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产业优化调整:新编经济学基础

中国产业优化调整:新编经济学基础

【摘要】: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动力和主导力量。

第二节 中国产业的优化与调整

一、中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发点

(一)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特征及其影响

1.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主要特征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主要特征是:在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中,投资主要向与高消耗的土建工程相关联的产业倾斜,因而对基础产业的需求急剧扩大,刺激了基础产业的增长。这样,围绕着土建工程所产生的需求与基础产业的供给之间就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内生扩张动力,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循环。而因消费结构升级所产生的对机电设备的需求,却没有拉动高加工度产业的相应增长。由于供给能力的制约,这部分需求关联到了国外,表现为技术装备的进口持续大幅度增长。其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企业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薄弱,致使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口替代进程缓慢,阻断了这些需求对国内机电产业的拉动作用,使高加工度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

总之,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格局的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粗放和低度化。

2.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必将对我国现在以及今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1)对存量结构的影响。我国当前经济的增长格局和产业结构是目前我们拥有的产业技术水平决定的。尽管巨额的机电产品进口说明存在着“技术装备的短缺和瓶颈”,但是由于受投资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限制,虽然政府也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然而投资还是更易于流入能源、原材料、交通设施等初级产品部门,因为进入这些部门的技术壁垒相对要小得多。这一现象与新中国工业成长史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重工业就是以钢铁、电力等基础产业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重工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产业结构升级势头开始减弱以后,旧的以粗放和低度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格局的复归。使得现有产业的存量结构进一步固化或强化,增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难度。

(2)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一增长格局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都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率低、物资投入强度大等特点。把向这些领域的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会从总体上造成建设周期延长、资金占压加剧和资金周转缓慢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最终使宏观经济效益下降。“八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交付使用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与“六五”“七五”期间相比,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并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付使用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分别参见表9-3、表9-4。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年都有上千亿到几千亿的投入资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有直接关系。这种以初级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格局是我国经济高消耗、粗放式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其结果就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从长期来看,这种增长格局在资源的硬约束下将难以为继。

表9-3    “五五”至“八五”时期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交付费用率(%)

表9-4    1990~1994年我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交付费用率(%)

(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目前,针对上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和方向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调整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定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减少导致经济波动的结构性因素,并有利于加速经济运转,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就要培育多级生长点,在保持社会资本一定投入强度的前提下,加大经济性资本的比重,改变目前以扩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

2.优化调整要有利于改善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有利于改善供给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结构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正是由于供给方面缺乏对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才造成过分依赖低度化结构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局面。要使供给对需求的反应能力增强,则需要为增强产品的开发能力而建立相关的产业体系,其结果就会延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加工度,增强产业关联度,提高生产迂回化程度,从而实现内涵型生产,摆脱增长主要靠铺摊子的方式。

3.优化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在这里,关键是应做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促进技术进步。从操作的角度看,促进技术进步的工作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的技术进步,即作为企业行为的技术创新活动,除个别大型项目由国家组织实施外,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国家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包括体制、技改政策在内的外部环境上;宏观层次的技术进步,即从调整结构入手提高产出和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也就是在适应需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扩大技术含量高、集约程度高的产业的比重,使这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实施过程就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培养,并利用高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的过程。

(三)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工业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起先导作用,除高新技术自身的产业化外,它还担负着改造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的任务。由于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即主要是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业转移,使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一个时期,然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直至实现工业化。

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动力和主导力量。而且,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第一支柱产业。这是因为:

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才使得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人民生活、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快速发展和提升,迅速走出了工业化——后工业化阶段,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并逐步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2.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

高新技术由于其高渗透性,在自身走向产业化过程的同时,也会带动传统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可以肯定高新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

3.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动力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社会财富总量迅速增加。同时,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将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比工业经济时代更多的使用价值,可以迅速降低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而且由于知识更新加快,一代又一代的同类产品接续而生,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这使人们不断地得到廉价而高效的商品,从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高新技术产业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与效率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知识生产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例如,人类的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而现阶段则是每3~5年就增加1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正是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和发展的结果。

另外,高新技术产业也决定着知识的传播和使用的效率,其迅速发展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是企业和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正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今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的重视。

二、中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实践经验表明,经济下行时期往往为一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既要立足于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从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振兴装备制造业,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当前,鉴于我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今后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三)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抓好国家相关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研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联合攻关体系,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www.chuimin.cn)

(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作

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并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所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以及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

