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单位和最基本最重要的独立竞争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企业成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目前,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它们控制着50%的国际贸易,80%的工艺研制,其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企业的内涵

企业,是指集合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

企业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具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细胞和基本经济单位。

作为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生产要素才能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

(1)土地和自然资源,这是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2)劳动力,是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人,由工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等人组成;

(3)资本,不仅体现为货币形态,而且包括厂房机械设备等实物形态,以及商标权专利权等非实物形态;

(4)技术,是指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要素是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企业所必不可少的;

(5)信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企业需要根据来自各有关方面的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予以调节。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被称为基本生产要素,技术和信息则是现代企业所必需的生产经营要素。

具体而言,企业的设立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有生产技术设备、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等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员工;有明确的经营范围以及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是一种营利性机构,它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那些不直接从事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单位,只能称为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必须具有效率

企业的效率来自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两方面:制度效率是指由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的集合方式所决定;经营效率则是指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方式所决定。

实践证明,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经营,可以保证企业有效率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减低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从而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它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需要。企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追求利润来提高人们社会生活水平。企业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对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国家富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都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环境,并消除一切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从而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单位和最基本最重要的独立竞争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并依据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信号)自觉地调节自身的经济活动,相互之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消耗;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减少滞销产品的生产,从而满足社会需要,推进经济发展。

二、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劳动分工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以家庭或手工作坊为经济单位,它们都不是企业。企业是作为取代家庭经济单位和作坊而出现的一种更高生产效率的经济单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企业成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基本特征是由资本所有者雇用许多工人,使用一定的生产手段,共同协作,从事生产劳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资源配置的方式看,企业是作为替代市场的一种更低交易费用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出现的。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主要包括发现价格、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交易谈判的成本和履行合同的成本等。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商品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无论是原始的物物交换,还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由于市场狭小,交易费用几乎不存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者在了解有关价格信息、市场谈判、签订合同等方面的成本显著增大。这时,生产者采用把生产要素集合在一个经济单位中的生产方式,通过内部管理来取代部分市场交易,以降低交易费用。这种经济单位即是企业。举例来说,假定一家织布厂只有一个工人兼老板,他原本购买棉纱,自己进行加工,然而当他发现自己生产棉纱要比外购节省费用时,他就会不外购棉纱,而是采购棉花,雇人来生产棉纱供自己织布。这时企业就产生了,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市场和企业可以看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生产分工的方法:前者是协议买卖方式;后者是内部管理方式。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费用,企业有组织费用,市场有交易费用。企业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其组织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企业生产组织的萌芽产生于手工作坊,正式形成于手工工场。早期的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也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这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小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产业革命后,随着深刻的技术革命和巨大的市场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全面向大机器体系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业工场也相应向大机械工厂转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一批大型工厂,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厂制企业的发展为以雇用专职经理为特色的现代企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19世纪开始,以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开始被产业部门采用并逐步得到推广。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展,跨国公司的数目和规模有了空前发展。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经营业务的现代企业,企业的中央决策体系根据其全球战略目标实施统一的经营政策。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当今生产国际化、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在新技术革命和国际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下,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中坚力量。

目前,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它们控制着50%的国际贸易,80%的工艺研制,其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像通用汽车、IBM、松下电器、富士胶卷等大型跨国公司的触角几乎已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几乎都在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一国的国际收支、资本流动、产业结构变化等无一不与跨国公司有关。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发展将对今后世界经济变化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和完善;同时,企业的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支强大力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兴旺则国家发展。

三、企业的特征与功能

(一)企业的特征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

产品,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料。服务又叫劳务,是指以等价交换的形式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提供的劳务活动。

企业必须是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例如,工业企业提供的是某种工业品;商业企业提供的是商品流通服务,负责把商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金融企业(银行)提供的则是资金融通的服务。

2.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www.chuimin.cn)

利润,是指产品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它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集中反映。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机构,获取利润是其生存的条件,利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企业经营的最高准则(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企业实际追求的只能是“一定限度的利润率”,企业的目标也可能是多元化。

3.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企业在利润动机下,实行独立核算,力争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但经营的结果,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责任由企业自身承担。如果盈利,企业就能生存发展;如果出现亏损,企业必须扭亏为盈,否则就会破产倒闭。

4.企业是纳税的单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是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和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国家有责任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国防、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实质上也是不断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都需要财政的支出。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有缴纳税收的义务,必须照章向国家纳税。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与国家间的唯一关系。

5.拥有经营自主权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必须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主要包括经营决策权、产品决定权、产品销售权、人事权和分配权等。企业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何地生产;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选择何种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雇用什么样的人从事生产和管理,工资多少;税后利润如何分配等。不拥有这些经营自主权,就不能真正称其为企业。

以上几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共同特征。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都要遵循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竞争规律和优胜劣汰的法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经营等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依法纳税。

(二)企业的功能

企业的特征决定着企业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功能。

企业的经济功能主要是:

(1)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2)企业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企业通过生产实践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培养专门化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这主要包括:

(1)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2)创造就业机会;

(3)为国家提供财富;

(4)推动其他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等。

此外,企业还承担着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等社会责任。

总之,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的类型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这里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划分:

1.从企业的所有者和投资者方面看

企业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中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

2.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或对象看

企业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信息企业、科技企业以及各种服务型企业等。其中每种类型的企业,如工业企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能源企业、原材料企业、加工企业以及钢铁、石油煤炭、化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企业等。

3.从企业的生产要素所占的比重看

企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