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重要性

【摘要】:通常把包括三者在内的称为广义的区域发展战略,仅包括后两者的称为中义的区域发展战略,而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则是狭义的区域发展战略。狭义的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指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与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地区发展战略的关系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的关系。即表现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般简称区域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域各个因素条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对区域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的问题所作的总体部署和谋划。

一般说来,它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即宏观区域发展战略、行政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区域发展战略。通常把包括三者在内的称为广义的区域发展战略,仅包括后两者的称为中义的区域发展战略,而经济区域发展战略则是狭义的区域发展战略。

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方面的问题作全国性的全局性部署与谋划,它主要包括:全国范围内如何划分经济区域、各区域在全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全国总体发展中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各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与联合,以及各区域的开发步骤等。

广义的区域发展战略,则是从各区域(地区)本身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发展的全局,研究区域性的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全国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要有全国性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眼光。

狭义的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指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与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地区发展战略的关系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的关系。区域经济相对于产业经济而言是指经济上有较多共性、彼此间经济技术联系密切、地理毗邻、在一定空间内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它既有一般发展战略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我们主要从与不同的发展战略的关系中来分析区域发展战略特征。

(1)与全国发展战略比较,它具有任务双重性的特征。全国战略是宏观战略,是作为子系统的各区域的总体战略,其基本内容覆盖了所有的区域,而有些内容又是超出区域的。区域发展战略离不开全国的宏观战略,但区域的发展又是全国发展的基础。

(2)与部门或产业发展战略比较,它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适应性特征。区域战略与部门战略又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因为一个区域战略所包括的范围比部门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而且还包括除此之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

(3)与企业发展战略比较,它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任何区域都包括众多的企业,企业也总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开展经济活动,因而区域战略比企业战略高一个层次。由于企业层次的经济较为单一,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内容较区域层次简单,因而区域发展战略与之相比则显示出复杂性。

(4)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即表现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由于区域间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呈现明显的不同,不同区域的发展往往形成很大差异,各个区域发展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因而每个区域的发展战略也就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制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全国应有一个总的全国性的指导方针,作为某一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而是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点,将全国性的指导方针与本区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到制约本区发展的症结所在,看清本区面临的形势,抓紧推进本区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与契机。

指导思想是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系统概括。作为某一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样要把全国性的指导方针与本区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既体现全国指导方针的思想,又充分反映本区区情特点的具体指导方针。

2.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外部联系和在全国或大区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与地位,进一步转变发展思想,对区域发展在大区发展、国家发展,甚至国际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功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勾画,这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和难点所在。

在确定区域发展方向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方向定位一定要有层次性,要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基础,由大到小层层定位;

(2)方向定位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综合竞争优势为重点,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实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

(3)方向定位的内容应包括经济定位、社会定位、交通定位、政治定位、科技文化定位等;

(4)方向定位类型应包括经济发展性质定位、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经济增长阶段定位和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等;

(5)定位力求准确、精练、全面、通俗、顺口、直观,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和贯彻实施。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目标、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

二是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

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

每一项目标都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来度量。例如,经济结构目标可用三大产业结构比例、霍夫曼系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变化系数、区域二元结构水平指数、空间结构集中程度指数等度量;生活质量指标可用恩格尔系数、医疗卫生指数、社会福利保障指数、精神文明指数等反映。

按照时间尺度分析,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3.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步骤

一般来说,重点产业的安排主要涉及两类问题:一是瓶颈产业;二是战略产业。

重点抓瓶颈产业,旨在体现和实现产业之间平衡和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短线产业,克服瓶颈,使长线产业的闲置能力充分发挥。

战略产业,是指对一国或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产业,即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起根本性、全局性推动作用的产业。

战略产业分为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中,先导产业是指规模不大,但技术水平高,对区域经济将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起飞或产业结构转换时期,对结构转换起主要推动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支柱产业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收入的主要承担者。当然,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资源禀赋情况也对支柱产业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在产业结构的战略安排上,既要有重点倾斜,又要适时调节、协调发展。

