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你6岁孩子学会江户举止-日本父母的教育经验

教你6岁孩子学会江户举止-日本父母的教育经验

【摘要】:距今约200年前,江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十分注重彼此之间的和睦关系,由此产生了“江户举止”。“江户举止”是一种生活哲学,至今依然很适用。由于过去的“江户举止”,不能全都适用于现在的都市生活,因此,日本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完全模仿“江户举止”,而要认真领会其精神,进而开拓更为广泛的礼仪空间。当地人告诉魏美清,这叫“斜伞礼让”,是代表了江户时代商人们气质的江户举止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距今约200年前,江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十分注重彼此之间的和睦关系,由此产生了“江户举止”。

“江户举止”是一种生活哲学,至今依然很适用。越川礼子,是“江户举止交流会”组织者,为了将这套礼仪传承下去,她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比如“斜伞”。

“斜伞”,是指在下雨天打伞的时候,倘若和别的打伞的行人擦肩而过,那么彼此都要把自己的伞向反方向稍稍倾斜一下,以免自己伞上的雨滴滴到对方的身上,把对方淋湿。

由于过去的“江户举止”,不能全都适用于现在的都市生活,因此,日本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完全模仿“江户举止”,而要认真领会其精神,进而开拓更为广泛的礼仪空间。

魏美清是一位中国妈妈,在一家日企上班。那天是星期一,早晨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出了小区门口后,魏美清直奔车站去了。

由于每个星期一的早上交通都非常堵,公车好长时间都还没有来,所以魏美清走到站牌位置的时候,站牌那里已经有许多人在等车了。魏美清走到一处空间较大的地方,这个时候,她远远地看到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合打一把伞走了过来。

10分钟后,公共汽车还没有来。可能是害怕迟到吧,两个女孩着急地跺了跺脚,其中一个女孩子不停地转动着伞把。伞转动的时候,雨滴不会滴到两个女孩的身上,可是雨滴四处飞溅,溅到了周围人的身上。

与两个女孩挨得很近的魏美清也受到波及,毕竟是大人了,魏美清不想跟两个孩子计较。可是,她不计较,并不代表别人也不计较。

站在两个女孩右边的那位染黄发的女孩不依了,她怒瞪着两个女孩,生气地说道:“转什么转啊?没看到旁边有人吗?我的衣服都被你们弄湿了。”

听到别人的指责,两个女孩又不乐意了,嘟着嘴不情不愿地说:“我们又不是故意的。”可以想见,两个女孩在家中娇生惯养,否则也不会在做错了事之后还不知错了。

染发的女孩本打算听到“对不起”之后了事的,可看到两个女孩依然不知悔改的样子后,更加生气了,她指着其中一个女孩的鼻子说道:“什么?不是故意的?我看你们就是故意的,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道歉,就别想离开。”

看到对方急眼了,两个女孩感到很害怕,她们向来都是被家里人宠着,哪里受过这样的气啊。听到染发女孩的狠话之后,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们不是故意的,为什么要向你道歉啊?我妈都没这么说过我,你凭什么啊?”

听了小女孩的话,围观的人不禁摇了摇头,都十几岁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啊?正当众人感慨之际,公车来了,围观的人都离开了,魏美清也跟着众人一起上了车,只有吵架的3个女孩还留在原地。

车开走了,离站牌越来越远,透过车窗,魏美清看到那几个女孩依然争执不休。看到这种情况,魏美清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影影,她想:“如果是影影的话,她会那样打伞吗?如果她也转动了伞,使雨滴溅到别人身上,她会连一句‘对不起’也舍不得说吗?”

魏美清曾经听朋友说过,日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而斜伞礼让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影影学会打伞礼仪,避免因为不懂斜伞礼让而与人发生争执,魏美清认为,亲自去日本见识一下日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说起来还真巧,魏美清刚有这么一个想法,机会就来了。她刚到公司以后,领导就找了她,说要派她到日本去出差,为期一个月。魏美清一听去日本出差,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到了日本,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见着不一样的人,这让魏美清感到十分新鲜。其实,不止这些,还让魏美清感到新鲜的是,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她从来没有听到大人训斥孩子的声音,没有看到有人吵架,她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人之间的温暖。(www.chuimin.cn)

