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的决定和表现

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的决定和表现

【摘要】:商品价格的决定和表现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价格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最常见和最核心的范畴。浮动价格是由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有一定浮动区间、即上限和下限的价格。市场调节价格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即市场价格。因此,商品是否有用对价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关系。

第四节 价格

前面我们分析了商品和货币,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和表现。由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商品价格的决定和表现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最常见和最核心的范畴。一切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投资、收益、记账、算账、配置资源等,无一不和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分析了商品和货币以后,我们还要分析价格。

一、价格的种类

商品的价格,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和形式。

从形成的状态看,商品的价格可以分为均衡价格和市场价格。

均衡价格是影响价格的两种相反的力量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商品的价格。

市场价格是供给和需求不相等时商品的价格。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由于它们都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都是市场价格,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后者是非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

从形成的机制看,商品价格可分为统一价格、浮动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

统一价格是完全由计划机制形成的全国统一的价格。

浮动价格是由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有一定浮动区间、即上限和下限的价格。

市场调节价格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即市场价格。

从变动状态或核算需要看,商品价格可分为不变价格和可变价格。

不变价格是把某一时段商品的价格作为不变量来统计、分析、核算的价格。

可变价格是用不同时期、不同时段商品变动着的价格,来统计、分析、核算的价格。

从商品的种类看,商品的价格可分为工业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建筑业价格、能源价格,交通运输价格,服务业价格等很多种。

此外,商品的价格还分为固定价格、临时价格;成本价格、出厂价格、销售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质量价格,比较价格,差别价格以及国内价格、国际价格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价格的形成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的形成主要包括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形成的因素两个方面,这里着重分析形成的基础,而在分析之前,要先弄清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问到某种商品的价值,例如1件衣服的价值是多少时,人们往往回答是100元钱或200元钱。在这里,100元钱或200元钱实际上是衣服的价格而不是衣服的价值。人们之所以把价格当成价值,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在于不懂得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实,价格和价值不是同一概念,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从联系说:第一,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没有价值,就谈不上有价格;第二,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没有价格,商品交换难以进行,商品价值难以实现。

从区别看:第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第二,价值量是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其量的多少是绝对的;价格量是商品价值量和货币量的比率,其量的多少是相对的;第三,价值量的多少,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量的高低则由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表明,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客观依据,价格的形成必须以价值为基础。

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就是指价格的形成必须依据价值,价格的数量必须接近价值、反映价值,尽可能地和价值相一致,而不能过大的背离价值。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生产的混乱,价格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例如,生产一辆汽车由于耗费的劳动比生产一辆自行车多,因而汽车的价值比自行车大。但如果价格过分背离价值,譬如说,自行车价格高于汽车,那就必然会造成自行车无人买而汽车供不应求的混乱状况。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反映在价格构成上,就是价格首先要反映商品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生产商品耗费的费用,它是构成商品价格的最低界限,如果价格不能反映成本,生产者就会亏本破产。同时,在价格的构成中,价格还要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即交纳的税金和企业的利润

商品价格的形成除以价值为基础外,还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基础。使用价值或效用是商品交换,从而是商品价格形成的物质前提。一种商品只有对别人、对社会有用,别人才会购买,价格才能形成。如果物美价廉,适销对路,不仅价格形成的效率高,而且形成的水平也可能高。相反,如果一种商品是没有用的产品,或者是不合格的产品,或者是社会不需要的产品,那么,生产这种产品耗费的劳动不管是多是少,都凝结不成价值,当然也就形成不了价格。因此,商品是否有用对价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商品价格形成的机制是市场机制,即商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的波动自发形成。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商品供不应求,即出卖商品的人少,购买商品的人多时,商品的购买就比较困难,为了能够买到商品,购买者便愿意多付一些钱,于是形成的价格便是高于价值的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即出卖商品的人多,购买商品的人少时,商品的出卖则比较困难,为了顺利出卖,出卖者愿意以低一些的价钱出卖,于是形成的价格便是低于价值的价格。当商品的供求关系一致,即出卖商品的人与购买商品的人相等时,商品就能按价值出卖,于是形成的价格便是等于价值的价格,即均衡价格。由于形成的价格反过来对供求关系也产生影响,并使供求关系尽可能地接近和保持一致,因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商品的价格,是均衡价格或者与均衡价格相接近、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三、决定和影响价格的因素

商品价格的形成,不仅要求在质上要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要求在量上尽可能与价值的量相一致。由于商品的价格除价值以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往往不一致。为了说明这种不一致,现连同价值量在内来分析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一)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价格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商品价格的主体。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值量大,商品的价格就高;商品的价值量小,商品的价格就低。例如,火车的价格所以比汽车高,汽车的价格所以比电动车高,就在于火车的价值比汽车大,汽车的价值比电动车大。

