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文明曙光八千年
滔滔长江,气象万千,一泻万里,东注入海,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孕育伟大的中华文明的摇篮。位于长江三角洲上太湖平原北端的江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它的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江阴地处江尾海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北滨长江,南临太湖,境内地势平坦,北部沿江地带为长江冲积平原,南部为太湖水网平原;茅山山脉的余脉巅连向东,有号称“三十三山半”的低山丘绵延于中部和东北部的平野之间。平原占全境83%,山丘占4%,水域占1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河渠纵横,土地肥沃。这样的地理环境,极有利于原始人类生活和早期农牧业的加速发展。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水稻的栽培就为这一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江河湖汊水域又为先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水生食物来源,是“饭稻羹鱼”的理想之地。
江阴素称“太伯化育之乡,季子逊耕之地”,在《春秋》、《左传》、《国语》及《史记》等古代史书中都有太伯、仲雍奔荆蛮和季札避耕延陵的记载,与江阴的历史渊源有关。据称3100多年前的商代末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遂父愿,从陕西岐山的周原出发,跋山涉水,不远数千里来到江东吴地,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定居,建句吴国,筑太伯城。其城三里三百步,其地三百余里,江阴之地在其域中。他们把中原文化的农耕和冶炼技术带到这里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创造了先进的吴地文化。太伯、仲雍是吴文化的奠基人。句吴自太伯立国经五六百年的创业,进入东周的春秋时期,吴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青铜冶铸业达到很高的水平,尤以青铜剑最为精良。国家由小到大,国力由弱转强。传至周灵王十一年(即公元前561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为避让王位,“弃其室而耕”于延陵之野(即今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后季札受封于延陵,号称“延陵季子”,江阴即为延陵故里。季札贤而才智过人,多次出使北方诸侯大国,广交当世贤士,沟通各国感情。原来黄河流域各诸侯国公卿对僻处东南的吴国存有传统的偏见,认为不过是愚昧落后的蛮夷之邦,当见识了吴季子鲁廷观周乐的睿智、挂剑徐君墓的诚信,和他那“见微而知清浊”、“闳览博物”的君子之风后,不由得肃然起敬,进一步促进了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因此季札是先进吴文化的发扬光大者。季札的晚年在延陵度过,死后葬于申浦,至今季子墓、季子祠和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古篆的墓碑,依然矗立在申港的申浦河畔。
吴文化,也可以泛称吴越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区域文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得到传承和发展。而吴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千百年来却是一个谜,也是考古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江阴史前社会的考古完全是个空白。如江阴著名的周庄墩古遗址,历代志书都称“吴王阖闾第八子葬于此”,确属春秋时期高等级的古墓葬,但江阴境内多土墩,光以墩作村名的就有80多个。相传砂山以北就有72墩,砂山、长山等山脊上“砂碛隐隐如列堠”,民间泛称“风水墩”、“藏兵洞”、“烽火墩”。这些土墩究竟与古遗址有无关系?又如明代诗人徐尚德有“莫城耕者得石箭镞示予”的记载,不经意地透露了暨阳古城的遗址上早有石箭镞发现。长寿的莫城,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暨阳治此”。石镞的使用又在什么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江阴境内平田整地、烧窑取土、浚河筑路的广泛开展,绿色覆盖的原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沉睡在地下千百年的遗迹、遗物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并且呈现愈出愈新、愈出愈奇之势,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被载录于《全国文物分布图集》的文物遗存达200多处。这些新发现不仅数量大、内容丰富,而且有许多发现出乎人们的意料,有改写江阴历史的重要意义。
水有源,树有根,吴越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长江下游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比较清晰的脉络是: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上溯到崧泽文化,再上溯到马家浜文化。节节相因,环环相扣,如同一环套一环的链条一样,勾勒出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分述如下:
早期吴文化的佘城遗址 距今约4000年至3300年。佘城遗址位于江阴城东南部云亭花山村的高家墩,与花山遗址毗邻。因1998年底配合锡澄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发现有大面积的古文化遗存,由省市文博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佘城遗址的形状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南北最长近800米,东西最宽近5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的范围包括了整个高家墩自然村,是一处大型城址。城址所处地势较高,其西有河流,东北南三面为水稻田,地势低于城墙数米,推测原有护城河。从城墙构筑方法来看,佘城采用“墙壕并重”的堆筑法,是一种与中原夯筑法完全不同的筑城模式。城址内出土的陶片、石器,与出土上万件陶片、石器的花山遗址内涵完全一致。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两件采取泥范法浇铸的青铜器,一件为青铜锛,锛内中空,锛壁轻薄,刃口外撇且十分锋利;另一件为镂空青铜箭镞,外形独特,边缘与箭头无比锋利,为古文物同类器形中所仅见。经2000年4月全国考古研讨会专家考察确认,佘城遗址是青铜器时代早期长江下游唯一的一座古城。它的文化面貌属良渚文化后、春秋吴文化前的早期吴文化,其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这也是我国古代哪个方国的故城吗?有待探索。(www.chuimin.cn)
高城墩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玉琮原载《江阴文博》总第2期
