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日本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在学校里,日本老师教育孩子“要诚实”;在公司里,“以诚实为本”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按理说,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受罚。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敢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但不会遭到责备,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在孩子说谎的问题上,日本父母赏罚分明,从而让孩子从小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
2024-04-16
郑萍和郑华是两姐妹,去年的时候,妹妹郑华带着5岁的女儿去了日本居住,而姐姐郑萍一家则一直生活在北京。
一天深夜,郑萍给妹妹打了个电话,焦急地说14岁的儿子小克离家出走了,接着她给妹妹讲述了小克出走的原因:“当天晚上,我带着小克到从国外回来的同事家做客,临走的时候,同事送给了我们许多东西。我大包小裹地提着下楼,走到小区门口,等了很长时间终于拦了一辆出租车。回到我们住的小区的时候,依然是我自己提着那些东西,而身高约170的小克,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没有帮我提一件东西或者搭一把手。
“回到家以后,我埋怨了小克几句,说他不懂事,不知道帮我提东西。他很不服气,顶撞了我几句,于是我们争吵了起来,最后小克从家里跑了出去,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小克还没有回来。我很担心,小克应该不会出什么事儿吧?
“从小到大,小克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他5岁的时候,我跟他爸离了婚。为了儿子,我从未想到和别人重组家庭。在家里的时候,我从来不舍得让他做一点点儿事情,只想让他好好学习。我埋怨他不帮我提东西,只是随口抱怨几句,并不是真的怪他。这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如果遇到了坏人可怎么办?”
郑华听着电话那边姐姐的哭声,也是倍感着急,她远在日本,不知道怎么安慰国内的姐姐。
后来,郑萍接到电话,原来小克跑到姑姑家里去了。郑萍与郑华心里的石头总算可以放下了,还好,小克没事儿。
这次的事情发生以后,郑华觉得姐姐在教育上有很大的问题。于是,她向姐姐讲述了自己在日本的见闻。
郑华说:“我带着佳佳到了日本以后,发现日本父母在教育问题上跟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记得我第一次送佳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像在中国的时候那样,给佳佳拿着包,让她空着手。我看到日本家长,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的手里一律空着,而孩子们则肩上背着,或者手里拿着,最起码有两三个大包,还有一个书包,而且还跑得飞快,就连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是一样。
“当时我就心想,日本的父母太残忍了,怎么能这么对待那些花朵们。让孩子们提东西,自己手里却空着,这简直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过了两天,佳佳的老师就来和我聊天了。日本人有一个习惯,说话只说半句,后面的让听者自己去琢磨。‘孩子在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老师当时只说了半句话,我一开始还不明白她说的是什么,后来我才意识到她是在问家里情形,看到我还在想,她接着又说了‘比如说上学时拿包吧……’,这是老师的一种委婉的提醒。
“从此以后,我每次送佳佳上学,都是让她一个人拿着东西。说实话,这种方法确实很好,现在佳佳什么东西都自己拿着,有时候还会帮我拿东西。”
听了妹妹的话以后,郑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一番思考,或许,她真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否则,她不敢保证小克长大以后会不会还是这样。于是,郑萍开始试着让小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www.chuimin.cn)
几个月以后,小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再也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了,已经变成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了。看到儿子的进步,郑萍感到十分欣慰,她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
在日本,妈妈们接孩子上下幼儿园的时候,手中一律空着,大包小包都是孩子一个人拿着。也许,这在中国父母眼里有些难以接受,倘若孩子提不动怎么办?倘若孩子累坏了如何是好?由父母代劳提东西反而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因为中国人爱孩子更多?