(二)货币的价值量

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除取决于商品的价值量以外,还取决于货币的价值量,即生产金银货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货币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关系。在商品价值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就越低;货币的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就越高。纸币流通以后,货币的价值量就成为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大,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就降低,纸币便发生贬值,商品的价格就升高;相反,如果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升高,商品的价格就降低。例如,1件价值100劳动小时的衣服,在货币的价值量为1元钱代表1劳动小时时,这件衣服的价格便是100元,因为1×100正好等于衣服价值;在货币的价值量为1元钱代表2劳动小时时,这件衣服的价格则为50元,因为2×50正好等于衣服的价值;在货币价值量为1元钱代表1/2劳动小时时,商品的价格则为200元,因为1/2×200正好等于衣服的价值。

不过,应当注意到,由货币价值量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只是形式上的变动,不是实质上的变动。因为币值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是全社会所有商品价格的变动,它不影响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得失。

(三)商品的供给量

商品的供给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生产者愿意并可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或劳务量。

供给的变动与商品价格成反比关系。即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上升。这是因为,供给的增加能改变商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并有可能使商品供过于求,从而引起价格下跌;供给的减少能改变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并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升。(www.chuimin.cn)

(四)商品的需求量

商品的需求量是影响价格的另一个因素。所谓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并可能从市场购买的商品量或劳务量。

需求的变动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关系。即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这是因为,需求增加会改变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并使商品可能出现供不应求,从而会使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会改变商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并使商品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从而引起价格下跌。

(五)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商品有好的使用价值或者效用,人们就愿意在价值以上购买商品,从而使价格上升。特别是对那些主观感觉非常好,需要非常强烈的人来说,更愿意以比价值高得多的价格、甚至没有价值的高价购买商品,从而引起低值或没有价值的商品反而有很高价格的现象,如土地、开矿权、名誉、良心等都属此类。相反,如果商品没有好的使用价值或者效用,商品虽然耗费了很多劳动,但有可能卖不出去,从而没有价格,或者勉强卖出去了,只能获得低的价格。我们常见的残次产品、淘汰产品、过时产品、处理产品都属此类。

(六)政府的经济政策

政府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国家急需的生产,重点生产,涉及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全局利益的生产,往往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鼓励促进它们的发展。

由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往往会从资金上、价格上、信贷上以及扩大政府的购买力上给予优惠,从而会引起价格上升。相反,对不准发展,限制发展或以后发展的生产,由于在各个方面往往给予限制,从而会引起这些行业商品价格的下跌。如当前我国的房价,就是在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调节手段下,由过去的疯狂上涨逐步走向回落的。

四、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价格作为商品经济的核心范畴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由于直接涉及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得失和竞争成败,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调节生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把经济资源,特别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社会需要的数量和结构,合理分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中去,以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正常进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分配不能直接进行,只能通过市场由价格的调节来间接进行。

价格的调节实际上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调节,它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当某个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配置不足时,其生产的商品便供不应求,其商品的价格便高于价值,从而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于是,其他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便会把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投入到这个部门中来,使这个部门的资源配置量增加;当这个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因为不断增加而配置过多时,生产的商品便会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便会低于价值,从而生产这种商品便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于是,这个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便会把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部门撤出,投入到其他部门,使这个部门的资源配置量减少;直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即资源的配置大体合理为止。

(二)调节流通,促进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

商品在流通中,经常遇到不是过多、就是过少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并未引起流通的中断或混乱,原因就在于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对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行着调节。

这个调节过程就是: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从而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供求趋于平衡;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从而引起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供求趋于平衡。

(三)调节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这里的分配,主要指劳动者的收入分配。这里的调节,主要是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影响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价格上升或农业用生产要素降低会增加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收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工业品价格上升或工业生产要素价格降低,会增加工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收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消费品,特别是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降低,会增加各个方面劳动者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四)调节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这里所讲的调节,也是政府利用价格对消费的调节。根据价格升高,消费减少的原理,提高某消费品的价格,可以抑制超前消费、不合理的消费和生产能力弱又难以克服的消费;降低某些消费品的价格,可以鼓励正常消费和大众消费,使消费结构适合生产结构,适合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并趋于合理化。

(五)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由这个时间决定的商品价格出卖的。对于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低,谁就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决定的价值的差额就越大,从而盈利就越多,竞争能力就越强。为了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会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从而就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正是由于这种调节作用,保证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但因这种调节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失灵),因而需要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予以弥补。

【案例与思考】市场价格的重要性

二战”后,前联邦德国的生产和消费下降到极低的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非战时轰炸的破坏,也非战后的战争赔款,而是政府把价格管得过多过死。

价格管制和无所不在的政府规章制度使市场陷于困境:钱不值钱了;工厂由于缺乏原料而关闭;火车由于缺煤而无法运行;煤不能开采出来,是因为矿工饿着肚子;矿工饿着肚子,是因为农民不愿意用粮食来换取货币,而又没有工业品来偿付他们。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人们不能按自由市场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销售他们所生产的东西。接着,在1948年,一次彻底的货币改革使得市场价格重新发生作用。人们把它称“经济奇迹”,但是事实上,经济的恢复是由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所引起的。

案例思考:市场价格有何作用?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价值化?

2.怎样理解商品价值所具有的三个特征?为什么说价值由人的劳动创造?

3.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它和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

4.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5.决定和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6.价格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