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元史:董西厢弦索-《金元史十二讲》

金元史:董西厢弦索-《金元史十二讲》

【摘要】:诸宫调早在北宋就已出现。北方的诸宫调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民间十分流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西厢》则将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共用宫调188套。

二、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形式。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若干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诸宫调早在北宋就已出现。北宋以后,诸宫调继续流传于中原南宋临安等地,又有南北之分,北方用琵琶和筝伴奏,南方则用笛子。北方的诸宫调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民间十分流行。1959年山西侯马发掘的金大安二年(1210)董氏墓葬的墓室中,就砌有一座仿木构筑的表演诸宫调的舞台,这是现存诸宫调在金代盛行的实物证据。

现存金代诸宫调很少,仅有无名氏《刘知远》和董解元《西厢记》两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西厢》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境界,有“北曲之祖”之称,为元代王实甫改编杂剧《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董解元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解元”不是人的名字。古代科举考试时,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宋元以后用作对读书人的敬称,可知董解元是一位董姓读书人。据钟嗣成《录鬼簿》、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及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他大约生活于金章宗时期,“仕于金”。从这本书的几支自叙曲来看,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性放荡不羁,视礼教如粪土,但文学修养甚高,对唐代传奇、宋词及民间诸宫调非常熟悉。《董西厢》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的史诗,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

《董西厢》故事源于唐传奇《莺莺传》。至宋代有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将《西厢》故事改成说唱,但在情节上并无改动。只是《莺莺传》结尾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在《商调蝶恋花》中则把二人的乖离作为悲剧处理,这比《莺莺传》是一种进步。《董西厢》则将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共用宫调188套。全书分为八卷。卷一:“引辞”至“老夫人莺莺做道场”;卷二:“孙飞虎率兵围普救寺”至“张生献解围策”;卷三:“白马将军来援”至“红娘请张生鼓琴”;卷四:“张生鼓琴”至“跳墙受责归舍闷卧”;卷五:“张生梦见莺莺”至“酬简幽会”;卷六:“老夫人拷问红娘”至“张生廷试及第”;卷七:“张生赋诗报喜”至“郑恒离间张生来会”;卷八:“张生睹物兴悲”至“崔张团圆”。《董西厢》虽然规模宏大,用北曲制词,又分别以不同角色的口吻演唱,且有白有曲,但它终究是“以一人掐谈,并念唱之”,因而只能算“优人弦索弹唱者,非搬演杂剧也”。但它对元杂剧的发展无疑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董西厢》描写了书生张珙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书生张珙上京应试赶考,途经普救寺遇上相国千金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但莺莺已有婚约在身,被许配给了表兄郑恒。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提出娶莺莺为妻的无理要求。张珙挺身而出,下书解围。崔母原答应能退兵者可以娶莺莺,但事后又反悔,竭力破坏女儿和张珙的这段真挚感情,激起了莺莺的愤怒反抗。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珙与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崔母遂又心生一计,逼张珙进京赶考,得不到功名就不能回来见莺莺。结果张珙一举及第,衣锦荣归,终于与崔莺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珙和崔莺莺是作者饱蘸赞美之笔塑造出来的爱情形象。在《董西厢》里,崔莺莺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尺牍诗柬的柔弱人物,而是敢于冲破礼教对自己的束缚,认为爱情胜过功名,这种认识是纯情的也是超尘出俗的。而张珙也不是那个始乱终弃的薄情郎,而是个志诚专一天真可爱的清贫书生。他想方设法接近莺莺,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大有锲而不舍的劲头。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执着,换取了属于自己的纯洁的爱情。而红娘也是《董西厢》里一个鲜活的人物。这个下层奴婢热心地为崔张感情奔走,勇敢机智地向老夫人斗争。她身上充分体现出了淳朴下层人民的智慧、幽默和斗争精神,是作品中对封建家长制最有冲决力量的主要形象。(www.chuimin.cn)

《董西厢》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情节曲折,结构宏伟,以崔母两度许婚、两度反悔破坏崔莺莺和张珙的爱情为线索,设计了相逢、联吟、闹场、兵围、宴请、琴挑、掷简、相思、问病、拷红、许亲、送别、惊梦、婚变、出走、团圆等情节,使矛盾冲突不断尖锐,颇具吸引力。《董西厢》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远比《莺莺传》丰满典型。除了全力塑造崔莺莺和张珙这对有情人之外,其他人物如崔母、红娘、郑恒、法聪等,也是极富个性。

《董西厢》语言优美,善于将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融铸在一起,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如写莺莺相思:

[黄钟宫·出队子]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更人无语但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人来彀,把深思都变作仇,比及相对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

将莺莺既爱又怨,既爱得大胆又爱得羞涩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致,呼之欲出。再如长亭送别:

[黄钟宫·尾]马儿登程,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离得远一步也。

因此,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西厢记》虽出唐人《莺莺传》,实本金董解元。董曲今尚行世,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