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总序卜正民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元明卷并非完全在论述中国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的环境历史,但它的确是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考虑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2024-04-21
羌和乌桓
值得引起特别注意的一个西部民族是羌,他们在公元2世纪上半叶的崛起是汉朝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羌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他们的分布范围横跨西部绝大多数地区,从现在甘肃的南部到云南一带。他们的名称“羌”在图形笔画上像一只羊,而且他们被认为是养育牛、马、羊、驴和骆驼的游牧民。至少从战国早期开始,羌就采用了农业耕作的生产方式,这在历史文献中也有所阐述,这些文献记录了他们的农田和他们收获的小麦数量。
尽管羌在早期曾和匈奴有往来并联手抗汉,但他们从来没有团结成一个较大的国家或联盟。中国人对羌的定义体现了这种趋势,指出他们不断地分裂成无数相互仇视的部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正如汉代将军赵充国在公元前63年所说:“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羌这种不断向外分裂的态势使得汉朝无法用击败匈奴的方法来对付它。如果一个羌族酋长被打败,失败的影响不会超出他自己的部落,但是如果他胜利了,那么他的队伍将不断壮大,最后发展成为一场更大的叛乱。此外,和平协约在范围上也是有限的。
早在公元前2世纪,诸羌就徙居在汉朝境内,有时候经过了汉朝的允许,有时则并没有得到许可。在推翻王莽统治的内战中以及东汉早期的几十年里,诸羌迁入到汉境西北地区。当东汉创立者光武帝重新占领甘肃后,他发现诸羌正控制着这里的大片区域。东汉政府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诸羌内迁、安置于汉朝境内,在公元35年和公元 50年,甚至把他们安置在旧都长安附近。这种做法却加剧了诸羌的叛乱,导致有人建议放弃旧都附近的县。内迁和安置的规模非常大,诸羌的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当快,以至于到了公元4世纪,关中地区约有一半数量的人口都是非汉人。
在中国西部地区,羌人和汉民的杂居引发无数次冲突。公元前33年,一份文献指出:“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世世不绝。”六十余年过去了,情况却并未发生任何改变:“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朝廷多数官员相信,诸羌的问题根源是地方官员在和有实力的羌民们结盟的过程中行为失当。
为了镇压这些起义,汉朝政府于公元前111年设立了“护羌校尉”。他的职责是帮助羌族在汉地生活,调查他们的满意度,并确保有一定数量的翻译人员来处理和边境之外的诸羌的交流。他负责组织屯田校尉为边防要塞提供给养,确保能够在没有国家军队的帮助下处理好地方的反叛事件。事实证明,如果叛乱发生,这些边防要塞大多数是无效的,而且国家军队也通常无法前来援助。
汉朝政府视外族部落为附庸,作为招募战士、建立联军的基础,这种做法可以回溯到汉王朝建立之初。羌地附属国最早建立于公元前60年,到了东汉时期,在现鄂尔多斯、甘肃和四川等地都建立了羌族属国,另外还有匈奴族的附属国以及其他的一些中亚国家的附属国。理论上讲,附属国的人民仍保持着他们自己的习俗,由本族的头目管理。汉代的管理者并没有特别管制他们,只是确保他们服从于汉代朝廷施加的特殊命令。
为了变为汉代中国的“内附”的一部分,臣服的蛮族部落不得不向汉朝政府提供劳役或者从军入伍。在东汉时期,羌在对边塞上的游牧民反击战争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为汉代政府提供了边防线上的“耳目”。此外他们可能还要交税。降汉的羌族酋长如果有足够能力的话,将携带贡品前往汉朝,向皇帝表示臣服;实力稍弱或较小的部族则只能保证相安无事。那些参与汉廷朝政的部落头领能够获得册封和印绶,就如同西域一带的统治者一样。
这种松散型控制和少量服役的政策经常被人忽视。校尉们照例会从羌人那里榨取钱财和劳役以损公肥私。公元55年,当张奂被任命为都尉时,他发现他的8位前任都为了私利而敲诈羌人。张奂拒绝接受羌人头领送给他的马匹和黄金,这件事为人所称道,人们视其为忠诚的典范,但这也说明朝廷派出的高级官员通常在地方上巧取豪夺,就如当时文章中所谴责的那样。(www.chuimin.cn)
随着被安置的人数日益增长,需要建立越来越多的附属国,因此校尉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公元94年,50万羌人内附,公元107、108年又有数万人归顺。由于这些人不能够在汉朝的管理下完全融合,他们就在新校尉的监督下形成新的附属国。无论在什么时候,一旦地方秩序被打破,校尉的权力都会膨胀。校尉是一种军职,负责组建联盟以备军事之需,但到后来,它逐渐被赋予了和郡守一样的行政权。在校尉们所控制的区域内,他们不但控制着归降的胡人,还统治着边关的中国人。因此,异族人的内迁最终导致了对地方社会和边关的军事化管理。
除了诸羌和匈奴之外,处于军事监督之下的附属国最多的是乌桓,他们和鲜卑一起被称为“东胡”。这些游牧部落大部分居住于今天内蒙古一带,在被匈奴冒顿击败之后,就被纳入到匈奴国。作为臣服的国家,他们定期向匈奴上交皮毛、马匹和牲口,另外还为匈奴对抗汉朝提供军队。
这种情况在公元前119年发生了变化,汉朝的一场军事胜利把单于驱逐出了内蒙古地区,使得乌桓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汉朝后来把他们重新安置于长城东北地区的郡,在这里设立了“护乌桓校尉府”,校尉府位于现在的北京附近。然而,贯穿整个西汉王朝,匈奴始终迫使乌桓上贡,而乌桓也仍然在劫掠汉人。
