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七国之中,起初实力最强的是楚国,实力最弱的是秦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由落后变强大的重大影响。后经人引荐,卫鞅与秦孝公见了面,并向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国家依赖人民而存在,人民因为信誉而归附。连续推行十年后,秦国便出现一派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新气象。秦国在七国之中,由倒数第一,一跃而居榜首。变法为秦国后来打败六国,统一中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08-26
独裁者的出现
尽管商鞅变法把以旧贵族统治为基础的城邦变成了以农民为基础的战斗型国家,但是他没有设法保障个人统治者的地位。公元前338年,商鞅本人被新的统治者处以车裂酷刑。因为商鞅的法律对统治集团同样有效,新的统治者还是太子时,其太傅因为触犯刑律受到惩处,太子对此怀恨在心,一继位就予以报复。公元前307年,一连串的斗争使秦国处于受封宫廷大臣的联合执政之下,这些大臣都是新封地的受益者,新授予他们的不是对城镇或者城市的政治权威,而是对一个特定地域收取税赋的权力。
秦的国力因以上挫折而变弱了,它于公元前295年被诸侯联军击败。短暂的恢复之后,它受到赵国骑兵的一次打击,损失惨重。当秦国的一部分军队对赵国进行一场毫无胜算的反攻时,其他的军队则被派往山东半岛的齐国,穰侯魏冉在这里扩大了定陶周围的领土范围,进而成为他的封地。
新政策的引进加强了统治者的地位,因而秦的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说客范睢游历到了秦国,他在说服昭王时指出了魏冉的错误,并且提出“远交近攻”(“远”指齐国,即魏冉进攻的地区;“近”原指韩国,后指赵国)的战略。秦昭王接受了这些意见,任命范睢为相。范睢此后劝说秦王亲政,把目标指向公元前307年开始就专制擅权的太后和魏冉。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夺去太后的权力,并且将魏冉和他的同伙驱逐出了朝廷。此后,范睢被任命为国相。
这个事件意义重大,因为范睢是第一位提倡秦国进行扩张的政治家。他放弃了秦国以前的旧传统,比如为了适应暂时的需要与人结盟、毁约,或者夺取边缘的土地(比如东部的定陶)。他认为扩张的方式是远交近攻——结交远的国家,攻击近的邻国。对他而言,这是使秦国由诸侯国扩张成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唯一途径。为了强力推行统一政策,他坚持对占领的土地“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
这不仅是对被封为“穰侯”的魏冉的批评,也是对皇亲和高官广泛实施的分封制度的批判。这些受封者把持内阁,搜刮大量财富,私自招募军队,从而严重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权威。范睢禁止了这些做法,把权力收归统治者个人之手,强大秦国,打击敌人。(www.chuimin.cn)
统治者的权力随着禁军的引进得以加强。这支军队由职业军人组成,他们都享有很多的法律特权,只服从统治者本人的调遣。这类军队最早出现在吴王(前510—前496年在位)阖闾统治时期,他拥有500人的常规卫队,以及人数达3000、以坚忍闻名的士卒。
先秦哲学名著《荀子》一书描述了魏王的精英卫队,他们接受严格训练,身穿铠甲,携带强弩,箭囊装有50支箭,背扛长戟,头戴头盔,斜插宝剑,带着三天的口粮,能在一天内行军百里之远。那些满足条件并加入卫队的人,能够为他的家族免除劳役和赋税。秦国的商鞅也组建了类似的军队,他们为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兵阵中所陈列出的士兵形象提供了较早的原型。因为皇帝生前的个人卫队捍卫他成为不可战胜的独裁者,所以在皇帝死后,把陶制的卫兵模型放入他的墓中,继续捍卫皇帝身故之后的世界。
范睢最终追求的不只是掠夺敌国的土地,而且要消灭敌国的人民。他的目标不仅是国土扩张,而且要彻底摧毁敌军,确保敌国再无恢复和反击的可能。这个新政策的结果是公元前3世纪的几次战役都以前所未闻的大屠杀而告终。据当时的历史记录,最大的一次杀戮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的长平之战。赵国战败,40万降卒被秦军坑杀。虽然秦国自己也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严重,且迅即被韩魏联军击败,从而将秦国征伐统一、建立帝国的目标延缓了几十年。但是,赵国被击败之后,秦国再无与之匹敌的对手了,剩下的就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间秦灭六国。
