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摘要】:经常进行听话活动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不良的听话习惯会贻害终生,而良好的听话习惯可以终生受用。

第二节 听 话

我们先来看美国语言学家哈尔·博伊尔的一份出租单:

你是在同一个靠听讲为生的人说话。因此,除非你愿意付费与我,否则请闭上嘴。费用如下:

听关于天气、棒球和政治的评论,每小时50美分。

听丈夫抱怨妻子,每小时75美分。

听妻子抱怨丈夫,同上。

听竞选演说,并定时大声疾呼,每小时1美元。

在鸡尾酒会上听诗,午夜前每小时2美元;午夜后每小时4美元;外加两瓶在路上喝的免费饮料。

听有关越南和其他国际问题的见解,每15分钟5美元。

听闲聊,如果讲我认识的人,不收费。其他的,每小时1美元。

听电话,费用加倍,事先收费。

听你的烦恼,一个上午15美元,如果你花整个下午听我的烦恼,钱就如数归还。

当你再决定要说些什么的时候,要另付等候费,每分钟10美分。

要么交钱!要么住嘴!

由这一份有趣的出租单就可以知道听的巨大作用了。实际上,在口语交际中,双方互为听众,互为说话者,要求双方既听也说。要练就真正的口才,必须首先学会善于倾听对方说话,当一名合格的听众。高士曼说:“倾听的重要性不亚于说话,但是了解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一、听话的作用

1.听话是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

我们知道,一般人花在听说读写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大约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有将近一半时间在听,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听话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方式都多。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用声音来传播、保留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社会交际活动也愈来愈频繁,以听话的方式获得信息交流在社会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听话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中国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说,通过听可以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我们吸取知识、学习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用耳朵听。据了解,学生在学校里平均每天有46%的时间是在听,而其中66%是在听老师讲课。可见,学生的知识大部分是听来的。其实在学校之外也一样,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很大程度上是说要随时用心去听。

3.听话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人脑收到言语信息后,要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像、联想等思维活动,将有用的信息整理储存,并随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和处理。经常进行听话活动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4.听话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都有一种表现欲,而且都需要听众。在人际交往中,你如果能做到认真倾听对方讲话,那么,对方会觉得你很重视他,从而对你产生信赖感,愿意和你继续交往。倾听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处境情况,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倾听还是解决矛盾冲突、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

二、听话的要求和方法(www.chuimin.cn)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并未重视听话教育的引导与训练,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差,话语感受力差,话意理解力差;在听话态度上不以为然、兴趣为主、消极被动。例如,听别人说话时,坐不正,侧身站,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或眼望别处,玩弄小东西;不虚心,无耐心,自以为是,不求甚解,妄加歪曲、评论;对别人的话,不思考,不分析,或轻信盲从,或一概否定;为了表现自己,常在课堂上抢话头,答话茬,甚至发出怪声。

学生时代形成的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以后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阻碍。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做到听得准,记得清,理解快,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学习和掌握听话的要求和正确的方法,自觉地坚持实践才能逐步提高。

1.听话的要求

第一,要全神贯注,完全投入。听话不是简单而机械地接受,听话的过程是一个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过程,不仅要及时捕捉对方传达的信息,而且要努力理解对方话语中深藏的含义,听出对方在话语中渗透的情感。就是说,在听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不但要用耳朵听,而且要用整个身心聆听;不但要听清声音,而且要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和你在一起的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听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或做一些无关的下意识的小动作,如眼光飘忽不定、打哈欠、伸懒腰等。

第二,要适时插话,及时反馈。讲话者总希望与人交流,希望被人理解,听话人应及时作出反应,如经常与说话者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做一些手势,并伴以“嗯”“哦”等词语以示肯定、领悟。也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问题,或适时地复述对方话意,或偶尔做简短评论。例如,“你刚才说什么?”“能举个例子吗?”“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的话有道理!”等,以此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使交流在双方互动中更好地进行下去。不要轻易打断对方话语,改变说话人思路,或接过话头代下结论。

第三,要诚恳耐心,礼貌尊重。倾听时,不妨有意将上半身稍微向对方倾斜,并温和地看着对方,这样会令人产生一种热心诚恳的好印象。同时,有助于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姿态,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感情和心境。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与说话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听话时如果能面带微笑,侧耳倾听,点头称道,并随着讲话人情绪变化表达同样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就能及时表达你对说话人的尊重与信任,这对说话人是极大的鼓舞。不过,像直勾勾地看着对方,频率很高地点头等夸张的反应、过火的赞扬会造成冷场或引起对方反感。

