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鼓励儿童垃圾分类,塑造自律特质!

教育鼓励儿童垃圾分类,塑造自律特质!

【摘要】:重视“‘垃圾分类’,保护身边环境”的口号,不仅大人,连孩子都知道。“不分地点,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这是日本人的思想。日本人对待垃圾分类的认真精神,使得他们国家的垃圾分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使他们孩子的独立能力稳居世界前列。其实,给垃圾分类,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只是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任重而道远。

日本,孩子刚刚入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会要求父母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有书包、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的衣服的包、装餐具的包、装毛毯的包等各种包。不仅如此,幼儿园还做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如A包的长度,B包的宽度,C包放到D包里面,E包则要放到F包里面等。

这让许多定居日本的中国父母感到非常迷惑,为什么日本人就连孩子的包包也要弄得如此复杂?后来,当他们看到孩子能够有条理地收拾物品时才明白,原来日本人早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了。如此一来,日本孩子能够对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处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类已经成为孩子必知必会的常识性技能,“垃圾分类”也成为热点词汇,并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这不,汪琳家住的小区就举办了这样一场活动。

重视“‘垃圾分类’,保护身边环境”的口号,不仅大人,连孩子都知道。但是这件事说说简单,真正做起来,恐怕很多孩子都不会。

看到小区门口贴的活动标语:“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汪琳不禁心动,她知道这是培养儿子独立精神和爱护环境意识的好机会。

周六早上,汪琳和儿子小华很早就赶到了活动现场。人员到的差不多了,主办方开始讲述活动规则,活动期间,父母只能在一旁观看,从头到尾要由孩子们独立完成。

活动开始了,地上摆了许多塑料包装、果皮菜叶、过期食品、废旧电池……可是,这些生活垃圾到底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呢?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现场的孩子们。

平日里,汪琳从没给小华上“垃圾分类”这一课,看着他跟其他孩子一边琢磨每一种垃圾的特点,一边把它们分类,她有点儿替孩子们着急,因为孩子们竟然把过期的药品、废旧电池和其他垃圾放在了一起,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

活动结束,孩子们身上弄得脏兮兮的,却没有获胜,这让小华有些不开心,汪琳告诉小华错在哪儿了,谁知小华不服气地说:“把所有垃圾都放到一个袋子里,再扔到垃圾桶里,就已经很讲卫生了,还省时间,分类多浪费时间啊。”

听了儿子的话,汪琳深深地担忧起来,孩子连最起码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以后可怎么办?她想到之前和朋友聊起的一件事:

她的朋友去日本进修,入境办理“外国人登陆证”时,有专人为她讲解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和相关事项,还送了她一本“垃圾挂历”,一年12个月,每个月一张,讲垃圾分类的知识及操作方法。到了东京,她拿到第一份文件也是关于垃圾方面的:《资源与垃圾的分类及丢弃方法》,共12页,图文并茂。

当汪琳和她聊起日本见闻,她说在日本最大的收获是“扔垃圾”,这让汪琳很是不解。朋友告诉她:“日本人在吃完碗状的方便面后,最上面的纸盖为可燃垃圾,面碗是废塑料,外面那层塑料薄膜是不可燃垃圾,这些不能放在一起,需要分门别类投放,而且在把面碗扔进废塑料垃圾袋之前,要将其用水洗干净,并晒干。”

此外,朋友还说,一次自己在名古屋的一家商场门前,发现摆了8种垃圾箱,有投掷纸类、纸板类、塑料瓶、塑料制品、玻璃瓶、铝罐、玻璃瓶及其他垃圾等箱子。她正好奇,两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走过来,把拧下来的瓶盖扔进一个箱子里,再撕下玻璃瓶上的标签扔进另一个箱子里,最后才把玻璃瓶扔进又一个箱子,动作十分娴熟,看来他们很熟悉这些箱子的“胃口”。

想到这里,汪琳发现了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差距,她决定带儿子去日本亲身感受一下。

一个月后,汪琳母子到了名古屋。在参观这个城市的时候,很凑巧赶上了某个小区的幼儿垃圾分类比赛。(www.chuimin.cn)

参加此次比赛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工作人员先给参赛的小朋友讲解了一下垃圾分类的知识,比如过期药品、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需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要扔进红色的垃圾桶里;剩菜剩饭、果皮、菜根等属于厨房垃圾,要扔进绿色的垃圾桶里等。

学习了基本知识后,小朋友们就开始工作了。他们先将混在一起的垃圾区分开,再有条不紊地扔到5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从表面上看,区分垃圾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有许多的难点。

汪琳看到一位身穿绿色衣服的小朋友处理一杯喝过的茶水,他先是把水倒进水池里,然后把废茶叶倒进红色的垃圾箱桶里,最后又把一次性水杯扔在了其他垃圾桶里。

小华也全程关注着比赛,他看到小朋友仅仅倒一杯喝过的茶水就那么麻烦,好奇地问道:“妈妈,他们处理垃圾怎么那么复杂啊?我跟奶奶经常把所有的垃圾都放到一个袋子里,然后把它们扔到同一个垃圾桶里。”

汪琳知道儿子已经形成不良的习惯了,她解释说:“一定要把那些垃圾分类,否则,就会污染到环境。”

“原来是这样!回去以后我也要对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小华坚定地点了点头。汪琳暗想,就冲这个,也不枉带儿子来日本一趟!

网上曾有一篇名为“什么才是输在起跑线上,和日本学生共进午餐有感”的帖子,里面写道,那些日本孩子“哪怕是一瓶牛奶,也要将塑料盖和纸盒进行垃圾分类,饭后主动收碗擦桌子、倒剩饭剩菜……”

当时,一群中国孩子到日本小学进行访问,在吃饭的时候,日本孩子帮中国孩子将牛奶瓶上的绳子解开,之后再把绳子与瓶盖分开,分别装到两个不同的杯子里。中国孩子一解开瓶子,马上就会有日本孩子接过取下来的绳子与瓶盖。这是因为,日本孩子早已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日本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垃圾分类的思想。在扔垃圾之前,日本人会清洗垃圾,然后会根据垃圾的材质来进行分类盛装。因此,日本连垃圾都是干净的。日本父母在做这些的时候,会让孩子在一旁看着。当孩子年龄稍微大些的时候,就会让孩子跟着一起做。

环保教育是在不分地点、不分大小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不分地点,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这是日本人的思想。的确,不管垃圾分类的口号喊得如何响,如何激昂,都不及牵着孩子的手把废旧电池装进回收箱来得实在。

日本人对待垃圾分类的认真精神,使得他们国家的垃圾分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使他们孩子的独立能力稳居世界前列。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父母可能要向日本父母学习,“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认真分类精神。

其实,给垃圾分类,孩子完全可以做到。只是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任重而道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的活动,逐渐给孩子灌输垃圾分类的思想。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垃圾分类也就成了举手之劳。

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倘若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不乱扔垃圾、给垃圾分类,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