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安西王相赵炳案内幕揭秘-金元史十二讲

安西王相赵炳案内幕揭秘-金元史十二讲

【摘要】:说明在日常政务开展过程中,安西王府的属官对赵炳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支持,甚至可能是起阻挠和破坏作用。案件审理的结果,自然是郭琮、郭叔云被正法,但商挺墓志所载王府女奚彻彻死前的供词,却牵扯到安西王府首任王相商挺及其子商,这又使案件进一步复杂化,并引起忽必烈的震怒。

三、安西王相赵炳之死

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忙哥剌薨。忙哥剌死后局势的变化,尤其是王相赵炳被杀事件,明确告诉我们,安西王府和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非常尖锐。让我们先来看看赵炳的情况。

赵炳(1222~1280),字彦明,惠州滦阳(治今河北迁西西北)人。其父赵弘有勇略,蒙古国时为征行兵马都元帅,积阶奉国上将军。赵炳“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是忽必烈的潜邸旧臣,深得忽必烈的信赖。宪宗时,忽必烈驻营桓、抚之间,任赵炳为抚州长官。中统元年,忽必烈任其为北京等路宣抚副使。李璮据济南反叛,赵炳请命率军前往征讨,立有战功。后历任中书省断事官、枢密院断事官、济南路总管、辽东提刑按察使等职。

至元九年,忽必烈因“关中重地,风俗强悍”,因此选派“刚鲠旧臣”、心腹赵炳出任京兆路总管,兼王府府尹。同时,安西王府宫室的营造,必须“悉听炳裁制”,这实际上是要赵炳而不是忙哥剌本人做宫室建造的总负责人。赵炳的选派和负责王府宫室营造,说明忽必烈似乎并不完全放心忙哥剌。情况的确如此,《元史·赵炳传》记载,“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说明在日常政务开展过程中,安西王府的属官对赵炳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支持,甚至可能是起阻挠和破坏作用。设想如果没有安西王的支持和纵容,王府的属官怎敢与忽必烈委派的王府府尹相对抗?在禀告忙哥剌之后,“横暴扰民”的王府吏卒能被绳之以法,也是因为赵炳有忽必烈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赵炳既是辅佐忙哥剌的朝廷重臣,同时也是忽必烈监管王子的心腹,对此忙哥剌应是心存不满的,这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能体现出来。

至元十四年,也就是忙哥剌死前一年,赵炳被加封为镇国上将军、安西王相,这是继商挺和李德辉之后的第三任安西王相,赵炳在安西王府的权力被加强了。同年,安西王奉命北伐,其驻兵基地六盘守者构乱,赵炳自京兆率兵往捕,元恶授首。十五年春,六盘再度发生叛乱,赵炳复讨平之。六盘山是忙哥剌开城王府所在地,也是忙哥剌的驻兵基地,从军事意义上讲,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安西王府,自然是忙哥剌苦心经营的重点;忙哥剌刚刚离开王府北伐,六盘山就接连发生两起军事叛乱,而这个时间又正好在忙哥剌死前一年左右;这两起军事叛乱,又都是忽必烈的心腹王相赵炳从京兆率兵前往平定的,赵炳本人又是在忙哥剌死后被王妃鸩杀的;郑思肖说忙哥剌是“谋篡父位,事泄为父杀”。综合这些因素,不禁使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六盘山驻兵叛乱,干脆就是忙哥剌北伐前的精心策划?即便不是这样,其中也是疑点重重。

至元十六年秋,赵炳奉旨入京,忽必烈于便殿召见。《赵炳传》所载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www.chuimin.cn)

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询及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

主政关中数载,竟使赵炳衰老许多,这其中的因由也许只有忽必烈最为清楚。当听到赵炳谈起忙哥剌死后,郭琮、郭叔云准备“恣为不法”时,忽必烈大吃一惊,由“卧听”而“遽起”,说明他对安西王府的动向非常关注,这也是他一直不放心忙哥剌的自然反应。因为赵炳最熟悉安西王府的情况,又是自己的心腹大臣,于是忽必烈立即改派赵炳为中奉大夫、安西王相,兼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课程屯田事,余职如故,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前往平定六盘之乱。忽必烈的做法显然是进一步加强了赵炳的权力而削弱了安西王府的权力,目的是为了控制安西王府,稳定局势。但赵炳一到六盘,即被王府囚禁,很快便被王妃毒死于平凉狱中。赵炳被王妃鸩杀,说明数年来他和王府之间累积的矛盾和冲突已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也说明他是安西王府实现政治意图的最大障碍,因此安西王府必欲除之而后快。而王妃敢于公然鸩杀赵炳,说明安西王府早有所谋,是做好了相应的斗争准备的,其实质则是安西王府对朝廷不满的公然宣示,也可以说是对忽必烈的一次公开挑衅。

赵炳死于至元十七年三月,此案由忽必烈亲自审讯,并且时间长达四年多之久,这充分说明赵炳事件的复杂性以及忽必烈对忙哥剌死后安西王府动向关注的密切程度。案件审理的结果,自然是郭琮、郭叔云被正法,但商挺墓志所载王府女奚彻彻死前的供词,却牵扯到安西王府首任王相商挺及其子商,这又使案件进一步复杂化,并引起忽必烈的震怒。忽必烈震怒的背后,是商挺辜负了他的信任和厚望。商挺也是忽必烈的潜邸旧臣,自然也是忽必烈的心腹。至元十年王相府设立伊始,商挺便被忽必烈任为首任王相。忽必烈曾告诉他“河迤西尽以委卿”,足见忽必烈对他寄予了何等的信任以及何等殷切的期望。但数年之后,商挺在安西王府的所作所为却招致忽必烈的怀疑,并最终被治罪。至元十四年,世祖诏忙哥剌北征,忙哥剌命王相商挺曰:“关中事有不便者,可悉更张之。”表现出他对商挺的高度信任。如果说这不足以说明商挺和安西王之间的密切关系的话,那么忙哥剌死后,商挺在王妃授意下两次请求忽必烈让阿难答嗣位,同时自己又是王妃擅杀赵炳事件的涉案人,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商挺和安西王之间的关系绝非一般。在发现商挺已失去了对自己的忠诚而站到安西王一边后,忽必烈召挺,“拘于赵氏,下狱”,后因商挺年事已高,加上诸儒纷纷说情,最终“不可全以无罪释之”而“籍其家”。

赵炳从至元九年任京兆路总管、安西王府府尹开始,到至元十四年,加镇国上将军、安西王相,其后两度平定六盘之乱,忙哥剌死后又向忽必烈面呈郭琮、郭叔云恣为不法事,再到以钦命乘传偕敕使前往六盘收拾乱局,最后被王妃鸩杀,八九年间,赵炳的表现的确不负忽必烈所望,体现出他对忽必烈的耿耿忠心。赵炳个人地位的不断上升,权力的不断加强,终因与安西王府矛盾的白热化而被杀,折射出以忙哥剌为首的安西王府和忽必烈之间的矛盾不断升温乃至激化。商挺作为忽必烈非常信任的潜邸旧臣,最终却被安西王府利用,这背后除了忙哥剌及王妃恩威兼施的竭力笼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安西王府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结果,从中也能折射出忙哥剌势力日渐坐大,对汗位已构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