要加快地区间产业转移,减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协作。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真正增长点。推动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的优化组合。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资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

通过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绿色经营等手段,在工业运行的全过程防止污染产生,推动工业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过程预防型转变,推动工业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

【相关链接】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特点与经验

1.关于产业结构调整

英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于7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着调整。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等城市从20世纪中叶就紧紧围绕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工程、光电子等高新技术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这些城市以及苏格兰地区在主体上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也对传统工业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保留了部分传统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传统产业在就业机会的提供、所占GDP的比重,从1945年的8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如曾经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撑的曼彻斯特,其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调整初期的60%下降到目前的17%,IT制造业已上升到10%以上。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英国贸易部、投资发展署、企业发展局等职能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四项重点、八点经验。

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一大批有特色、有规模、有跨国经营手段的企业成长起来。第二,扶持新兴的中小企业,使其与大企业实现在产业结构上的优势互补,并吸收从传统工业中淘汰出来的劳动力。第三,大力推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轨,在推动信息化的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四项重点:第一,人才培养。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无论是伦敦、曼彻斯特,还是格拉斯哥、爱丁堡以及伦敦新区,所到之处,说到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是人才培养。为了进行大规模、有效的劳动力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其观点非常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制造大量适应市场需要的新的就业机会,而制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成长必须依赖于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必须有一个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培养体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予以保障,以及面授、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予以实施,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也推动了信息化进程。中英贸易协会在介绍伦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时,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对高科技小公司保持最新技术状态、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对接受高科技培训的人员每人补助1000英镑)。由欧盟出资250万英镑,在英国政府和曼彻斯特商会的支持下,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就业研究学院实施的在2002年使3000名失业人员达到培训要求的计划,充分地阐述了英国政府通过教育培训促进就业、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实施的思路。第二,基础建设。传统工业的更新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使曼彻斯特这样的重工业城市面临种种问题与矛盾:交通、通讯、能源等等。曼城政府首要工作就是利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如曼彻斯特已建成年吞吐量达1850万人次的现代化机场,拥有大西洋至英国海底光缆周转通讯枢纽,又在曼城的一个科学园建设一个5000M2的通讯交换中心。第三,环境营造。环境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供信息。比如英中贸易协会向会员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免费咨询;提供中国商贸资料,根据会员要求提供中国市场专门报告等。二是转变观念,如英国贸工部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通过提供信息、组团考察、技术援助等方式培养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战略化思维和全球化眼光。三是生活环境。欧洲的生活环境总体上看质量都很高,即使如此,为了吸引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地仍在千方百计优化环境,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以形成舒适便利、具有特色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城市,除了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各种精美的写字楼外,他们发现高新技术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娱乐都与其他产业的人群有较大差异。因此,他们在住房、娱乐、文化设施等各个方面按照市场导向,做了大量投入,在城市的舒适化、便捷化、多样化方面成为从事高科技的年轻人的首选之地。第四,城市规划。英国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和城市规划、旧城改造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如伦敦东部原来是传统制造业、制衣业的基地,在英国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利用欧盟的援助,大力创建小科技公司,加大员工培训的力度,统筹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格拉斯哥原来是苏格兰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基地,经规划,在原造船基地上建设科技公司、通讯交换中心。

