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丁经济学论文引爆论争,他们影响中国

马丁经济学论文引爆论争,他们影响中国

【摘要】:马丁经济学论文引爆一场论争人物档案马丁,原名宋龙祥,1957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这番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风波平息后,不少媒体纷纷发表有关“马丁事件”的评论文章,呼吁批评和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宋龙祥发现,西方经济学理论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李禹兴同意签发。就这样,马丁的文章被送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案头。

马丁 经济论文引爆一场论争

人物档案

马丁,原名宋龙祥,1957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高中毕业后曾在家务农,当过会计民兵大队长。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5年,宋龙祥写了一篇名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的文章,署名马丁,发表在11月2日的《工人日报》上。日本时事通讯社转载此文时说:“马丁明确指出《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近代经济学的成果。”这番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马丁差点被扣上了“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

风波平息后,不少媒体纷纷发表有关“马丁事件”的评论文章,呼吁批评和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

历史天幕

“小人物”马丁的一篇文章,酿成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不仅反映出了海内外一些媒体从业者不良的工作习气和作风,也是我们国家思想解放道路之曲折的折射。

幸运的是,由于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正确干预、专家学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文章作出了分析评论,马丁才逃过了一劫。但是,谁也不敢说,这样的事件以后就不会再发生。解放思想无止境。解放思想,更需要一个国家和民族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的努力。

往事回放

1985年暑假。炎热的夏天里,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宋龙祥和往常一样,准备在读书、学习和思考中度过假期。他刚刚从本校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不久,对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有一种本能的冲动。

南京大学哲学系向来有这个传统。还是在他大二的时候,宋龙祥的老师胡福明先生等人撰写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的高度评价,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个暑假,宋龙祥关注的是经济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问题。他从图书馆里借来了一大堆西方经济学方面的资料,细细地阅读、琢磨。

宋龙祥发现,西方经济学理论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而中国的经济学,自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西方引进之后,长期得不到发展。所以,他认为,中国应该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发展动向,汲取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鉴别后,为我所用。

9月,宋龙祥把他的思考变成了文字。他写了一篇《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概括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到的经济学研究状况,分十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其核心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任务不再是批判旧的资本主义世界,而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这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必须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上。

中国经济学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走出来,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不应从书本教条出发,而应该从生动的事实出发,创立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科学。

宋龙祥十分崇敬美国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文章写好后,他署上了“马丁”的笔名。他把稿子寄给了同学,时任《工人日报》“社会之声”栏目编辑的徐景春。徐景春将文章推荐给了他的同事,《工人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李禹兴。

在李禹兴看来,这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谈不上有多高深的理论,只是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行了扫描。不过,李禹兴看重的是作者的理论锐气和学术敏感。文中的观点,符合当时经济学研究的实际状况,但是之前并没有人正式提出来过。就此而言,文章还是颇有些新意的。李禹兴同意签发。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用三分之二版的版面刊发了这篇8000多字的文章。

文章发表也就发表了,宋龙祥很快就把它置之脑后,然后继续他的书斋生活。但是,他并不知道,这篇文章的观点,将会漂洋过海,远播日本、美国,然后又从美国“返销”国内,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文章面世之初,除了有一些理论学者向报社打来电话,表达他们的看法,并没有更多人关注它。但是,该文被《北京周报》摘要译载后,一切都改变了。

12月9日和10日出版的第49期《北京周报》上,刊登了马丁文章的译本,有英、法、西、日、德文版。人民出版社的《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马丁的文章。马丁文章的读者范围在逐步扩大,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起“马丁”这个生疏的名字。

《北京周报》上的文章很快被日本时事通讯社用电讯传到日本。日本《读卖新闻》刊登了时事通讯社发出的报道——《中国杂志载文明确指出〈资本论〉失去有效性》。报道歪曲了文章本意,把自己的思维逻辑强加给作者——“马丁认为《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已失去了有效性,并呼吁大胆采用西方当代经济学的成果”;“马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倡议:为了适应中国改革所面临的任务,要明确提出《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成果”。

当天的《朝日新闻》、次日的《读卖新闻》都采用了这个歪曲的电讯稿。《朝日新闻》专门以《〈资本论〉失去有效性,提倡现代经济学成果》为题刊发了这篇通讯,同时增加了一个近500字的注,无中生有地说,刊登马文是“党中央的主流派”想要“试探国内的反响”。

12月19日,美国纽约出版的中文报纸《中报》根据《读卖新闻》的歪曲报道,发表了一篇题为《扬弃学术功利主义——论中国对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的社论,批评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把马丁的文章进一步歪曲为“认为《资本论》已经失去有效性,主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为了使社论在中国产生影响,《中报》发稿前,向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透露了这件事。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在第一时间向国内发回了《中报》的社论。(www.chuimin.cn)