战略布局旨在安排经济发展的空间配置问题。对不发达地区,首先是培植增长极,提高增长极的实力与功能,形成支撑与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据点与核心区。其次是在核心区已具相当实力后,要充分依托核心区,向外围区扩展、推进,使经济布局有序展开。对于产业和人口过分密集的地区,战略布局的重点应发挥其扩散效应,促使中心区传统产业和部分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实现产业和空间重组,形成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既能缓解中心区“过密”引起的诸多矛盾,又能推进外围地区的发展。

战略步骤是从时间序列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段划分。它主要表现在安排各阶段间的转移与衔接。一般说,不发达地区,首先要安排好启动阶段,形成区内自身积累的初步能力,再逐步转入正常增长阶段。对其他地区,第一步通常是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焕发区域经济的活力;第二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

在一个国家所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中,有一部分是由这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及其所属的有关机构,为实现其区域经济布局战略和调节若干个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促进国家某些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制订的。这部分经济政策往往只适用于—部分地区,而不适用于这个国家的所有地区,我们把它们归入区域经济政策范畴。

根据制订区域经济政策的政府机构等级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区域经济政策分为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经济政策两大部分。

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是指由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及其所属的各有关机构,如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银行、计划发展部等部门制订的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通常它可以适用于这个国家之内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若干地区。

地方经济政策,是指由一个国家的一部分级别较高、被授予了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的地方政府负责制订的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它一般只能适用于这个地方政府所管辖的行政区范围内。

(二)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当前,在世界各国实行的各项区域经济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以下三个主要目标:即区域发展援助、区域均衡发展和区域优先发展。

1.区域发展援助

由于影响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般在短时间内都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因此,一旦某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遇到了的严重障碍,仅仅依靠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及地方政府的努力,是很难解决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必然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援助。

由此,也就形成了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区域发展援助。

从世界各国来看,中央政府将区域发展援助作为制订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目标的情况十分普遍。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障碍的地区,中央政府由于其所要解决问题很多,而可以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又相对有限,一般不会将区域发展援助作为制定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2.区域均衡发展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是因为,一是认为产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既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又制约了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二是认为产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会使得原料产地与制造业中心在空间上产生较大的距离,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认为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过大,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四是认为产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容易在核战争中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利于国家的安全。

于是,有一些国家的中央政府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经济发展采取了限制措施,同时给予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优先发展的权利。

这就形成了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二——区域均衡发展。(www.chuimin.cn)

3.区域优先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扩大对外贸易。而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原先所采取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国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建立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依赖于扩大内需,而对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用新的以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代替,使得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于是,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三——区域优先发展开始形成。

三、区域经济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概念与任务

区域经济规划,是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的总体部署。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广义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自然规划(自然地理规划、土壤改良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能源、矿产资源的采掘规划等);人口规划(出生率、结婚年龄、未来人口的数量和人才需要、培养、引进、输送等);社会规划(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政府管理等);城乡建设规划(城市数量、规模、功能,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等);基础设施规划(水、路、电、通信设施建设等);经济规划(农业、工业等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布局规划等);科技规划(科研、技术推广等)等。

本书介绍的是狭义的区域经济规划,一般是指经济规划、科技规划、能源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人口规划和环境规划等。

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体系,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相互协调配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整治与建设。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

在制定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规划时,往往因具体特点和规划任务的不同,而在确定规划内容时有所增减和侧重。

但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仍是较为稳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区域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研究,确定规划区域的发展方向;

二是研究确定区域各产业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三是确定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及配套发展;

四是进行综合平衡,提出综合性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建议。

在实践中,确定区域经济规划,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演变,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在一个时间段选好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规划的重点。

(2)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个以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为核心,由区域所有产业组合而成的一个由生产、分配和技术联系结合起来的部门间比例协调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获取集聚效应。

(3)区域产业结构规划的创新。在新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应改变原有的规划思路,增强规划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区域产业结构规划的重点是研究各生产要素在行业中的优化配置;

第二,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应从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的条件与潜力出发,确定本区域的主导产业;

第三,区域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划中要注意优势产业群、优势产品的系列开发,以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

4.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并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可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长期下降,会危及该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转,极大地影响该区域人民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有部分学者开始涉及城市、区域和产业的竞争力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是信息经济革命的基本动力,它们给区域产业竞争力提高既带来了机遇,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关链接】日本地方规划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启示