八点经验:第一,“抓小放大”,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英国,对大公司而言,已经具备了生存发展的能力和抗御风险的实力,无需政府继续“哺育”。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员工少于250人,年营业额低于1200万英镑)发展壮大,英国政府一是非常重视培养中小企业的全球化观念,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海外扩张;二是提供各种咨询和信息,让中小企业从中寻求商机;三是政府提供帮助,争取欧盟支持,向金融机构推荐,提供政府软贷款等,全方位为中小企业服务;四是运用非资产性质的“捆绑服务”,使中小企业实现全球化。如英中贸易协会就是通过一些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公司把一些没有实力和知名度的小公司介绍给客户或服务对象。第二,“五管齐下”,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英国的新兴行业、新建公司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欧盟的贷款或资助;二是中央政府的贷款或拨款;三是地方政府的贷款或资助;四是中介组织、风险机构投资者所提供的贷款或资助;五是企业(含海外企业)的资本投入。学校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也是采取这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由学校向有关机构申请项目资金使学校成为孵化器,并鼓励发明人在校兼职创办自己的公司或与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走类似我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促进成果转化。第三,“以新改旧”,推动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业怎么办?英国的主要做法,一是让有条件的公司逐步从传统领域退出;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加大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推动信息化,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的运用,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如在制药行业推行Inform的药品交易平台软件,实行B2B的应用。第四,“叫醒服务”,“鼓励中小企业拥抱高新技术”。当企业对市场变化缺乏认识的时候,英国贸工部及有关部门即通过一定方式的“提示”,如发布信息公告、利用政策导向等,“叫醒”企业以适应市场变化;按规划需要在某个地区发展某个行业时,政府即通过资金和政策导向,促进投资者把资金投向这一行业或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还经常督促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他们称之为“鼓励中小企业拥抱高新技术”。第五,“承上启下”,发挥中介机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英国城市基本上都有贸易会、商会、企业局等机构,这些机构均具有完全的独立性,政府对这些机构不下达任何指令,但这些机构对政府发布的经济白皮书都有较高的灵敏度。苏格兰1980年制定并开始实施的“城市复兴计划”实质上是结构调整计划,苏格兰企业局只负责帮助指导企业,政府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和经济行为准入政策(英国其它城市也是如此),而是强化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投入资金或争取欧盟支持,在老工业城市成立若干科学研究开发中心,承担提高国民素质、旧城改造及部分研究开发任务。格拉斯哥企业发展局是一个负责促进企业信息化、国际合作、科技园建设等事务的半官方性质的中介组织,其经费来自政府,战略计划由政府制定,具体运作由社会各界代表构成的理事会任命的执行总裁负责。第六,“以人为本”,发展教育事业。英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凡是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都比较顺利。苏格兰550万人口,拥有13所大学,6个专业高等教育学院,47个继续教育学院。其中20个系专门从事IT研究,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创建了大量的高科技小公司,吸引了大量的世界著名大公司。如曼彻斯特50万人口就有8所大学,每年毕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达l700人。其中有其引以自豪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该校在校学生达3.2万人。第七,营造环境,千方百计吸引投资。由于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苏格兰共吸引了1129个海外投资者,其中美国343个。IBM、COMPAQ、MOTOROLA、HP、CISC0等世界著名公司都在苏格兰有投资。这些投资工厂雇佣的员工1996年就有58%从事电子工业。1999—2000年度,苏格兰吸引了91个海外投资者,投资额达6.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78亿元),预计创造1.93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投资者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八,政企分开,规范建设项目管理。英国各级政府资助高新技术的方式与我国有所不同,共有无偿拨款、风险投资、创办实体三种方式。无偿拨款一般要企业界的投入大于50%;风险投资采取建立投资基金(如大学的风险基金)的方式;创办实体如建立科技园公司,开发某些政府认为可以由此形成一个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社会投资的建设项目。与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由政府作为出资人参与管理不同,英国政府是拨款创立一个实体,然后委托多个机构组成董事会进行管理,由董事会任命总经理来具体负责执行。董事会成员可以来自中介机构、大学、银行、企业等社会各界。政府出资后,完全委托董事会进行管理,从而使政企截然分开。

综上所述,苏格兰的人口不足英国的9%,但高校毕业生占英国的17%,生物工程博士占英国的18%,计算机研究生占英国的21%。苏格兰有三所大学分别获得计算机、电力电子和生物化学最高荣誉,25%的大学计算机学科被评为最高等级五级。这就是苏格兰为什么能够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2.关于电子商务及软件产业

英国的各级政府、协会、团体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成立了专门机构,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和推进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化的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有30%~40%的家庭拥有PC,有25%的人上网,信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约10%左右。形成了以苏格兰硅谷曼彻斯特为代表的西北部软件园以及伦敦东部等IT产业的发达地区。

以苏格兰为例,人口仅550万,IT产业年营业额为20亿英镑,其中软件产业为15亿英镑。其PC产量占全欧洲的28%,占全世界的7%以上,工作站产量占全欧洲的近80%,自动柜员机(ATM)产量占全欧洲的65%,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欧洲的29%。电子信息产业的直接雇员为40500人,提供的相关就业人员为29500人。电子、光电子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高达24%。由于IT制造业的巨大优势以及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发展电子商务和软件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市场。

资料来源:http://gljx.sdut.edu.cn/newshi/shownews.asp

链接思考:英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三、中国未来战略产业的选择

(一)中国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结构,往往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状况的综合反映。由于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国现有产业状况既是其未来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又是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所以,要选择与一国国情相适应的战略产业,首先就应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作出基本判断。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考察,经济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阶段。

