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对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存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最基本的活动。......
2024-04-0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是指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主要适用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只有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对各个部门平衡地进行投资,使各部门间相互形成需求并尽可能促使资本进入,才能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与纳克斯的均衡增长观点是一致的,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即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由于这三个的不可分,部门间的增长只有相互协调,经济才有可能增长。大推进理论主要是强调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形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2.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理论的现实基础是一样的,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其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是不同的。
非均衡增长主张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的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连锁效应主要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和旁侧关联效应。
3.新增长理论
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例如,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R&D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等。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罗模型,他用技术的外部性来解释经济增长。阿罗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进行投资的厂商不仅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而且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生产率。这样,技术进步就成了内生变量。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即以知识为基础的增长,而知识本身是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具有自我学习、自动更新的一种要素。所以,知识投入带来经济增长的收益是不断递增的。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在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为。事实上,人力资本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创新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可以反映在熊彼特指出的五个方面:即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开拓新的市场和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1.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它是一种以高速度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发展模式。
(2)它以重工业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动力。
(3)这种发展模式的实现是以高积累、高投入为保证。
为此,实行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都制定了含有较高经济增长率的经济发展计划,期望以高速增长为条件,在经济、技术水平上尽快缩小或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的国家往往都将重工业的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中心。生产资料生产是各部门中增长最快的,而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主要表现为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为了实现重工业的高速增长,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配置于重工业。这使重工业本能的脱离农业和轻工业而孤立发展。
任何国家要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必须积累数额巨大的资金,尤其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庞大。
2.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及其它工业,替代过去同类制成品的进口,以带动其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这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是:
(1)减少进口,以缓解经济对国外的依赖;
(3)发展本国幼稚工业,实现现代化;
(4)发展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改善贸易条件;
(5)实行保护措施,扶持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6)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
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一般需要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替代这些消费品的进口。例如,收音机、自行车、一般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服装等一般消费品。在此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资本、机器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投资品,加之缺乏管理经验,采取了保护措施,生产规模也较小,因而往往出现产品成本高、质量差、缺乏规模效益、外汇使用过度、国际收支困难、产品价格高于进口价格等问题。但随着进口替代的幼稚工业逐步发展、成熟,这些问题便会得到解决,并趋近预期目标。
第二阶段:当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消费品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进口替代工业就应升级换代,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
3.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是指一国的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通过出口增长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目标:
(1)利用本国或本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先进型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出口的扩大可以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工业基础的加强和经济现代化,还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
(3)由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主要是发展加工工业和制成品工业,扩大出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一般要经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一是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重点发展其增长主要由出口需求所决定的一般加工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这些产品的生产方法相对较简单,技术易于掌握,投入要素容易获得,而且出口的市场潜力较大,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较高,因而比较容易发展,风险也相对较小。这些出口导向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当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容量日趋饱和或生产与外贸条件已变得不利时,就转向第二阶段。
二是以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轻、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发展以机器设备、机床、电子仪器、机械工具、高技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工业,这些产品的增长基本上是由供给决定的。
事实上,第一阶段属于出口导向,第二阶段带有进口替代的性质。因为只有通过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再出口导向→再进口替代发展过程,才能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工业的发展水平。
4.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www.chuimin.cn)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农产品。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使用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增长率才能提高,因此,工业化的速度是以农产品增长率为条件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的持续增加,对粮食等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的农产品会产生较高的需求增长率。
(2)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和劳动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而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比重很小,依靠工业部门自身的积累来筹措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规模巨大的农业部门必然成为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源泉。农业对工业化的劳动力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发展处于高涨时期,非农经济活动对劳动力产生较大需求,农业可提供劳动力以满足其需求;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农业又可吸收非农经济活动释放出的劳动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一般是指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
