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学基础:资本的生产过程

经济学基础:资本的生产过程

【摘要】:第一节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任何一个资本家进行生产经营,必须首先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因此,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中,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一节 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任何一个资本家进行生产经营,必须首先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所以,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并不一定就是资本。当作资本的货币和当作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表现不出来的,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的公式是:

商品(W)——货币(G)——商品(W)

意为商品生产者首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以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商品。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的公式是:

货币(G)——商品(W)——货币(G)

意为货币所有者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它卖出去,重新取得货币。

这两种流通公式,首先,存在着形式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在货币的流通形式中,商品所有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再用这些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是先卖后买。而资本流通形式是资本家先用货币买进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更多货币,是先买后卖。其次,存在着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在货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是为了买回另一种商品,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另一种使用价值,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卖出商品后重新取得货币,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即货币。再次,存在着流通结果的不同。货币流通的价值量不变,资本流通则有价值增值。假如资本家换回来的货币与预付的资本量相等,这种交换就成为毫无意义的行为,显然,资本家把货币投放出去是为了收回更多的货币。所以,资本流通公式就应该是:

货币(G)——商品(W)——更多货币(G')

其中G'=G+ΔG(增值额),即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马克思把它叫做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反映了资本在运动中增值的共同本质,所以马克思称其为资本总公式。可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货币作为资本,实现了价值增值,为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从形式上看,资本的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相矛盾的。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能改变价值的存在形式,不可能使价值增值。但是资本在运动中又确实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那么,剩余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事实上,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资本家以货币买回商品,再按等价交换卖出商品换回货币,没有剩余价值产生。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即贱买贵卖,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商品市场上,每个人既是卖者,又是买者,得失抵消。即使有的资本家能做到既贱买又贵卖,那也只不过是赚取了其他资本家所失掉的,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所以,马克思说:“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1]

其次,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要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如果离开了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买也不卖,永远也不会给货币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如何才能解决呢?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中,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关键在于资本家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只有这样,他才可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像奴隶和农奴,由于没有人身自由,就不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那些拥有少量生产资料的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可以自己进行生产,而不需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要想生产和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劳动者就必须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和再生产那些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还包含着一些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由于各国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不同,各国历史所形成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劳动者平均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有差别,它必然会对劳动力的价值高低产生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一般商品在使用或消费时,它的价值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使原有价值增加。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在购买了劳动力后,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消费即使用,资本家不仅能够收回购买这一商品时预付的价值,而且还得到一个增值额,即剩余价值。

可见,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相关链接】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商品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打破了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只讲“劳务市场”的一贯提法,第一次公开使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并强调劳动力市场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由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的观点。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采取商品形式,与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首先,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配置方式,即有原来的计划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这种配置方式改变的目的在于扭转计划模式带来的平均主义低效率,进而实现人尽其才的劳动力有效配置机制。

其次,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财产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如果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并且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是作为全民代表的国家能否有效地发挥职能。国家有效地代表。了全民的根本利益,在分配领域实现全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的关键。因此,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与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并不矛盾。

资料来源:张彤玉等.《资本论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就开始进行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不论何种性质的社会,其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即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从而创造某种使用价值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工人的劳动在资本家的支配和监督下进行,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劳动。

2.价值增值过程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强迫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他的目的,对于资本家来说,不论是生产面包还是生产杀人武器,目的都是为了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关心商品的价值,而更为关心的是比原价值还要大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增值过程。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以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将耗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即旧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劳动者以抽象劳动形成了一定量的新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现以纺纱为例考察资本主义价值增值的过程。

首先,考察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假定纱厂每个工人每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0.5元,每天工作6小时,则创造新价值3元。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可纺棉花10斤,6小时纺纱消耗棉花等生产资料价值共12元,工人日工资3元,则资本家为生产预付了生产资料12元和工人工资3元共15元,生产出的棉纱价值等于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12元,以及工人6小时劳动新创造的价值3元,共计15元。按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卖出棉纱15元,正好与预付资本额一样多,价值没有增值,资本家无利可图,如果是这个结果他就不会办工厂了。现在,来考察价值形成过程如何变成价值增值过程。工人日工资3元,只需6小时劳动就可创造出来。但资本家既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他就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而是要让其劳动更长的时间。假定工人劳动时间延长为12小时,12小时劳动新创造价值为6元。劳动时间增加了一倍,生产的棉纱也相应增加了1倍,则12小时消耗棉花与生产资料价值24元,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24元,加上购买劳动力支出的3元,共预付27元,12小时纺出的棉纱的价值,等于被工人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及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6元,共30元。新产品棉纱的价值,比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多3元,这3元就是剩余价值。可见,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恰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的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它再生产了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总之,由于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唯一目的,资本家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的本质和构成

