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比较:新编经济学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比较:新编经济学基础

【摘要】: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这是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最突出的特点。经济计划是日本政府对市场信号和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调控和诱导的重要手段。“二战”后,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独具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第六节 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比较

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不只是一种模式,而且是多种模式并存,通常最有影响的就是美、日、德、瑞典四种典型模式,其中,瑞典模式在许多方面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很相近,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以美、德、日三种模式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美国垄断竞争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是比较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垄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具有充分的自由决策权,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美国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市场经济制度,这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经济为主体,同时辅以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经济中既有私有经济又有国有经济,既有竞争又有垄断,既利用市场机制又有运用政府的宏观调节手段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美国被看做是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

(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

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私人垄断财团力量雄厚,私营工商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私营工商企业就其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类型。在美国,绝大部分的生产、经营、销售和分配等活动是由企业、公司自主决策的。这些决策主要以价格机制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政府不对它进行直接干预。

(二)有限制的政府宏观调控

美国一直比较信奉个人自由和企业自由,崇尚市场效率。直到如今,它依然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的。“资本―效率―利润”的模式,是企业自我运行的动力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但是,由于垄断、不公平竞争等原因造成市场失灵,难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政府在宏观领域通过立法形式并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特点是:在生产领域,倾向于不用任何计划约束垄断资本的手脚,因而不倾向于实行国有化和计划化;在分配领域,虽然也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调节,但十分注意不伤害企业家的积极性;虽然也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并且不断扩大其范围,但不像西欧那样无所不包。美国政府还采取许多政策为垄断资本拾遗补缺,克服在市场机制下所造成的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利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经济活动高度法制化

美国经济是在健全的法治管理网中运行的。企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管理也必须依法行事。政府的政策只有在形成法律之后才具有法律效力。这些法律和法规为企业的经营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确立了行为准则。

二、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制度以法人资本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导向。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了西欧所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一)以法人资本为基础的企业制度

日本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法人资本,其主要表现就是法人持股成为企业资本结构中的主体部分。相互持股的企业集团,是日本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和企业决策的主导力量。“二战”后,日本在民主改革中,家族财阀被解散,个人持股成为企业资本结构的主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法人持股部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成为资本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就基本性质而言,法人资本与私人资本都属于资本主义所有制范畴,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两者的职能和作用却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持股者的地位不同。私人持股者只是所持股票的所有者,不承担经营责任。法人持股者具有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其次,持股动机不同。个人持股者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股票收益,而法人持股者的主要动机是贯彻本企业的经营思想,巩固经营者权力。法人持股者的利益动机比个人持股者更长远、更广泛。

(二)以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

日本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主要表现在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企业决策进行指导和诱导。这是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最突出的特点。经济计划是日本政府对市场信号和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调控和诱导的重要手段。计划虽然不带中央集权的性质,也没有强制性,但是在为民间企业指明经济走向,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国家经济政策,提供国内外信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日本的产业政策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中独树一帜的宏观政策,是日本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强有力工具。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实现政府对资源在各个产业间配置的合理干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官商协调的组织体系

日本的宏观调控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起主导作用的最高层次的政府调控系统;服务于政府调控决策的咨询和协调系统;以及连接宏观与微观的行业中介系统。日本政府进行调控的主导机构有通商产业省、大藏省和经济企划厅等部门,以通产省为中心,形成严密而强力的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宏观调控的咨询与协调系统,主要是吸收财界、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其他有关团体的代表组成的审议机构。审议会议参与政府经济决策过程,并通过多层次的意见交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行业中介组织代表所属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同行政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三个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官、产、学、研相互配合,调控主体与市场主体密切统一,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私人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作为经济体制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国家(政府)通过立法为竞争建立秩序,防止不道德竞争;国家实行积极的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有益的干预以保证社会公正,包括实施社会福利计划,放宽对外贸易限制,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等。“二战”后,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独具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

以私人垄断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在私有制经济中,垄断性的大公司是代表性力量。虽然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一直把反对垄断视为一项坚定的目标,但是经济领域的集中化过程仍然在进行。科技进步和规模效益,与竞争必然导致的垄断趋势相互推动,形成了不足1000家的少数大工业和银行,它们决定着德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

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原则,垄断属于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行为,应受到抑制,而自由的市场竞争则应受到保护。这一原则使中小企业在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以私有制企业为主体,但国有企业在德国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活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邮电、铁路运输和供水系统的99%的企业,港口设施、建筑物、内河运输设备、城市运输的大约95%的企业,都属于国有。

(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保护竞争的公平性,这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按照这一思想,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促进和调节作用,又要避免自由市场经济所必然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垄断、暴利、欺诈与社会不公。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药方,就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以保持和维护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德国在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中,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积极提倡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等方面的自由,保证市场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同样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制定一系列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对阻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行为,如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不正当交易等市场行为严令禁止,以保证市场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国家的总体调控

社会市场经济是政府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即:以市场供求变化引导的经济行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进行总体调控。社会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占主导地位,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市场力量支配。社会市场经济是自由主义对经济制度的构想,其精髓是竞争和货币稳定,但政府也在其中发挥作用。竞争不同于自由放任,需要有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但政府干预又不同于计划管理,政府职能主要是维护经济自由和调节社会公平,政府行为的标准是有利于市场竞争和经济稳定。

(四)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器——社会保障体系(www.chuimin.cn)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对社会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和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有失业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等。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多样性,而且还在于这一体系构建上的合理性;它并不以政府为主体,而是强调劳动者个人和企业定期按工资的百分比向国家社会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并采取自愿原则。只有保险费入不敷出时,政府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以及面面俱到的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措施,多角度地校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不公和贫富扩大的趋势。