简言之,秦国崛起后获得对诸国的支配地位,并且能最终成功地缔造一个统一的帝国,依靠的是两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在商鞅的领导下,秦国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很能体现战国时期的特征。这些改革把国家所有成年男子统计在册,发动他们服兵役,缴纳赋税。虽然所有诸侯国都在备战,但只有秦把这种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层面,使整个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致力于发动和支持国家的武力征服。第二,通过范睢的改革,秦国成功地把权力集中到了统治者个人手里,这在诸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各国的分封官员和皇室宗族忙于分裂政府权威时,秦国却把权力集于统治者一人之手。
有关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的文章
在这七国之中,起初实力最强的是楚国,实力最弱的是秦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由落后变强大的重大影响。后经人引荐,卫鞅与秦孝公见了面,并向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国家依赖人民而存在,人民因为信誉而归附。连续推行十年后,秦国便出现一派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新气象。秦国在七国之中,由倒数第一,一跃而居榜首。变法为秦国后来打败六国,统一中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08-26
秦的继承者和敌人:汉秦朝只存在了20多年就灭亡了,经过了几年的内战,它被汉朝取代。它的统治要求完全建立在建国者的贡献和能力之上,建立在把这些特点传给刘氏家族一代代后人之上。皇帝是最高的法官、最终的裁决人,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宣判死刑。任何做出冒犯皇帝之举或者破坏与御道有关事物的人,都会处以死刑。......
2024-04-21
秦的败亡及其后世之谜秦朝既是帝国的模范,又是被批判的标靶,集二者于一身,这在后来产生的种种历史神话中得以反映。它的突然崛起和灭亡,成为后代中国人关于秦及秦帝国特征的一个印记。秦的崩溃被归因为国家开创者的野蛮和妄想自大,以及秦朝野蛮的政治传统,结果是秦国的残酷法律对中华文化和政治遗产的野蛮毁坏。然而,他们强调了秦帝国统治的一些不被认可的方面。......
2024-04-21
卫国乃姬姓,所以商鞅的姓名应叫姬鞅。商鞅博学多识,满腹经纶,思想倾向于法家,具有革新的意识。商鞅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变法主张占了上风。为了公布法令和取信于民,商鞅采取了一项出奇的举动。商鞅兑现承诺,立即将五十两黄金赏给壮汉。商鞅推行新法,触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上层贵族人物鼓动年轻的太子嬴驷,公开诽谤和抵制新法。......
2023-07-21
商鞅相秦,即实施这政策而收到良好的结果。吕后并置孝弟力田二千石一人,以劝农事。景帝时,又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王莽行新政,设六管之令,禁商人垄断。又行王田之制,以平地权。结果,张角之流,竟假借宗教煽惑农民倡乱,而后汉亦随之衰亡。两汉的礼俗,可分两项来说:一曰嫁娶。至于曹操以亡子与甄氏亡女合葬,是为后世冥婚之始。......
2023-08-17
楚子问鼎,罗泌②以为妄,谓楚庄贤君,孙叔敖③贤相,灭陈且复于申叔之对④,入郑且舍于郑伯之服⑤,非复前日之顽犷⑥也。而楚子问鼎,初心未必遽至是也。若谓楚实未尝问鼎,而以左氏为罔,则又不尽信书之过矣。注释①楚子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而楚王询问鼎之轻重,其初心未必就已是这样了。......
2023-11-27
帝国都城的创设发明商鞅是为秦国的崛起奠定基础的一位名臣。秦始皇把自己的都城建筑按照宇宙的格局来进行修造,以此来表明君权神授,因而创造了一种新式的都城,来纪念他史无前例的丰功伟绩。华山是帝国范围内离都城最近的祭祀圣地。无论说它揭示了秦始皇对宗教仪式的兴味索然,还是说它表现了秦国在接受地方传统方面所做的努力,它都和汉帝国时期形成的观念极为不同,因为后者把都城视为举行最高宗教仪式的中心。......
2024-04-21
在英国的议会两院,关于美洲的争论声此起彼伏,查塔姆宣称,根据宪法议会无权向殖民地征收内部税,赞成取消高压措施;但在武装冲突发生后,他又拼命反对美洲独立。但1783年的和平条件主要是辉格党的功绩,是他们将诺思勋爵赶下了台,并劝说乔治三世屈从于命运,并通过承认合众国的自由和独立地位来结束这场战争。独立得到了母国的明确承认,西至密西西比河、北至加拿大、南至佛罗里达,被承认是年轻共和国的应得遗产。......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