1.资本的本质

从表面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等。其实,这些东西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当它们被资本家占有,并用来充当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

所以,资本的本质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用“C”表示。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等。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不变资本。不变资本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自身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只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而已。

可变资本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用“V”表示。这部分资本是以工资的形式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生活消费。其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再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除再生产出劳动力的自身价值外,还能生产出剩余价值,即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实现了增值。所以,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科学地论证了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同时为正确确定剩余价值率奠定了基础。

3.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所以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因为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所以也叫剥削率。其公式为:

由于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则是由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出来的。因此,也可以用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或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为:

剩余价值率的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前者以价值形式或物化劳动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有多少份额。后者以活劳动或劳动时间来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雇佣工人在一个工作日里,有多少时间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少时间替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所以从本质上看,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由于工人取得工资是在其为资本家劳动之后,工资的多少是按劳动时间或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多少来计算,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

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工人实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不能出卖。这是因为:

第一,如果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它就应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品,在工人出卖劳动力之前就存在,但市场上出现的只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而没有劳动。只有在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进入资本家的工厂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时才开始劳动。但此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不属于工人,已不可能再被工人出卖了。

第二,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当有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则劳动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那就等于说10小时劳动的价值量等于10小时劳动,这句话显然是同义反复,毫无意义。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按价值规律要求,应该实行等价交换,资本家就应当支付给工人全部劳动报酬。如果这样,资本家就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可见,工人出卖的只能是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只是劳动力的支出,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力不同于劳动,正像机器不同于机器的作用一样,机器可以出卖,机器的作用却不能离开机器而单独作为商品出卖。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指按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支付的工资,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计时工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某些发达国家采用的较为普遍。采用计时工资,资本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缩短或延长劳动时间,随时解雇工人。计件工资是指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例如:每个工人日工资3元,每天生产10件,采用计件工资后,则3元/10件=0.3元,如工人每天生产10件则仍获3元工资。计件工资更有利于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因为在实行计件工资的条件下,资本家可以在产品质量上严格克扣,同时变相地迫使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又出现了多种派生形式,如津贴、奖金、红利、优惠购买本企业股票等。尽管这些形式名目繁多,但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相关链接】现代西方国家的新工资形式

现代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采取了一些新的工资形式,如期权、年薪制等。

这些新的工资形式对于稳定职工队伍,尤其是稳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就拿期权制度来说,给予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认股权,可使他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并把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结合起来。这种工资形式本身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减少了股东监督管理企业的成本。从这种公司形式的作用中可以看出,新的工资形式并没有改变工资的本质,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那些得到股票期权的职工都是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们或者为企业发明创造出新产品,或者为企业开拓出新市场,等等。这些人获得期权也就是他们应得收入的转化形式。同时,从资本家角度看,采取股票期权等新的工资形式,并不是为了让广大工人共享企业的利益,而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庞大,资本家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或者有效管理的成本太高,因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由此可见,无论从工人的角度还是从资本家角度来考察,新的工资形式并没有改变工资的本质。

(3)工资量及其变动趋势。考察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时,必须首先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名义工资一般呈增长趋势。第二,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一般总是落后于名义工资水平的提高。第三,工资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曲折现象。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工资水平是下降的,在经济高涨时期,则会上涨。

考察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时,还要考察相对工资。所谓相对工资是指与资本的利润(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又称比较工资。总的说来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了,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工资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中,资本家所占份额要远远大于工人所得。

考察工人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还应分析工资的国民差异。也就是说,要考察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别。因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以,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的差异,必然带来工资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工资水平会有所差别,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工资水平也会有差别。在考察各国工资水平时,应作全面的具体的分析。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实际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假定工作日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现在资本家把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到9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提高到150%。这种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www.chuimin.cn)

