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城:图说故乡-图说长城

长城:图说故乡-图说长城

【摘要】:024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长城很像一条奇长的拉链,由东向西,横缀在中国北部的广袤的疆域上。当它闭合时,就把两边的人连接在一起;当它拉开时,便把两边的人撕裂开来。12—14世纪的亚洲历史,被称为蒙古时代。破坏草场,是要杀头的。于是,就形成了游牧铁骑的劫掠和万里长城的绵延。但是,真正抵挡铁骑的不是泥石墙体,而是民族精神之城。

024 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长城很像一条奇长的拉链,由东向西,横缀在中国北部的广袤的疆域上。当它闭合时,就把两边的人连接在一起;当它拉开时,便把两边的人撕裂开来。

有一首歌这样唱:“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刮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能咬着冷冷的牙,抱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歌声给人孤独也给人强悍,给人悲凉也给人温暖,而更多的是给人咬碎一切苦难的力量。这首歌属于草原凄美桀骜的苍狼,而苍狼孤傲勇猛的性格也恰似那个马蹄哒哒、马嘶咴咴的民族。他们就是蒙古人。12—14世纪的亚洲历史,被称为蒙古时代。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率领的骑兵势如破竹,无可阻挡地横扫了几乎整个亚洲和东欧,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直至印度河畔,高加索、乌克兰、巴格达、叙利亚,直至波斯湾,世界响彻着来自蒙古高原的马蹄声。世界从那个眉宇很宽、鼻梁很扁、个子不高、圆圆脸庞的蒙古人那里惊醒般地领悟了一个游牧民族的骄傲、狂野和凶悍。

忽必烈

蒙古帝国从忽必烈开始就放弃了他们的草原故乡而走进了城市的宫殿,但是这个原本在马背上和行帐里迁徙的民族无法从骨子里和城市相通,于是,他们开创了任何封建王朝都没有的“两都巡幸制”。一代又一代的蒙古皇帝,每年春暖花开时,便坐在四头缅甸大象架起的金缕玉轿里,率领总管全国政务的中书省、负责总管全国军政的枢密院、掌管监察的御史台三大中央机构,以及后妃、王子和蒙古宗王,加上掌管皇族及蒙古各部诉讼公事的大宗正府、负责农田水利的大司农、统管释教僧徒的宣政使、掌供帝后膳食的宣徽使,以及集贤院、翰林院、太常仪礼院、太史院、太医院、宗教领袖、名士硕儒和国子监就学的生员等等,浩浩荡荡十万余人开拔草原上都,至每年八九月草原开始有凉意时,再浩浩荡荡地返回京城大都,这一去一返,每年花在路上的时间近两个月。有一首元诗这样写道:“翠华慰民望,时暑将北巡。牛羊及骡马,日过千百群。庐岩周宿卫,万骑若屯云。毡房贮窈窕,王食罗膻荤。珍缨和驼象,铃韵遥相闻。”诗中不难看到一个马背帝国南北大游行的壮观与威风。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元·刘贯道(www.chuimin.cn)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且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的心理素质,融合成一个人们的共同体——游牧民族,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他们衣皮披旃,食肉饮乳,衣食住行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大量的民歌、祝词、谚语都表达了游牧民族对草原一草一木的深深眷恋和由衷的赞美,这种感情,在今日的草原歌曲中仍然是主旋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在13世纪的蒙古社会中,制订了严格的保护草场的制度:“草生所属地者,遗火而熟草者,诛其家。”破坏草场,是要杀头的。从小生在马背、长在马背的蒙古人,对马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马、惜马也是他们的传统,在蒙古部落,谁要是用鞭子打马眼睛,也是犯罪的。

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环境。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在承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经过本民族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来自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单纯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沙,严峻的天空,给了他们粗犷的性格。草场牧群、冬夏营地、穹庐毡帐、衣裘饮酪及隆重的那达慕、敖包会、祭典、婚礼、佛事活动等等,铸造了蒙古族强悍勇敢豪放的作风。围绕着尚武习性,形成了备受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这是草原牧民勇敢好胜性格的真实写照。

与这一地区相邻的是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丰沛的黄河流域,湿润的土地和气候宜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这里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的农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经过长期的摸索,以最初的“刀耕火种”、“轮作抛荒”到“精耕细作”,一代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随着季节的更替,农民进行着有规律的春耕夏锄、秋收冬储的生产活动,长期的农业生活和物产丰盈的文化氛围,使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对草的看法和行为与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生产生活在中原的汉民族,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较为发达的文化事业,使人们产生依恋故土,不慕异地的观念,世世代代面朝黄土的人们,坚持不懈地在土地上耕耘劳作,形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忠贞、礼让、仁爱的交往态度,严谨细腻的思维方式,在民族性格上既有勤劳、朴实、内向,又有知足、安分、守一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行为模式的从众,思维上的固步自封,这也是封建土地的局限性在民族文化上的表露。

雄踞在中原的汉族,无论在人口数量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力方面,都要比游牧社会发达,农耕文化所产生的高度物质文明,对游牧民族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于是,就形成了游牧铁骑的劫掠和万里长城的绵延。但是,真正抵挡铁骑的不是泥石墙体,而是民族精神之城。蒙古灭西夏用了22年,灭金用了23年,而灭羸弱的南宋竟然用了近50年。我们从文天祥身上就能看到原因。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无论是糖衣炮弹还是铁锁皮鞭,都没有瓦解这个“钢铁战士”,就义前他只问了一个问题:“南在哪?”百姓指给他,他向南跪拜,然后坐下等死,表情是那样的从容,他以勇气和决心告诉元的统治者,肉体可以被征服,精神永远屹立不倒。文天祥成了人们的精神偶像。直到今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仍妇孺皆知。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代表游牧民族的畜产品,如马、牛、羊、驼,与代表农业民族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如粮食、布匹、茶叶等,终于实现了以物易物,茶马互市,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男耕女织的民族和逐草放牧的民族在征战与抵抗中融合着、影响着、渗透着。衣着丝绸参加敖包会的蒙古人,坐在胡氏风格的家具中吟诗的中原人,他们本是一家人。一阵风从万里长城上吹过,这风的名字叫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