公元49年,当汉朝皇帝说服乌桓酋长臣服时,汉和乌桓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约有1000名酋长到达汉廷以示归顺,并且进献奴隶、马匹、牛、弓弩和毛皮。作为报偿,汉朝皇帝会组织大型宴饮,赐予贵重礼物。到后来,酋长们请求“内附”,他们中的81名接受了侯的爵位。领头的酋长之子被留在汉朝作为质子。
乌桓迁置到了汉朝边塞以内的地区,他们守卫此地,以定期换取食物和衣物,他们还斩杀敌军首级以获得悬赏。尽管确切的数字还不能确定,在2世纪晚期,为数至少300万的乌桓人居住在汉朝边塞以内。随着这次内迁,政府重建了乌桓校尉府,这次它的府治在宁城。墓中出土有关于都护府的壁画,描绘了城墙、府治、军事设施以及市场。这些绘画包含了有关乌桓部族人生活的极有价值的信息,描绘了他们的着装和髡发习俗,以及他们在市场上买卖的货物。另一幅壁画描绘了游牧民的帐篷“穹庐”,这种异域风格的结构,使其在汉族上流社会迅速流行。
乌桓附属国起初是和匈奴打仗,在匈奴被打败后,鲜卑联合了北方游牧民部落共同对付汉朝,因此乌桓后来又与鲜卑作战。乌桓还镇压了汉朝境内及其南边地区的叛乱。不但如此,在公元2世纪末,宁城市场上的贸易还使乌桓地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乌桓和汉朝官员的合作如此紧密,以至于在公元187年,两位汉朝官员竟然率领游牧民发动叛乱来推翻朝廷。
公元184年,当黄巾起义军在山东和东北地区发动起义反抗汉朝统治时,超过100万中国人逃到了宁城附近地区。公元205年,军阀曹操率领包括大量乌桓骑兵在内的军队攻打北方州郡,当时汉人有10万户家庭寻求乌桓的保护。汉朝社会普遍对乌桓信任有加,甚至在乌桓军和汉军两者之间更加倾向于向前者寻求庇护。这些事实说明,在汉朝末年,游牧民附属国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有关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的文章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幸运地发现清史研究专家朱维铮教授也出席了同一会议。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元明卷并非完全在论述中国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的环境历史,但它的确是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考虑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2024-04-21
史学著述在西汉王室所编的《淮南子》一书出现几十年后,《史记》这一历史著作出现了,它旨在从理论上论证汉帝国。《史记》一书的主要作者司马迁,其父司马谈是武帝时期的史官太史令。由于司马迁为一位打了败仗的将军辩护,惹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这种刑罚常常导致受刑者为荣誉自尽,而不只是某种失去颜面。......
2024-04-21
儒家著作经学对汉代文学产生影响的最明确的证据或许是儒家著作,它们是国家图书馆目录的一个种类,由刘向、刘歆父子二人于西汉末期和王莽统治期间父死子继、共同完成。刘氏父子通过把不同的文献种类追溯到周代的政治机构,发展了著作和政府的这种对应关系。另外,哲学著作和诗歌都被视为经学的派生物,而技术类的作品则没被归结到以“经”为模型。相反,技艺的存在会破坏儒家原则,而且其著作并没有可能弥补自身。......
2024-04-21
年代及说明在本书中,秦朝的历史分为:“前帝国时代的秦”,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和实现统一之前的阶段;“秦帝国”,指公元前221年到秦朝灭亡阶段。“汉”这个名称指存在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1年的帝国,其间王莽垄断朝政,建立“新朝”,时间为公元9年到公元25年。汉朝由此被分为“西汉”,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以及“东汉”,统治时期为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
2024-04-21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经”旨在向人们提供普遍原则,它们由警句格言构成,要对其古老文本进行解释、注释,才能揭示隐藏其中的微言大义。与此相反,秦汉时期有几部著作号称是囊括了所有重要知识的百科全书。对大规模编纂百科全书的强调与重视,是他们整个计划的一部分。“纪”构成了书的核心,严格按照历法,系以年月,很可能最先独立成书。这部百科全书和《吕氏春秋》一样,缺少一种明晰的结构。......
2024-04-21
法律和刑罚从狭义上讲,早期帝国的法律就是一套针对某些越规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刑罚措施。班固《汉书》中关于法律的专论称为“刑法志”,它的上半部分集中论述军事的历史,视其为刑罚的最高形式。然而,对法律连篇累牍的讨论以及我们拥有的大量证据,针对的都是刑法及其刑罚。最高的刑罚是死刑,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斩首。秦国法律文书频繁地提到流放、苦役或肉刑、宫刑,甚至死刑等罪行获得赎罪的可能性。......
2024-04-21
秦的家国和“天下”秦国重构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一种独特的国民性的出现。考古材料也显示秦国贵族和中原地区的国家拥有共同的文化。同样在《战国策》中,有一位说客认为秦是“虎狼之国”,它贪婪地想“吞天下”,他还进一步认为,“秦,天下之仇雠也”,由此秦不仅仅被认为是蛮族,而且站在文明和人性的对立面。......
2024-04-21
秦的继承者和敌人:汉秦朝只存在了20多年就灭亡了,经过了几年的内战,它被汉朝取代。它的统治要求完全建立在建国者的贡献和能力之上,建立在把这些特点传给刘氏家族一代代后人之上。皇帝是最高的法官、最终的裁决人,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宣判死刑。任何做出冒犯皇帝之举或者破坏与御道有关事物的人,都会处以死刑。......
2024-04-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