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新编经济学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新编经济学基础

【摘要】:商品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以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经济形式。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其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属于发达商品经济,也称为社会化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满足生产者个人、家庭或单位(如原始氏族、封建庄园)自身需要、不交换或很少交换的经济形式,它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人类社会自产生起,直到资本主义制度以前,一直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与当时没有社会分工或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是生产方式落后的产物。在长达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的初期和中期,由于人们使用的是石头工具,生产的产品很少,根本没有剩余,所以为了生存,人们只能把生产的少得可怜的产品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整个社会理所当然是自然经济。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手工的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出现了三次大分工,人们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但因当时的分工太简单,剩余产品很少,而且属于奴隶主,因此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生产的产品有了更多的剩余,但由于生产力发展得比较缓慢,剩余产品增加比较少,尤其是人们经常要把剩余产品的相当一部分向地主缴纳地租,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仍然只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社会在整体上仍然保持自然经济的状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自然经济早已被商品经济所替代,但在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仍然分散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自然经济形式。可见,自然经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经济形式,是在我国统治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对人们的影响最深、至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以落后的生产力、简单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没有或者很少的剩余产品为存在的物质基础;

(2)利用自身的生产条件,生产自已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3)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用来满足自身(包括个人、家庭、生产单位)的需要;

(4)生产的耗费用自已生产的产品补偿。

商品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以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经济形式。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称。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从自然经济内部产生的。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先后出现了三次大分工,人们生产的产品逐渐有了剩余,当人们偶然地把自己闲置不用的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相互交换的时候,便出现了偶然的商品交换。偶然的商品交换,给交换双方带来了好处,使交换双方得到了以前自己需要但自己却不生产的产品,从而使交换日益频繁、日益扩大,当现有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时,便出现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货币。有了货币,就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但应看到,此时的商品经济还存在于自然经济内部,是从属于占社会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商品经济。

由此可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的两种既联系又对立的基本的经济形式。从联系来看,首先,自然经济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然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出现分工和多余产品,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出现;其次,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商品经济的出现,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制约性、对立性看,自然经济在孕育商品经济的同时又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在社会占的比重越大,商品经济占的比重就越小,自然经济存在的时间越长,商品经济存在的时间就相应较短。同样,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形式产生以后,也制约自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经济不可避免地处于萎缩消亡中。当然,也应看到,先有自然经济,后有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谁也不能人为地随意改变。

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的各种劳动。如生产农产品的劳动、生产工业品的劳动、生产建筑材料的劳动等,经过分工,逐步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如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部门,等等。

社会分工能使生产专业化,能在不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必然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发达。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条件,因为只有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才彼此生产不同的产品,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相互交换产品,从而使交换成为必要,同种产品是不会交换的。从交换的历史看,商品交换之所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就在于当时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如果没有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及其后的商品生产便不会出现。同时,社会分工还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越发展,人们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越多,从而需要交换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商品经济就越发达。

社会分工虽然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它不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或者说经济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的实质不是交换而是等价交换。社会分工虽然决定劳动产品必然进行交换但不决定要等价交换。只有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补偿生产中的消耗,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才需要通过计账、算账、对等交换的原则交换产品,从而使产品成为商品,使交换成为商品交换,并在交换的基础上产生商品经济。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最根本性的条件。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在它的发展中,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采取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形式。其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属于发达商品经济,也称为社会化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

(一)简单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分散的个体私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最早出现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由于本身的分化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由于同个体小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各个社会形态中,它都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主要有:

(1)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生产为基础;

(2)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其他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

(3)商品生产者之间互为对方生产商品,互相依赖,互相联系,是纯粹的互相协作关系;

(4)商品生产者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调节,依市场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进行生产决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简单商品经济的不断分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少数人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大批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因失去土地和破产而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便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

(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在简单商品经两级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确立的,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成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主要有:

(1)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2)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即赚钱,用公式表示为: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

(3)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形成劳资关系,生产经营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形成利益对立的竞争关系;(www.chuimin.cn)

(4)生产的调节和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自发进行。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的是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依次又演变为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目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继续发展变化。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建立的时候,以及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认识上的失误,人们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存在的商品经济看做是旧制度遗留下来的,因而经常自觉不自觉地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才承认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自觉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成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主要有: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联合进行的自主劳动为基础;

(2)生产的目的从个体上说是增进生产单位的经济利益,但从总体上说,是满足全社会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生产单位内部形成了经营者和劳动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平等关系,生产单位之间形成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

(4)生产的调节和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自觉地进行,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重视发挥计划调节的作用。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状大。

目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在从初级的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商品经济向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以及高度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演变。

四、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价值化

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核心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都不能离开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商品经济社会,由于交换和核算的需要,这种经济活动采取了全面的价值化形式。

(一)生产要素的价值化

生产要素是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各种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生产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是用商品交换来的或者说是由货币购买来的,同时产品成本的计算需要计算生产要素的消耗,所以,生产要素必须采取价值形式。所谓生产要素的价值化,就是购买、记录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数量,计算控制生产要素的消耗量,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都要用价值形式来进行。

(二)生产过程的价值化

生产过程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产品的过程。生产过程的进行需要消耗各种生产要素,需要以经营者为代表的各个层次的经营和管理。为了计算、控制、调节生产中的各种消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需要生产过程的价值化。即用价值形式计算、控制、调节生产要素的储备、生产条件的准备、生产要素的消耗和各种生产经营管理费用

(三)劳动产品的价值化

劳动产品是生产的最终结果。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是要用等价形式交换给别人和社会使用的。为此,劳动产品必须价值化,即用价值计算产品的成本,以价值作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只有这样,以等价形式进行的产品交换才能顺利完成。

(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化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化,就是要用价值形式实施、控制、调节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节约消耗,提高效益,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经济关系的价值化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很多人在一个企业共同生产,其间,必须结成诸如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人员和具体劳动者等等协作关系,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社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同时,从整个社会来看,很多企业、行业、部门和地区在一起共同生产,其间也要按分工协作原则结成相应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些关系往往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以一定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所谓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指发生经济关系时,要计价、要算账,要能增进双方的利益,不能使其中的一方吃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自觉履行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们之间、企业之间,地区部门之间的关系持续长久,从而保证企业和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

(六)资源配置的价值化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的目的是直接用于满足生产者个人或家庭的需要,资源的配置主要由每个生产者个人或单位按照自身的需要独立、自主、分散进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主要用于满足别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别人和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生产者个人并不清楚,这就需要通过市场来了解情况和配置资源。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是价格,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而价格又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市场配置资源实际就是资源配置价值化,即按价值信号,用价值形式,依价值指标数量配置、检验、调整资源。

经济活动采取全面的价值化形式,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表现,它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首先,它第一次把价值及其表现形式货币等经济利益作为生产发展的动力,而货币又有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特征,从而能充分、持久地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它第一次把错纵复杂的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变成质上相同、量上可以比较的过程,有利于生产者或生产单位有效地调节和控制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能使各个生产单位正确估价、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积极开展竞争。

再次,价值的质的相同性克服了不同商品难以直接交换的困难,使交换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顺利进行,从而能促进交换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不断发展。

最后,它可以通过市场快速、便捷、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能使社会难以直接进行的资源配置,通过各个商品生产者的自我决策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