通常,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的协调和优化,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对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增长。这在经济发展中占中心地位,但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部。
(2)技术进步。主要包括工具和机械的发明改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增加、新产品的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3)产业结构的改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适时的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使产业稳步向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增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4)资本积累。把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转换为生产设备的资本积累,引起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并由此扩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与周边地区、与国外有稳定的协作关系,既是一个地区经济成熟的标志,也是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空间投资理论
区域空间投资理论,主要是研究总投资的空间分布、提高布局效益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为:一定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投资是不同的。区域空间投资理论的目的就是靠合理的空间投资布局来处理效益和均衡两大矛盾,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投资,使整个区域的效益达到最佳。
2.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Gunnar Myrdal首先提出来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较早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原因的区域发展理论。
该理论还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概念,创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它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并相应提出了既能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能刺激落后地区发展,最终达到缩小发达与落后之间差距的若干政策主张。
3.区位理论
区位论最初的出发点是要降低产品的成本,而产品的成本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古典的区位论认为,上述三者总费用最小的地方就是区位最佳的地方,因此,又称之为“成本决定论”。
现在人们对区位的观念已有一定的变化,如人们更注重环境的优美、气候的宜人或信息的交流等等。
因此,最好的区位并不一定是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地方,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优势最佳的地方。
4.核心—边缘理论
英国著名学者J.Friedmann认为,发展是通过创新的一种不连续但逐步累积的过程而实现的。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被称之为“核心区”,特定空间系统内的其它地区则被称之为“边缘区”。也就是说,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边缘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机构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核心—边缘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核心—边缘论的表述,区域经济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起始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
5.地域分工理论
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因而其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就不同,地域分工与交换则可以最有效地利用不同区域的生产要素。因而劳动力丰富的区域,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力量强的区域,则可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等等,这是静态的地域分工理论。
动态的地域分工理论则认为,所谓的“生产要素禀赋”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原先的优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朝阳产业可以大力扶植等,因此,此理论又称为“扶植幼小产业说”。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区域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单项综合指标法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法。
单项综合指标法是选用一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经济含义明确,但用单一指标取代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因此,通常采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的,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有22种之多,大体可分为如下四个类型:
(1)人力资源。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技术要素。各种经济发展理论都将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但具体衡量技术要素却很困难。因此,只能选用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指标来加以度量。
(3)资金要素。资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这里主要选取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资本形成总额来度量资金要素。
(4)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可被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用铁路货运密度、航道货运密度、公路货运密度来对其加以度量。
另外,还可以用投入绩效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通常主要评价资源投入产出的成果、经济效益、区域开放度和环境治理能力。
资源投入的产出成果,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
资源投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等。
区域开放度,主要是用外贸依存度、外资总投资比重来度量。
环境治理能力,主要是选用了工业废气处理比例、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评价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关新编经济学基础的文章
第一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对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存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最基本的活动。......
2024-04-08
经济学在用抽象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首先,要充分占有材料,要全面了解,认识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基本状况。抽象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方法,西方经济学虽然也不明确承认,但他们在经济研究的实践中,却常常多少不一地使用着这个方法。......
2024-04-08
商品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以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经济形式。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其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属于发达商品经济,也称为社会化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
2024-04-08
第一节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一、中国产业发展新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特点,并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要求。值得注意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这样的特征并不是随机和短期的,而是具有中长期意义。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看,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特征也初步显现。......
2024-04-09
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灾难称为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下降。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大萧条的原因,但大多数解释集中在总需求的大幅度减少上。当然,在大萧条时期,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紧缩了总需求。从1939年到1944年,美国政府的物品与服务购买几乎增加了5倍。......
2023-09-19
即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规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调、权责分配的关系。其中,工厂制和公司制是作为企业制度而确立下来的两种基本类型。企业所有者形式是企业财产权利安排的基础,因而也是企业制度的基础。下面我们对这三种企业制度形式予以分析说明。个人业主制企业在发展规模上受到资金和管理两方面限制。......
2024-04-09
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基本条件除了产权制度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体现着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按劳分配是以承认不同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别为前提的,劳动能力的差别,必然带来收入的差别。......
2024-04-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