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算刮风下雨,照样带孩子散步春风扑面,让人感觉暖洋洋的,人们衣服的颜色也变得丰富起来,孩子们早已将身上厚厚冬衣脱了下来。但很快,张慧改变了女儿散步的计划。和料想中的一样,张慧到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正打算带孩子们出去散步。......
2024-04-16
张娜和丈夫王波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新桐,今年5岁,平时娇生惯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也绝对不会勉强。但张娜发现,他们对女儿的好很有可能会害了她。
一次,张娜带着新桐去商场,刚一出门就遇到了邻居王姐,张娜打了声招呼:“王姐,你是刚出去还是刚回来啊?”
“我刚从外面锻炼回来。”王姐笑着答道。这时她看到了一旁的新桐,便拉着新桐的小手说:“小桐桐要出去玩啊?”
可是新桐只是看着手中的玩具,根本不理人。张娜感到特别尴尬,于是她蹲下来,对女儿说:“新桐,快叫人啊!”可不管妈妈怎么说,新桐还是理都不理。
回到家以后,张娜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她跟丈夫一致认为,一定要让新桐学会跟人打招呼。经过商量后,他们觉得应该让女儿从回家或者外出打招呼开始做起,当然了,在此期间,他们要给女儿做一个好榜样。
第二天,王波要去上班,在走之前,他跟正在吃饭的新桐告别:“宝贝,爸爸上班去了,乖乖地跟妈妈在家。”但新桐没理睬爸爸,继续吃她的饭。
一连几天,每次王波出去跟女儿打招呼,都得不到她的回应。
王波跟张娜知道,日本十分注重礼仪教育,如果把新桐送到日本,让她亲身感受一下,或许会对她有很大的帮助。万般无奈之下,王波打算把女儿送到自己身在日本的妹妹王欢家里。
王欢已经在日本待了10多年了,嫁了一个日本男人,丈夫的名字叫大田顾森,婚后,王欢生了儿子大田诚彦。现在大田诚彦4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了。
到了日本以后,新桐依然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见了人不愿意搭理。王欢知道哥哥跟嫂子把新桐送到日本的意图,她觉得自己有义务教好新桐。她认为,要想让新桐学会礼仪,可以让儿子给她做一个榜样。
一次,王欢带新桐跟诚彦一起去海洋公园。临出门时,新桐一下子就冲出门离开了,而诚彦则有礼貌地和爷爷奶奶告别:“爷爷奶奶再见!”
晚上回家,诚彦一进家门就高兴地和爷爷奶奶打招呼:“爷爷奶奶,我们回来了!”打完招呼以后,诚彦就开始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在海洋公园看到的美景。新桐呢?新桐一进家门就打开食品找零食吃,老人家让她洗完手再吃,她假装没有听见,拿起一块巧克力就丢进了嘴里。
但渐渐地,新桐被诚彦感染了,开始模仿诚彦。看到诚彦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打招呼,新桐也有样学样,在回家和外出的时候也开始跟姑姑一家打招呼。(www.chuimin.cn)
在电话里,张娜跟丈夫知道女儿的变化以后非常高兴。他们决定将新桐从日本接回来。
令他们感到高兴的是,女儿去了一趟日本以后,果真不一样了。看到女儿变得这么懂事,张娜的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她告诉新桐:“爸爸妈妈和新桐是一家人,所以回家或外出时都要向家里人打招呼,报平安。新桐对于爸爸妈妈很重要,爸爸妈妈对于新桐也同样重要。现在看到你这样懂事,妈妈心里十分高兴。”
新桐把妈妈的话都记在了心里。如今,她出门和回家的时候,都会跟家里人打招呼。不仅如此,新桐看到认识的叔叔、阿姨也会叫人,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种尴尬的情况了。
其实,国内有许多孩子跟新桐一样,回家或外出时不跟家里人打招呼,养成习惯以后,看到认识的人也不会打招呼,以至于经常出现尴尬的情况。
日本父母认为,3~6岁是开发孩子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奠定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外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外出的时候需要和父母告别,回家的时候需要和父母打招呼。
在日本,为了让孩子养成外出或者回家时打招呼的习惯,父母会给孩子讲外出或者回家打招呼的常识。日本父母会教育孩子:“外出时需要跟父母告别,回家时需要与父母打招呼。”一方面是将自己的行踪告诉父母,让父母知晓,从而放下心来;另一方面也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日本父母会举例孩子出门和回家时候的情景,分别描述反面和正面的事例,然后引导孩子判断哪些孩子做错了,哪些孩子做对了,而且说了判断对错的理由。日本父母正是通过鼓励孩子判断对错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理解深刻,长久记忆,从而指导孩子以后的行为,让他不至于明知故犯。
另外,日本父母会在客厅中设计各种各样的情景,比如:孩子去幼儿园、海洋世界、公园、博物馆等以及回家后的情景。孩子会按照父母设计的情景,来表演外出、回家打招呼。在游戏中,日本父母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以达到巩固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日本的孩子在回家的时候会说一声:“我回来了!”而我们的孩子呢?回家的时候不说话,甚至会直奔厨房找吃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主动向家里人打招呼的习惯。
其实,“我走了”与“我回来了”这两句话很简单,就跟孩子小时候学习喊“爸爸、妈妈”一样简单,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养成习惯。