良渚文化的高城墩遗址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陶器以黑陶为特色,石器磨制精致,玉器制作发达。因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4200~5300年。江阴的石庄、夏港、青旸、周庄、长山等地都有发现,以石庄的高城墩遗址最具典型意义。高城墩遗址位于江阴石庄高城墩村北,原墩高12米,面积近万平方米。1977年村民在墩上建窑取土烧砖,墩的东部遭到毁坏,出土玉质琮、璧、圭、环以及磨制的石锛、石斧等。1999年11月省市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历时半年多,发掘面积1400多平方米,清理了14座大、中型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其中13号墓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掘的墓坑最大且葬具结构保存较好的大墓。所出土的玉器多达155件(组),还有石器22件、陶器60件。在玉器中有玉琮5件,系透闪石软玉,呈浅黄白色,为矮方柱体,内圆外方,外表四面微弧,每面有竖槽分为左右两块,中间以横槽分为单节或上下两节,并以四角为中心向两侧展开,各饰神面,重圈眼,眼角为三角形的图案。玉璧4件,均为透闪石软玉,呈青绿色,中间有圆孔,通体精磨,手感光滑。而玉琮、玉璧是中国古代最贵重的礼器。《周礼·大宗伯》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这种随葬玉器的等级及其墓葬的规模,表明墓主拥有较高的地位。考古学家认定,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处于环太湖文化圈中十分重要的地区,是5300多年前良渚文化在江南的另一个中心。高城墩遗址的发现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其年代相当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南楼崧泽文化遗址出土漆绘黑陶壶原载《江阴文博》总第3期
崧泽文化的南楼遗址 崧泽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最早在上海市青浦崧泽村发现而得名。生产工具以精致的石器为主,已采用轮制陶器,以红陶为特色。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距今约6000~5300年。江阴青旸的南楼、周庄的龙爪墩和山观的望海墩遗址就属这一类型,其中以南楼遗址最为典型。青旸的南楼地处古芙蓉湖低原,曾经是水草丰茂、灌木丛生的沼泽地。1974年冬,村民们在村南的“乌龟墩”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大批磨制石器,数量之多可以用畚箕装,其中有单孔、双孔圆刃石刀,石斧,长方形单面石锛、石凿等。1976年1月开革新河时,南楼村西300米范围内发现直筒泥井9口,井中出土较为完整的陶制樽、壶、罐、鼎等60余件。其中黑陶居多,胎薄如蛋壳,有少量夹砂灰陶、红陶和朱漆纹饰黑皮陶,有明显的轮制痕迹。在陶品碎片中发现了炭化了的稻谷。2006年2月至5月省市联合考古队对南楼“乌龟墩”北1500平方米范围内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25座,各类房址5座以及灰坑等。随葬的陶器有鼎、豆、壶、罐、杯及纺轮,陶色有红、灰、褐、黑,少数器物上有红彩,纹色以素面为主,也有多种装饰纹样,大多为轮制。随葬玉石器100余件,玉器有璜、镯、珠、环、璧等,石器以钺、斧、锛、凿为主。有3座直径约6米的大型房址呈“品”字形排列,柱洞清晰可辨。可以确认南楼遗址是距今6000年左右崧泽文化时期的一个聚落中心。西郊青山之麓璜塘河边,1979年12月发现4口泥井,出土石犁、鹿角镐、黑陶和有弦纹、刻划纹、几何印纹的夹砂灰陶等27件。周庄的龙爪墩1999年出土石斧、石锛、石凿、玉璜、玉镯及泥质灰黄陶、夹砂红褐陶的鼎、豆、壶、罐等器物49件。山观仓廪村的望海墩,1982年平田整地时,墩上出土磨制石斧、石锛、石凿以及轮制红陶鼎等。崧泽文化年代相当于北方的仰韶文化时期,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时间当在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之前。
马家浜文化的祁头山遗址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1959年首先发现于浙江嘉兴南湖的马家浜村,1977年正式定名为马家浜文化。陶器以粗砂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次之。流行三足器。石器有锛、斧、锄、刀、纺轮等。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但渔猎和采集仍占一定地位。距今7000~6000年。它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有力佐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江阴北护城河健康桥一带,在1959年已出土了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红陶鼎足等残片。被文博部门称为文物出土“富矿”的周庄陶城(俗名城头上)墩高4米,占地百亩,1968年出土成堆古陶器。1978年起,由于当地居民烧窑制坯取土,陆续发现60余口排列有序的泥井,井中出土数百件陶器,以素面黑陶居多,有几何印纹灰陶、红陶,还有陶纺轮、磨制石凿、古斧、骨针、鹿角镐、青铜钺等。表土以下有黑黏土、红烧土、淤泥土等文化层,厚度达7.6米。经80年代初一批考古专家实地考察,认定陶城在第四纪全新世时处于长江入海口,所出土文物系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代的遗存,其中最早的属江南的青莲岗文化(即马家浜文化)。惜乎以上两处都不是有组织的考古发掘。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省市联合考古队对江阴城东郊贯庄村南的祁头山遗址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这里是一个地近300亩的土墩高地,祁头山断面文化层堆积厚度近2米,发现马家浜文化的古墓葬135座,出土玉玦、玉璜、玉挂件等17件,石斧、石锛、石纺轮等13件,陶器270件,其中有釜、豆、钵、杯、罐等。陶釜制法为泥条盘筑器身上下拼接,多数器物上大多施红衣,也有少量彩绘。此外发现遗址下层有较多的柱洞,应属先民们居址遗迹,在部分残存的居址中发现10多处火塘遗迹和草木灰烬,并有稻粒及动物骨骼。可以确认,祁头山遗址是江、浙、沪3省市发掘的马家浜文化中保存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它是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是属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
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陶釜庞志君摄
江阴的远古文明是不是到此为止呢?并非如此,位于香山东麓南沙的东山村遗址(此处1962年起划属张家港市),1989年起经考古专家三次发掘,出土的130多件陶器、玉器、石器及炭化稻谷、兽骨、红烧土等多种遗存,经碳十四测定和孢子花粉化验分析,1999年正式确认其最早的年代距今已8000年。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足以证明:七八千年前,江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从事农耕和渔猎,开始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从江阴可以看到东方文明的曙光,它以灿烂的文明之花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诸多区域文明一道,组成了花团锦簇的中华早期文明,卓然傲立于世界早期文明之林。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