬为宝仓庵住持,把近庵10里范围内的河港都作为放生所,禁止捕捞;以一分留为塔费:这年冬,玉林择定常熟虞山藏海寺后地安葬其母,上建大慈老人塔,凡畚土运石,他都一一亲身参加。
顺治十七年(1660)五月,顺治帝欲于都城立皇坛,请玉林为得戒大和尚,并为一千五百人众受“菩萨戒”,特再诏玉林禅师入京,并遣使专送金钵、金如意等。玉林通琇应召于八月十九日起行。就在这个时候,顺治帝所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突然病逝,本已对人生感到厌倦的顺治,此时为之悲痛欲绝,萌生了剃发出家的念头,终于在十月初让玉林的弟子行森和尚为自己剃发,以表示弃天下如敝屣的决心,连精心抚育他的生母孝庄皇太后也劝说不听。十月十五日,玉林通琇到达北京,见行森已给皇帝净了发,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行森当场烧死。顺治帝面对熊熊燃烧的柴堆,只得向玉林承认:“朕惟思,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欲效之,如何?”玉林大师当即开导顺治:“若以人间礼法论,皇上应该永居皇位,这样上可以孝敬母后,下可以造福万民;若以世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做君王,这样对外可以保护佛法,对内可以管教内大事。”顺治帝听后觉得有理,与大师相视而笑,答应蓄发。一场危及社稷的皇上出家风波得以消弭,顺治帝让最得宠的太监吴良辅作为他的替身在悯忠寺出家。腊月初八,顺治帝如期在阜成门外的慈寿寺设立皇坛,挑选一千五百僧众受菩萨戒,由玉林大师登坛重宣佛义、阐明大法,顺治帝正式拜玉林通琇为师,加封玉林禅师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亲赐金字《楞严经》。岂料年轻的顺治帝本来身体虚弱,董妃死后情绪消沉,进入十八年(1661)新春,染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病,于正月初八日夜逝世。玉林大师奉皇太后之召,率众弟子进宫作佛事七昼夜,而后辞行还山。他三次力辞康熙帝的千金之赐,只接受钦命护送返回浙西。玉林通琇因见西天目山师子正宗禅寺岁久颓废,就于断垣败壁中重修殿宇,将山麓之双清庄改为禅寺,此即是后来成为著名的佛教丛林之一的禅源寺。
禅宗大师玉林通琇,作为清初第一国师,多次至内廷说法,虽累受恩荣、无可与比,但他性格恬淡,对荣利无丝毫矜重之意。皇上所赐紫衣、金印、金钵,他从来都不曾穿用过,也从来不拿给任何人看。他不蓄私财,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布施供养。一生利人济世,致力于禅宗的实践与研究。到了晚年,更是闭门谢客,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清康熙十四年(1675),一代国师玉林通琇在江苏淮安的慈云庵圆寂,终年62岁。墓塔建在天目山的东坞,刻有《敕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塔铭》,有雍正帝御制序的《玉林通琇国师语录》行世。
天目山禅源寺玉林国师塔 沈俊鸿摄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忠义之邦”城门楼江阴民风淳厚,民性刚强,富有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荣传统,素以“忠义之邦”闻名于世。江阴古城的南门即朝宗门的“忠义之邦”城门楼,从明代中后期到清初的不足百年间,见证了江阴人民抗击倭寇入侵和反清抗暴守城两场重大斗争的历史,也是江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十八日,刘良佐策马近南门前来劝降,阎应元大义凛然站在城楼严加痛斥。......
2024-05-16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