但是工作日的长度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增加,它受到生理和道德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人在24小时内需要有吃饭、休息的时间,否则劳动者的劳动力就不能恢复,无法继续出卖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人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读书、看报、培养子女和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工人阶级的斗争,也使得资本家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成为资本家最常用的方法。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阶级的工作日一般长达12~15小时。旧中国的中国工人阶级,工作日有的高达18小时。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五一国际劳动节即由此而来。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除了绝对地延长工作日长度外,资本家又采取另一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假定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现在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相应提高到8小时,剩余价值率也就由100%提高到200%。马克思把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因此,关键在于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和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

但是,由于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并不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办到的。只有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降低。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个别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比社会价值低,在市场上按社会价值出卖,就可以得到比其他资本家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不可能长久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得到超额剩余价值,会竞相采用新技术,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于是便降低了生活资料的价值,相应减少了劳动力的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形成。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

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与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相关链接】私营、外资企业的劳动保障管理

事件1:2001年,威海市共受理、查处群众举报、投诉劳动保障案件365起。其中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和职工的集体罢工、怠工等突发性事件152起。在152起职工集体上访、罢工突发性事件中,涉及国有集体企业28起、私营企业52起、外资企业72起,由此可见,罢工与集体上访突发性事件多发生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具体情况是:

工资支付不规范占引发突发事件的21%。具体表现:一是家法大于国法。不少私营、外资企业的常规对职工十分苛刻本身就违法违规。二是随意讲的计件工资标准变相降低职工工资。三是随意拖欠克扣职工工资。

不执行工时占引发突发事件的19%。主要表现是:一是一些经营者根据个人意愿强行安排职工加班加点,并且拒不支付加班工资;二是一些私营、外资且以种种理由不安排职工休假,不执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制度;三是特殊工种、岗位不办理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手续。

劳动合同不规范,占引发突发事件的29%。具体表现:一是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有关权利、义务仅仅表现在口头上;二是招工进厂签订聘用合同,不签订劳动合同;三是用人单位单方保管劳动合同文本,员工本人不了解权利和义务,在发生争议时,难以提供足够的合同证据;四是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招工不规范占引发突发事件的31%。具体表现:一是私招乱雇;二是巧立名目,非法收取抵押金;三是不办招工手续。

资料来源:《内部参考》2001年,第十七期。

事件2:据媒体披露,富士康的员工为多拿到钱,签署了“自愿加班书”,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出35%,机器人似的工作,甚至同宿舍的人彼此都不知道姓名。另据网民调查,富士康的保安存在非法打骂和限制人身自由等违法行为。数年之间富士康始终遭遇着“血汗工厂”的质疑。

富士康是代工型制造企业,从效益角度来看,他的管理经验是有效的,但从劳动关系角度来看并非不存在问题,无论他以签订个别约定方式,超过国家法定劳动时间来看,还是从具体劳动过程中基层管理者对劳动者的粗暴管理态度来看,即一线员工在流水线上进行重复简单劳动,在管理者的潜意识里,他们就是“机器人”。他都存在着问题。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自称是合理的集权管理模式,这种集权管理模式,使他的管理者从上到下都具有绝对的权威以保障他效率的实现,这种管理方式从管理理念他仅仅把管理者当成简单的经济人类对待,也就是说只求劳动报酬,而忽略了对劳动人格的尊重,同时也存在着突破国家基准法底线的问题。所以说他必须对他过去的管理模式进行反思。

来源:人民网.徐景安,许晓军.2010-5-30.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这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

(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资本家开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剩余价值,如果无利可图,他会立即转产或关闭。因此,无休止地取得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驱使资本家从事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社会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的过程;分配过程是各个资本家集团占有和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消费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的生活消费过程,即挥霍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工人的生活消费,也即为剩余价值生产提供劳动力的过程。由此看来,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发展的根本条件。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不断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这样,一方面,财富日益积累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工人则处于相对贫困之中,必然会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资本家的本性决定其不断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造成无限扩大的生产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狭小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破坏生产力。各种矛盾的加剧、尖锐,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它第一次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2]

五、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要弄清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实质,必须从资本主义再生产开始。

1.再生产的一般原理

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任何社会的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地反复进行。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社会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而每一次生产过程的结束,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了物质条件,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社会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原有的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所以,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例如,某资本家投资10000元,工人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为2000元,资本家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这样,第二年生产仍在原有的10000元的规模上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揭示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不容易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这就是:

第一,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如果孤立看一个生产过程,好像是资本家预付给工人工资,其实,从再生产过程考察,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恰恰是工人前一个时期的劳动所创造的。

第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从单个生产过程来看,好像预付资本是资本家个人勤俭节约的结果。其实,从再生产过程考察,资本家所有的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如假定资本家有资本10000元,每年带来剩余价值2000元,全部被资本家消费掉,那么5年后资本家就会消费掉10000元。而事实上,资本家手中仍拥有10000元资本,因此,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过是陆续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从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似乎工人的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事,与资本家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会把他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劳动力重新生产出来,为资本家提供继续剥削的对象。

总之,在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要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也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新生产出来。资本主义再生产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再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如上例资本家把2000元的一半1000元用于个人消费,把其余1000元作为追加资本,并按同一比例用作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二次生产时的资本总额就会增大为1l000元。其中不变资本为8800元,可变资本为2200元,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资本家可获得剩余价值2200元。这样继续进行下去,资本总额就会不断增加,生产规模就会不断扩大,剩余价值也就会不断增多。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既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又是生产关系的扩大。通过扩大再生产,产生更大的资本家和更多的雇佣工人。第二,资本家追加的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4.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必然性

要扩大生产规模就要进行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再生产,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它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是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它是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为了在不断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击败对手,必须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这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在赚钱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下,不得不将他所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

5.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在积累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和速度要受到剩余价值量的限制。因此,凡是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大小。

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所获取的剩余价值量越多;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价值会相应增加,资本积累量也会随之增大。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投入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费掉的资本。资本家投资的厂房、机器等,在投入生产后要经过多年使用才会报废,而它们的价值是随其耗费而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这样,所用资本就大于所费资本。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表明,劳动资料的价值虽已部分转移,但它们的使用价值并不随之减少,仍然作为一个完整的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资本家可以把每年转移的劳动资料价值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出来,并暂时用做资本积累。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对资本积累越有利。

第四,预付资本的大小。在剥削程度一定的情况下,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资本家的预付资本越大,剥削工人的便越多,获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大。

(二)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1.资本有机构成与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讲,这个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技术水平越高,劳动力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的形态看,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因而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公式C:V表示。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与企业规模大小有直接联系,个别资本越大,就越有条件采用新技术,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途径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它的资本总额。这种方式好比滚雪球,资本是以自己为基础并且在自身的不断运动中积累、增大起来,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则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但是,仅仅靠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非常缓慢的,使单个资本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竞争,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二是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把很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有明显的区别:第一,资本积聚通过资本积累实现,所以随着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会增大。而资本集中仅仅是中小资本的合并,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因而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其增长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可以通过合并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其增长速度较快。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有联系:资本积聚会加速资本集中,因为,资本积累得越多,它的经济力量越强,更容易在竞争中打败和合并对手;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聚,因为随着资本集中,少数大资本家更有可能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积累规模,加速资本积聚。

2.相对过剩人口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形成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相对地减少,甚至绝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日益增大,可变资本日益减少,形成“机器排斥工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绝对地增加。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设备的增加和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工作对体力的要求降低了,使得妇女、童工也成为劳动大军的一支力量。同时,破产的农民、中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也都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这样必然造成大批工人失业,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其实,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能维持全社会人口的生活和工作,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表现为相对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靠相对过剩人口这个蓄水池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是周期性发展的,在危机和萧条时期,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剧增。在复苏和高涨时期,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迅速增加。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第二,相对过剩人口提供了一支产业后备军,它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值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而且可以利用失业人口对在业工人形成压力,迫使在业工人接受不平等的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或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失业人口;第二种是潜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在农村还有赖以生存的土地,但随时准备离开土地去城市的那一部分农民;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这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甚至难以找到工作的人,他们依靠打短工生存,经常处于失业状态,当然还有一些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总量不断增大,并且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同时,雇佣工人队伍不断扩大,相对过剩人口不断增加,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马克思称其为“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极是资本家所占有的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工人的贫困的积累,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无产阶级贫困化主要表现在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方面。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在财富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比较份额愈来愈少”。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经济状况的绝对恶化,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半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劳动强度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恶化等方面。当然,绝对贫困化不是长期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间歇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