风波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升级的。

1986年1月25日出版的《红旗》杂志内刊《理论交流》,以《纽约〈中报〉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为题,转发了《中报》的社论。

稍后,新华社的《参考资料》也予以转发。新华社的《参考资料》,是一份司局级干部才能看到的内部刊物。或许为了引起更高层的重视,1986年2月21日,新华社编辑的一种级别很高、供中央领导“内参”的《国内动态清样》报道了《中报》的社论,并加上了前言。

就这样,马丁的文章被送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案头。

1986年3月,新华社的《经济参考》又以《马克思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为题,对《中报》的社论作了公开报道。之后,国内许多媒体都转载了此文,从而使文章影响越来越大。

归纳起来,转载马丁文章的报刊共有两种:一种是依据《工人日报》的原文进行转载的,包括《北京周报》和《新华文摘》;另一种是依据美国的《中报》进行转载的。前一种基本上和马丁文章的原意是一致的;而后一种,根本没有想到要去核对一下《工人日报》上的原文,不仅以讹传讹,而且还特别添加了带有倾向性的标题或字眼。

转载复转载,马丁的文章,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所看到的文章,离马丁的原意越来越远。最后,竟然有报纸介绍,马丁是一位“外国学者”。

马丁的文章终于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人的注意。有领导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不过,事态最终没有进一步恶化。这要归功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叫秦柳方的研究员向中央揭发理论界“自由化问题”的报告。秦柳方的报告,辗转送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和总书记那里。

国务院总理对秦柳方的报告批示:“批判经济理论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现在更需要的是大胆探索。”总书记胡耀邦同意国务院总理的意见,还要求中宣部组织召开一次座谈会,就马丁文章展开讨论,以弄清事实,得出正确结论。

3月22日,中宣部组织召开了由经济学界、新闻界有关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上,虽然对马丁文章只作了一般性的评论,没有来得及就它提出的若干观点展开讨论,但多数与会人士认为,马丁文章虽然存在一定毛病,但基本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座谈会后的第三天,在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召集的一次会议上,不少人又谈及了“马丁文章事件”。

于光远说,这场风波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怎么看的问题。他说:尽管马丁的观点有许多我并不同意,但我认为,马丁的文章是重要的,应当允许其发表,应当引起理论界的注意。

还有专家指出: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如果香港或海外报刊一表扬某人或批评某人,那么这个人在国内肯定要“倒楣”。学术自由、科学发展的环境,目前还未完全形成,“科学无禁区”还没有真正实现。在特别需要大胆探索的时候,根本不顾对方的原意,像堂吉诃德同风车作战似地搞大批判,全凭外国言论来指导理论工作,这种极不严肃的做法为什么居然得逞一时呢?为什么这种极不称职、谎报军情的“哨兵”仍占据舆论阵地要津?这种状况不改变,知识分子根本不可能拥有一个宽松活泼的学术生态环境,归根结底不利于开放改革的顺利进行。

此后,不少媒体发表了有关“马丁文章事件”的评论文章,并报道了事件的真相。至此,“马丁文章事件”所引爆的讨论基本终结。

“马丁文章”引爆的论争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宋龙祥安静地待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他根本不知道他的文章在北京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过程。直到1986年5月,他被邀请去北京参加“双百”方针提出30周年座谈会时,他才听于光远先生的学生朱争鸣向他完整地讲述了北京发生的这一切。

整体上说,宋龙祥可谓幸运。他没有为自己的文章付出代价。相反,“马丁文章事件”终结之后,南京大学召开文科青年作者座谈会,专门探讨马丁文章,给予很大的肯定。事后,学校分给他11.4平方米的住房,还准备破格提拔他为副教授。宋龙祥以资历太浅为由婉拒了副教授职称,但接受了当年九三学社的邀请。时年28岁的宋龙祥成为九三学社江苏省最年轻的社员。

命运追踪

1987年,宋龙祥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除学费全免外,每年还能获得1.2万美金生活补助。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IBM公司旗下从事国际咨询工作。

回望当年的“马丁文章事件”,宋龙祥觉得自己确实算得上幸运。他认为,当年年轻气盛,只是凭着一股激情和冲动写作,希望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文章远远谈不上成熟。

宋龙祥的同学、当年《工人日报》“社会之声”栏目编辑徐景春如今在工人日报社新闻研究所工作。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工作比较清闲。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徐景春似有隐情。他说:对于当年的事情,我不愿意回答任何媒体的提问。这件事情已经成历史了,就让历史来回答一切提问。

也许,“马丁文章事件”的背后,还有玄机,但这只能等未来再揭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