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魏美清出去买早点,当时天虽然有些阴,但还没有下雨,加上路程有些近,她就没有带伞。不幸的是,在她付完钱,刚要走的时候,暴风雨就来了,不想冒雨前行的她,只好先找一个地方躲雨。于是,这样一个躲雨的机会,反而让魏美清见识了日本人的打伞礼仪。

那是一群背着书包的中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打了一把伞。迎面而来的是几个拎着公文包的上班族。就在他们“狭路相逢”的时候,魏美清看到他们为了避免伞之间的碰撞,或者被水淋到,所有人都把伞向和对方相反的方向倾斜了一下,动作一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事先排练好的呢。

当地人告诉魏美清,这叫“斜伞礼让”,是代表了江户时代商人们气质的江户举止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斜伞礼让”源于彼此之间的尊重。大家见面都带着愉快的心情,可能对方无法领会,因此倾斜一下伞好了。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斜伞礼节”,那么周围的气氛就会变得融洽。

魏美清还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了打伞的方法。日本人认为,朝向上面打开伞的时候,伞的顶端如果跟脸的高度相同,极有可能伤到自己以及周围人的脸,如果是自动伞的话,那就更危险了。所以,日本通常会在确认了周围的情况之后,把伞尖向下倾斜,然后再打开。

在关闭伞的时候,倘若从自己的角度横着关闭伞,伞尖会指向别人,极其危险。因此,日本人往往会先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再把撑着的伞稍微收缩,然后才会把伞朝下,并完全收拢。

下雨天,倘若把伞呼啦呼啦地不断开闭或者拿着伞滴溜溜地转,那么伞上面的雨滴就会四处飞溅,溅到周围人的身上。所以,日本人把关闭着的伞的顶端收拢紧握,然后再将伞尖轻轻地甩动。

当地人说,当孩子满6岁以后,父母就会把这些教给孩子。另外,日本父母还会教孩子要洒脱地撑着伞步行,因为把伞放在肩上行走的话,不仅雨滴会淋湿自己的衣服,还会挡住后面的人的视线。

魏美清不禁感叹:“两国教育的差别是如此之大,怪不得在日本看不到因打伞而发生口角的事情呢。看来,我回去以后要把‘江户举止’里的斜伞礼节教给影影了,我可不想她因为打伞的问题而跟别人发生争执。”

其实,适用于现代社会里的不仅仅是上述案例中的“斜伞”,还有“一拳之仪”。

“一拳之仪”,是指以前摆渡船的时候,先上船的每个乘客都要向里面挪一拳头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再腾出一个人的位置。事实上,“一拳之仪”仍然可以适用于现在的许多交通工具。比如,在坐公交的时候不要抢座,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时候,除了优先座位以外,普通座位也应该主动让座。

另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要妨碍到别人的通行,不在门口附近的位置站着,否则,会影响别人上下车,向车辆后部走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侧着身子前行等等,这些都是礼仪的基础。

日本父母在孩子6岁的时候,就会教孩子“江户举止”。除了上面的“斜伞”和“一拳之仪”,日本父母还会教育孩子:开门时要轻轻带上门;上下电梯的时候,不争不抢,要礼让他人;帮助老人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提重物;通过狭窄通道的时候,要“收肩”,即收起自己的手臂和肩膀,为别人通行提供便利;看到坐轮椅的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自己的援手。

在日本父母看来,不管自认为是如何关心别人的热心人,倘若不会表达,那么自己的一片热心就无法传达。因此,日本父母告诉孩子,关心别人不应该是想好后再付诸行动,而应该是一种自觉地关心别人的行为。日本父母从小就培养并教育孩子,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良好的教养内化为孩子身体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在江户时代被称为“六岁教养”。

在国内也是一样,父母在孩子6岁的时候,就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其学会这些教养。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不要只顾自己,还要有对身边的人的关心和体贴之心,而且还要把这种关照的心情用行为表现出来,从而真正领会江户举止的精神宗旨。

虽然,“江户举止”中有很多东西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在父母教导孩子学习城市生活礼仪,以及养成有礼貌的行为举止方面还是许多可借鉴的地方的。父母要让孩子践行随时随地原谅他人,不出现令别人不悦的言行举止。

“江户举止”很讲究说话技巧。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说的又巧又妙,有的人则说的令人难堪。因此,父母除了“斜伞”和“一拳之仪”之外,父母还应该教孩子学会说话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