当然不是,日本人对孩子的爱并不比中国人少。只不过,日本妈妈们觉得爱孩子要智爱,而不是溺爱。她们认为,培养孩子就要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吃苦能力以及责任感。
其实,对孩子来说,尤其是男孩儿,无论是在少年时代,还是在长成一个男人之后,他的心里自始至终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叫嚣:“我是男人!”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个声音的呼唤从未停止过。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父母的溺爱淹没了孩子的呼唤。
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回馈父母的爱,不如试着向日本父母学习,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背书包;带孩子去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提适合的东西等。
很多中国父母一直恨铁不成钢地称现在的独生子女是“抱大的一代”,称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其实,正是父母的百般溺爱,才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吃不得苦,不能自立。正如案例中郑萍的儿子小克一样。
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惯,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只要遇到挫折就会马上爆炸,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过激行为,如自残、暴力等。的确,“抱大的一代”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心理。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父母却忽视了另一方面的事实,即父母对孩子的依赖。
中日曾联合举行了一次小学生夏令营,入营的共100人,中日双方各50名孩子。在这次夏令营中,组织者发现,中国孩子的各项训练指标都不及日本孩子。特别是在自理能力、勇气、耐力等方面,双方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令日方目瞪口呆的是,竟有40多位中国父母随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后援阵营。从中日孩子间的差距,可以得出中国孩子依赖父母的结论,而中国父母的庞大后援阵营,则可以得出中国父母依赖孩子的结论。
其实,中国父母完全可以像日本父母那样,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去做他能做的事情,比如,提东西。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那么当他长大以后,就会缺少独立成长的机会,进而减弱他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如此一来,孩子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立于社会的人,这将会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是喜欢帮助孩子取得成功,担心孩子失败,因此当他们看到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往往不会袖手旁观,而是急于伸手帮忙。有的父母甚至经常跟在孩子后面,不离左右,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给孩子克服困难与尝试挫折的机会。比如,孩子与父母同行的时候,孩子的手总是空着,哪怕孩子自己的东西,也完全由父母帮忙拿。
其实,父母完全没必要担心孩子累着或者提不动东西。在日本,孩子自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开始自己提东西,就连日本小公主也不例外。试着让孩子提东西吧,因为他完全有这个实力。
有关日本父母这样教孩子负责的文章
在家里,日本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在学校里,日本老师教育孩子“要诚实”;在公司里,“以诚实为本”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按理说,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受罚。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敢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但不会遭到责备,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在孩子说谎的问题上,日本父母赏罚分明,从而让孩子从小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
2024-04-16
在“拼养”的过程中,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只要没有威胁到孩子的人身安全,日本妈妈绝不会出手,而是让孩子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孩子集体意识。对此,中国的年轻妈妈不如试着与其他妈妈结成同盟,省力、省时、省神的同时,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培养他的集体意识。“拼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可以使父母省时又省力,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关爱了。......
2024-04-16
原来,在每个寒冷的冬天,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是这样锻炼身体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抗寒能力。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的思想意识十分明确,其中,耐寒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开始庆幸当初带孩子来了日本,经过这次的“耐寒教育”,婷婷再也不会惧怕寒冷。可以说,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如北海道的狐狸一样,温柔与严厉并存。......
2024-04-16
1.就算刮风下雨,照样带孩子散步春风扑面,让人感觉暖洋洋的,人们衣服的颜色也变得丰富起来,孩子们早已将身上厚厚冬衣脱了下来。但很快,张慧改变了女儿散步的计划。和料想中的一样,张慧到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正打算带孩子们出去散步。......
2024-04-16
在日本,父母一般不会擅自处理孩子的旧玩具,在处理之前,他们往往会先问过孩子。对于这些玩具的处理问题,李秀丽表示很无奈。这位日本妈妈的用事实告诉了世界上所有父母一个道理,那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将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在处理旧玩具一事上也是如此,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对此父母应该尊重。......
2024-04-16
惠子是一个可爱的日本小女孩,今年6岁,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参加该次活动的志愿者们走上合肥街头,发放公交让座爱心卡,以鼓励文明行为。现在,每当惠子在公交上看到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孕,总是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日本父母经常带孩子坐公交车,让他看到公交车上一幕幕温馨的镜头,用真人实事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以前别人为孩子让座,现在让孩子学会让座给别人,其实是社会公德的延续。......
2024-04-16
经过商量后,他们觉得应该让女儿从回家或者外出打招呼开始做起,当然了,在此期间,他们要给女儿做一个好榜样。其实,国内有许多孩子跟新桐一样,回家或外出时不跟家里人打招呼,养成习惯以后,看到认识的人也不会打招呼,以至于经常出现尴尬的情况。如果孩子在出门和回家的时候不打招呼,父母可以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培养他文明礼仪的意识,从而养成外出或回家打招呼的习惯。......
2024-04-16
在日本,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了错误,父母通常不会当众训斥孩子。韩云认为,这跟他的父母不在公共场所骂他有很大的关系。父母要维护孩子心理健康,使他的心灵不受伤害,所以一定不要在公共场所批评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生活和学习。......
2024-04-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