第一,在农业社会阶段,主要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近代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产业结构处于低水平。

第二,在工业化前期阶段,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上升;工业发展是以轻工业为中心,并开始逐渐向重工业转化。

第三,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重工业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并开始由以发展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发展加工工业为中心转变,即向高加工度化转变。

第四,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同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工业均以高新技术装备起来,进入由以粗放型工业为中心向以技术集约型工业为中心的转变。

第五,在超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过程基本结束,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占60%以上,开始进入信息和服务社会。

我国从1950年起到1998年为止,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见表9-5。

表9-5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其中产出结构以当年GNF-增加计算;1952年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的有关数据计算;1998年的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

从表9-5所列中国经济发展各阶段,尤其是工业化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以及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情况来判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即向高加工度化转变。

根据发达国家各国工业化的一般经验,在高加工度化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工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或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结构升级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二)中国未来战略产业的科学选择

根据发达国家各国工业化的一般经验和我国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在选择战略产业时,我们既要选择能带动结构高级化的主导产业,又要选择在新的结构下与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能支撑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对两者加以扶持,为国民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少数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有钢铁、机械、有色金属、石化、玻璃、电子等许多产业配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工业结构、运输结构、外贸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而且自汽车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之深,超过了其他很多产业和产品。因此,人们把汽车工业的出现看作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把汽车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几乎都曾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目前我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也已基本成熟。所以,我们应把汽车工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使之能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时期快速发展。

经历了1997~2001年的平稳增长后,由于WTO效应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变,我国汽车产业在2001年后进入快速成长期。其表现为以超过年均35%的速度快速增长,汽车产量迅速跨越了400万辆级,在2003年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而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不同百万辆级所用的年限越来越短,从300万辆级到400万辆级,只用了1年时间。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汽车私人消费成为主流,汽车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受汽车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大以及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影响,全国有23个省市将汽车产业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目前共有119家整车厂、292个特种车厂及改装车厂、98个车身厂、3900多家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厂和配件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测算分析,当前中国整车生产能力约有550万辆,今后5年还将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但这也将出现新的问题:全国所具备的整车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能力,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从而形成一批分散的小规模汽车企业,使产业集中度降低,将增加在位企业竞争成本,并降低汽车产业的效益。

建筑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产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建筑工程勘察设计业。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又包括各类房屋建筑和铁路、公路、隧道、桥梁、堤坝、电站、港口、机场等各种基本设施的建筑。人类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建筑产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对建筑产品提出更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建筑业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成为支柱产业的必然性。在美国,建筑业和汽车、钢铁曾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在日本,建筑业也曾被列为骨干产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战略作用。这是因为建筑业本身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极强。如各经济发达国家建筑业就业人员一般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6%~10%,而我国1991年为4.3%。另据北京市测算,每增加10000平方米的建筑生产任务,可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人员1000人。建筑业不仅自身吸收劳动力多,而且它的产品——新的企业和城镇,又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大力发展建筑业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有很大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快,初步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今后,建筑业除继续扩大规模外,关键是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从而继续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长时期扩张的支柱产业。

2.积极扶持和推进微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

现代产业技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已成为所有制造业从产品、工艺装备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及设计开发的中枢,也是当前国外工业产品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微型化的基本技术手段。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的产业技术是以人工控制机械为特征的机械技术,到70年代转变为以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系统为特征的微电子技术。从发展过程看,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两者之间存在着启承关系,但在技术的性质和功能上它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正因为如此,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扩散过程中,推动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及新型产业群的建立和成长。同时,也使传统产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使之在装备和产品的性能、质量、档次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此相对照,我国各工业产业部门目前占主体的产业技术仍停留在机械技术的水平上。因此,我们与工业化国家在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差距仍在扩大。这一差距的实质就是机械技术体系与微电子技术体系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微电子产品本身的制造、开发技术;利用微电子技术对各种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利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种技术等。要缩小这些差距,就必须积极扶持、大力推进微电子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建立新产业,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用微电子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微电子业迅速成长为能够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

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例如,美国的信息产业不断成熟,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新推动力。美国公司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投下巨资,它们在计算机上的投资占世界的40%以上。与西欧公司相比,美国公司在信息技术上的人才花费多2倍以上,为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1998年4月份公布的统计资料,过去5年内,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经济增长的1/4~1/3归因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已取代传统的汽车、石化和建筑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新推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产业代表着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积极培育、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及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