如果孩子在出门和回家的时候不打招呼,父母可以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培养他文明礼仪的意识,从而养成外出或回家打招呼的习惯。
有关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的文章
1.就算刮风下雨,照样带孩子散步春风扑面,让人感觉暖洋洋的,人们衣服的颜色也变得丰富起来,孩子们早已将身上厚厚冬衣脱了下来。但很快,张慧改变了女儿散步的计划。和料想中的一样,张慧到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正打算带孩子们出去散步。......
2024-04-16
惠子是一个可爱的日本小女孩,今年6岁,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参加该次活动的志愿者们走上合肥街头,发放公交让座爱心卡,以鼓励文明行为。现在,每当惠子在公交上看到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孕,总是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日本父母经常带孩子坐公交车,让他看到公交车上一幕幕温馨的镜头,用真人实事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以前别人为孩子让座,现在让孩子学会让座给别人,其实是社会公德的延续。......
2024-04-16
在日本,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理想。与国内孩子闪闪发亮的前景相比,日本孩子的理想显得十分朴实,其实这与日本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的理想是当麦当劳的店员,极有可能被认为是没有出息,而在日本,即便孩子的理想再“渺小”,也会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支持。这样一来,即便孩子的理想再“渺小”,他也会成为那个“渺小”行业里的“将军”。为此,他们置孩子的......
2024-04-16
不少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常常会做出一些“欺负”其他人的行为,比如突然打旁边孩子一巴掌,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破坏游戏规则等。通常情况下,低龄孩子是不会故意使坏、欺负别人的,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别人妨碍到他,或者惹他不高兴,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引导就变得极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看到孩子欺负别人,可以严厉地批评他,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如果太过分,还可以打一顿,让孩子长长记性。......
2024-04-16
事实上,在日本父母看来,孩子的这些不恰当的行为都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改正的。在日本人看来,将食物吃光不仅仅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高素质的最好表现。这些对孩子爱惜粮食的观念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事实上,要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的观念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荣泽的爸爸采用的联想式的教育方法就是值得学习的一种。......
2024-04-16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事情多多商量,这才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在日本,父母们绝对不会出现肖飞这样的“中国式”做法,而是通过平等协商来达成一致。就拿一郎送玩具给欢欢这样的事情来说,大部分的日本父母都会采取井本夫人的做法。当父母遇到与孩子有关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协商。......
2024-04-16
由此,绘里香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当时父母教导她和其他兄弟姐妹学习社交礼仪。这样一来,孩子的社交礼仪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待客人离开之后,日本父母会及时评价孩子的表现,肯定他的好表现,指出他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待客能力。由于在家比较自由,孩子会充满信心,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日本父母会在家和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戏。......
2024-04-16
很多日本父母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打工挣钱。日本父母认为,孩子做家务是应尽的义务。所以,日本父母十分注重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鼓励孩子外出打工,比如端盘子、洗碗等。他们并不像中国父母那样,把端盘子、洗碗当成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情,相反,他们觉得,对孩子来说,这是值得骄傲的工作。而日本父母则不同,他们秉持着“要花钱,自己挣”的原则,鼓励孩子去外面打工。......
2024-04-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