——以日本爱知县区域规划为例

爱知县位于日本的中部地区,是日本47个都道府县之一。面积5157平方公里,人口719万,GDP约3280亿美元(2000年),列日本第三位,与世界排名第15位国家的水平相当,制造业十分发达。爱知县地方规划是日本开展比较早的规划之一,从1958年开始制定,到目前已经历了7次规划的过程。最早的爱知县规划是仿照欧美的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进行的,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爱知县特有的一套规划立案、制订和推进的方法,对爱知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爱知县进行区域规划的一些做法,以期能对我国正在展开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所参考。

一、爱知县编制地方规划的历程

1.第一次规划(1945年~20世纪50年代)——追求综合性和规划性

在日本战败后的数年间,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国民全力以赴,投身到紧急复兴建设中。当时迫在眉睫的是解决粮食增产、产业振兴、复兴荒废的国土等问题。日本为了确保煤炭、钢铁、肥料等基础物资的供应,在这些领域集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了扩大各部门物资生产的倾斜生产方式,为谋求经济独立准备了基本条件。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为谋求经济的安全和稳定,紧急制定了与国土规划相关的基本法,于1950年公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将全国分为国家、都道府县、地方、特定区域4种类型进行规划。其后随着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国土规划的重点由“以资源规划为中心的特定区域的规划”转移到了“以产业振兴为主的长期综合规划”上。

爱知县的第一次规划以全国国土规划中的“中部经济圈”为基本背景,制定了综合考虑产业、经济、文化、福利、卫生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振兴规划以及调整大城市和其他市町村的规模和设置的地方行政合理化规划。该规划借鉴了欧美区域规划的研究成果,成为日本地方规划的先行地区。

2.第二次规划(20世纪60年代)——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区域居民福利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建设太平洋沿岸地带的构想,即在连接四大工业地带的太平洋沿岸,对铁路、道路、港湾、工业用水、工业区等进行集中投资,以此构筑工业核心地带。其后,通过几次调整,于1962年制定了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该规划提出,在防止城市过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同时,通过有效利用日本的自然资源和实行资本、劳动、技术等资源的适当的区域分配,谋求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实施“据点开发模式”)。位于太平洋沿岸地带中央的爱知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良好的工业布局条件的县。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规模扩大了4.9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5倍。由于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预计的增长和1959年给地区造成巨大灾害的伊势湾台风的背景下,第一次规划完成后仅4年,于1962年又制订了第二次的《爱知县新地方规划》,为爱知县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次的规划中,提出了3临海、3内陆和三河三间区域开发的空间开发构想。在规划内容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即将规划期间按顺序划分成小段,制订两年的短期规划;同时,根据区域的特性进行分地区规划。

3.第三次规划(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区域社会的建设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新干线、高速公路、集装箱运输等交通手段迅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影响。在1962年的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提出的解决人口过密、过疏的基本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却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于是日本政府于1969年又制定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旨在有效解决人口和工业的过密、过疏问题。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大和人口、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造成地价上扬和乱开发土地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必然会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制定后的1972年,又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重新认识,从开发至上主义开始向优先国民生活的方向转变。第3次爱知县地方规划制定于1970年1月。目标是解决由于社会资本相对于经济高度发展的落后所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如何进一步应对国际化、信息化、城市化,在生活方式和区域结构两方面,如何实现由以往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历史转变等问题。这一时期,由于公害问题严重,导致了居民对行政规划或行政本身的不信任感。为此,在制定地方规划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在长期方向上与居民达成一致,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地区协议会等,积极吸收居民意向。另外在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对生活环境的整治,明确了整备住宅、下水道、公园、绿地、防治产业公害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4.第四次规划(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建设居住舒适的爱知县

20世纪60年代以后,能源大幅度地由煤炭向石油转换,日本成为“浮在石油上的文明国家”。1973年末第4次中东战争后,石油供应开始呈现出不稳定态势,石油价格大幅度攀升,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导致日本进入稳定增长形式下的低增长率阶段,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而富裕,生活中的宽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富足,开始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日本在1974年制定了《国土利用规划法》,它以国土的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法律形式使各个与国土利用有关的规划系统化。1977年又制定了第3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它以合理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为前提,提出了“定居圈构想”,在全国选择了44个“示范定居圈”进行示范建设。