2.提高听话能力的方法

首先,培养良好的听话习惯。不良的听话习惯会贻害终生,而良好的听话习惯可以终生受用。不少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得益于学生时代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在听讲过程中有这样那样不良习惯的同学,要培养积极、专注、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其次,集中注意,加强记忆。无论听录音还是听别人说话,听的都是过耳之音,一闪即过。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不可能听得清楚、听得准确,更谈不上理解。因此,听说话要集中注意力,听清、听准对方所说之话。当然,边听边忘是不行的,需要在听清、听准的基础上,记住听到的内容,为理解语意打好基础。学会倾听是提高交际能力的基础,也是获得更多知识、争取更多机会的重要途径。

第三,巧抓重点,理解深意。说话人常常把话语的意思隐含在一段话里,前面的话往往是引子、是提示;中间一段话,有时是要点,有时是解说;后面一段话,也许是结论,也许是对主要意见的强调或引申。听话时,可以从说话人话语的层次来捕捉要点,理解话意。当然,说话人在强调某些重点语句时,常采用故意放慢语速、突然停顿、提高声调或故意降低声调,以及手势等加以提示,听话人也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手势变化来捕捉要点,理解话外之意。如果听话时漫不经心,不求甚解,不抓重点词句,不注意说话人的非语言提示,只求理解话语的表层意思,就很难达到与对方交流的目的。

三、常用听话训练方法

1.听记训练

听记训练是指用文字把话语内容记下来的一种训练。它可以提高听话的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1)训练要领:①听记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准备好纸笔,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习惯。②掌握听课速记的一些方法。常用的有符号式,即自己设置一些专用符号,代表那些常见专用名词或词组;浓缩式,即记下主题句、统领句、关键话语。另外还有跳行记、留空记、首尾记等方法。

(2)训练方法:①全息听记比赛。学生准备好纸笔,教师念一段或几段文章,学生边听边记下听到的所有内容,比一比谁记得最全。②争当“优秀秘书”。推举一位同学扮演秘书,再找几位同学扮演客商。“客商”纷纷向“秘书”陈述购买产品的事项,“秘书”要快速记下来,稍加整理后,立即向“经理”(也由一名同学扮演)汇报。其他同学评议一下,哪位“秘书”听记后复述得最好,推选他为“优秀秘书”。③作听课笔记。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听课笔记作检查,针对不同情况作不同指导。

2.听辨训练

听辨训练指听话过程中对听话内容进行思考、辨析,从而得出正确判断的一种训练。它可以锻炼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品评力。

(1)训练要领:①听辨过程中,边听边对话语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②注意从材料的总体上把握,才能从局部、细节处做出正确的判断。

(2)训练方法:①听辨正误。用分析的态度,辨别出所听材料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例如,听别人说话,分辨出方言或发错的音,分辨出语病;听读有毛病的材料,指出其中的问题和错误;组织学生参加讨论或辩论,分辨哪些观点正确,哪些观点不正确,并说出原因。②听辨异同。在听话的过程中,辨别几段话语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例如,先让学生听两篇或几段话语,再让他们从这些材料中辨别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听读两篇题材相同的习作,比较它们在选材角度、剪裁等方面的不同。③听辨真伪。从对方话语中听出哪些是真心话,哪些是假话。找一些难辨真伪的话语或段落篇章,让学生从中辨出真话与假话。

3.听测训练

听测训练是从听到的话语中,推断出没有听到的话语或言外之意。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听话中的注意力、想像力、推断力,激发学生听话时思考的兴趣。

(1)训练要领:听话时,要在头脑里想像说话人是怎么说的,按照话语内容的逻辑或事件发展的总趋势,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合理的推断能力,来推测未知部分。

(2)训练方法:①推测结果。老师或同学讲一个故事的前半截,学生认真听后,根据已知材料的脉络,作合理想像,推测故事的后半部分,再把自己的推测讲给同学们;也可以组织学生猜谜语,听补歇后语。②推测原因。讲一个故事,故意把中间一段去掉,只讲故事的开头和结局,让学生作合理想像,推测出中间的故事情节;或听读不完全的信或文章,让学生推测所缺部分内容。③推测意图。让学生根据话语的背景、内容和说话人的表情、语气,推断他讲话的意图。④推测人物。让学生听一段人物介绍,推断他是什么样的人;或给学生读一些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物的描写文字,让学生推测人物的职业、身份、年龄、性格、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