四、国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因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政府偏好不同而各具特色,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但也有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是共同的

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为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有的学者甚至把私有制同市场经济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不实行私有制,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是由于西方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因而才把它统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开来。

(二)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基础是共同的

即它们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把市场机制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机制,政府干预和计划调节都是以不破坏这一原则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在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市场机制的调节仍然是客观有效的。

(三)各国都已远离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

作为各种现实的市场经济体制,各国都已远离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已经不可能离开国家干预和计划调节。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调节经济运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共同课题。各种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特征表明,能够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的计划形式只能是指导性的。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一项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开创性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地借鉴西方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克服盲目地照抄照搬别国现成模式的现象,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特点,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市场经济新体制。

【案例与思考】日本经济滑波的体制原因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低迷与危险的时代。前所未有的萎缩和动荡,伴随着日本经济走完了20世纪最后的历程。

迈入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接踵不断。以1990年1月股价暴跌为起点,日本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时期,1993年10月跌至谷底,此后开始趋向恢复。在经过1995年和1996年的低速发展之后,又于1997年初再次跌入停滞与危机:日本股市暴跌,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急剧下滑,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频频告急乃至倒闭,1997年以-0.8%的增长率创造了战后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新记录。1998年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以来最沉重的危机。

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曾在战后创造过经济奇迹的日本,于20世纪最后10年陷入了如此深重的经济危机,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经济结构僵硬、经济决策失误的必然结果。

当代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萌发于明治维新之后,形成于冷战时期。这种体制对于凝聚日本民众、实现经济腾飞和国家振兴,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的先天缺陷,如军国主义的强烈渗透,民主性、市场性不足,加之日本在经济上的成功使这一体制的优势得到人为强化等方面的原因,这种体制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显地暴露出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冲击,日本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反应迟钝,运转受阻。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和社会危机交织并发,“日本奇迹”已经终结,“日本模式”遇到严重挑战。

当代日本市场经济体制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最具特色之处,就是法人资本在整个产权结构中居于绝对优势,并且构成全部经济体制的主要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日本这种经济体制类型称为“法人资本市场经济”模式。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一模式怎样由推进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增长因素到遭遇经济衰退的原由,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1)财产关系系统——不良债权与法人持股的“合理性”问题。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日本财产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以法人企业间相互持股为主要内容。以主银行为核心、企业相互持股,原本是日本企业“协力竞争”的重要法宝。但在这种体制下,银行与企业在金融交易上缺少中立的审查程序和风险回避机制。“约束弱化”问题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不良债权。如今,拖延了八年之久的不良债权问题仍在困扰着金融机构,银行“惜贷”加重企业“惜投”,进而牵动消费者“惜购(购物)”的连锁现象接踵而至。市场问题、企业倒闭问题由此而生。除此之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日本学者的说法,现金充裕的大企业进入了“脱离银行”的时代。融资结构的变化使原有的以银行为主导的“相机治理”机制部分失去了作用,失去主银行制约后,公司治理中的“经营者控制”成为突出问题。相当一部分大企业所出现的战略失误正与此有关,在新的形势下,法人相互持股的“合理性”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日本式的公司治理机制最终将走向何方,的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经济决策系统——管理体制官僚化。党派林立、矛盾纷争的日本政坛,并未在实践上实现制衡权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理念,反而加剧了政局动荡和自民党一党执政的畸形发展,政治体制日益僵化和腐败。权力对经济的过分介入和特殊的公司制,使日本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官治经济”。频频曝光的政界经济丑闻,便是这种体制的必然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国民对政治日趋冷淡,对政府缺乏信心,表明官僚体制的存在已经失去社会基础。

(3)经济协调系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日本的市场机制远不如欧美国家发达。虽然一些大企业已经发展成大型跨国公司,但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不是在国内厂商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是面对狭小的国内市场谋求生存的结果。相反,各企业集团之间有很大的市场封闭性;虽然东京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但这种地位的建立不是靠金融的自由化,而是靠日本的经济实力;虽然日本人口的老龄化位居发达国家之首,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却落后于绝大多数欧美国家。日本还远没有建立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备的市场机制。

(4)经济动力系统——等级制度森严。当今社会是一个平等与竞争、富于创造力的社会。但在日本,上下级之间、资历深浅之间、男女之间、不同职业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以此确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权力收入等级的划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任何等级都应当是平等竞争的结果,不应人为设置,并且,不应固定化、凝固化,从而妨碍竞争。市场的规律是优胜劣汰,通过竞争可以实现等级换位。然而,日本社会的男女之间、职业之间的等级差别很难说是竞争的结果,日本企业的论资排辈、年幼序列形成的等级,对人的能力是一种压抑,不具备激励人们上进和努力工作的功能,成为竞争的严重障碍,近几年的实践越来越证明,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抹煞了个人的创造力与能动性,丧失了应有活力。

(5)经济开放系统——民族心态封闭。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并未使大和民族走向开放,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自傲与封闭的心态。日本经济的开放具有过分的民族利已性和单向性,即只实行有利于自身的开放,而对于不利的方面则实行严格的封闭政策。这就是日本为什么多年来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竟放任日元贬值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日本经济开放系统的狭隘性越来越与国际社会格格不入,贸易摩擦不断,经济报复日增,严重干扰了日本正常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因此,日本经济滑坡,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日本经济开放系统的缺陷相联系。

资料来源:张仁德《比较经济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案例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滑波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如何对经济体制进行分类?

3.试述美国垄断竞争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4.试述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