这一时期,爱知县为了对应经济基调由高度增长向稳定发展转变,以及多样化价值观、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于1976年3月制定了以“建设居住舒适的爱知县—创造每位县民都可以对未来抱有希望地生活下去的条件”为目标的第4次规划。这次规划以满足县民个人生活和在地区社会中开展“建设居住舒适的爱知县”为核心,以实现老年福利社会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每个县民都能够享有保健、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生活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

5.第五次规划(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建设充满人性活力的爱知县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与欧美诸国相近,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发生改变,与重视丰富的物质文化相比,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高龄化和定居化倾向的加强,在结构上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经济服务化和软件管理化的发展,企业的中枢管理功能和东京的金融一级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由通产、国土、农水和建设4个省厅共同管理的《高科技工业集聚区域开发促进法(1981年)》,以推进区域圈中26个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急剧发展。爱知县在这一时期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五项长期课题:一是形成具有生存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参与型社会;二是应对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三是形成脑力集约型产业;四是抗危机强的县土建设;五是国际联合和广域合作。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已经超越市町村和广域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居住环境和更宽裕、舒适的生活,因此为了促使中心城市和周围市町村形成一体,进一步推进广域的、综合的政策的实施,设立了以广域市町村为基础的14个“定居生活圈”。各个定居生活圈在居民、市町村和县等的大力协助下,一边整备上下自来水道、公园等生活环境和文化、运动设施,一边提供区域活动的信息,使居民能积极地,容易地参加到日常活动中来。

6.第六次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展望世界的魅力爱知

这一时期,随着信息、通信、运输技术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东亚等国经济崛起。在经济活动的无国境化和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日本为确保东京在世界都市中的地位,导致了东京经济一极化趋势的加强。于是,在1987年制定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具有特色功能的多极化发展计划,通过建设全国性一日交流圈(主要城市间3小时以内的移动),来建立区域间、国际间相互补充和交流的多极化分散型国土。此外,为分散东京业务功能中枢管理功能,形成地方发展基地,先后制定了《多极分散型国土形成促进法(1988年)》和《地方据点都市法(92年)》。

爱知县在这一时期,以21世纪实现“展望世界的魅力爱知”为目标,规划思想超越了以往的中部圈范围,试图从日本和世界更大范围的视角考虑自身的发展,以求在日本和世界发挥更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加强和东京、名古屋和关西三大都市圈的交流与合作,来谋求其机能的双倍强化。为了在世界产业和技术首都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爱知县正努力地进行中央磁悬新干线、第2东名·名神车道和中部新国际机场建设,并为21世纪初国际博览会的召开加紧建设。

7.第七次规划(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闪耀人和区域的个性,交流和创造的据点爱知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泡沫经济的时期,日本经济开始处于长期的不景气状态,国内高成本结构导致了其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和国内产业的空洞化。而高龄化、财政赤字扩大、投资余力减少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全球温室效应、食物、资源和能源供给的萎缩等问题都对日本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大转变,使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其发展的国土建设的局势更明朗化,1998年3月日本制定了2010~2015年的第5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21世纪国土宏伟蓝图——促进区域自立与创造美丽的国土》。这一规划旨在转变现有的一极一轴型国土构造,建立多国土轴相互协作的“多轴型国土结构”,并预计在规划期间完成其基础设施建设。

爱知县在这一时期的规划与全日本的目标一样,制定了以实现闪耀人和区域个性、交流和创造的据点爱知为目标的第7次“飞跃新世纪——爱知2010规划”。与以往相比,这次规划更加重视区域建设的中坚力量和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和协作,强调区域的共同参与规划。重视在各领域和各区域,搞活对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重大项目,如中部国际机场和国际博览会的建设。

二、爱知县地方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1.全国性国土规划对地方规划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由地方政府组成规划协议会专门负责规划的有关工作

3.重视土地利用在地方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4.高度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评估

5.规划年限长短结合,各有侧重

资料来源:http://www.cnjpetr.org/ribenzix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