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潘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论道教全球化

潘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论道教全球化

【摘要】:论道教的全球化[1]孔令宏一、概述道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全球化,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这个重大的任务。一般说来,哲学部分称之为道家,宗教部分称之为道教。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道教的重要性。到了东汉,出现了跟道教的交叉关系。李渊、李世民于是把自己认定为李耳的后人,把李耳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相应地把道教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部分。

道教全球化[1]

孔令宏(浙江大学

一、概  述

道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全球化,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这个重大的任务。当然,它实际上包括哲学和宗教两个部分。先有哲学,后有宗教。一般说来,哲学部分称之为道家,宗教部分称之为道教。但是在英语里面,两者统称为Daoism。在现代汉语圈里,对于道家和道教,从上个世纪初就争论不休。包括对道教是不是一种宗教,学术界也有很多争议。这个争议至少说明,它跟其他的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从包括道家和道教这两个部分来讲,我们把它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我认为,会比较全面一些,因为事实上道家文化在古代对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经史之学、科学技术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离开了道家文化,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就失掉了一大半,因为三大组成部分当中,佛教是外来的——实际上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过了中国化的进程,所以中国的佛教并不等同于纯正的印度佛教。而且,佛教正是传入中国经历了中国化之后,才以中国为基点向世界传播,转变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就原生态的来说,只有儒和道两家。儒家的影响主要是在伦理、政治层面,尤其是在社会的精英阶层。道教的影响不只是在精英阶层,还包括民间阶层。传统社会往往要求人们以儒养德,以道养身,以佛养心。就是说,从一个人的完整的生命层面来讲,儒、佛、道这三者都是需要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是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也坚持三教并行不悖的方针。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道教的重要性。

道家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大家看到的左边这个图,就是福建泉州的老子塑像。这个雕塑应该说非常传神,把《道德经》的内涵在老子的相貌上体现得栩栩如生。这是一副忧国忧民、有非常深邃的智慧的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哲学家的相貌。他写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个字,内容不多,但是内涵非常深刻,意味无穷。从古到今解读《道德经》的著作汗牛充栋。我见过的最厚的一本解读老子《道德经》的书,有95万字。更不用说别的单本的著作了。

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后,庄子集大成地发展了它。当然,还有列子,也作出了相当的贡献。经历稷下道家、黄老道家、魏晋玄学等若干阶段,持续地往前发展。

到了东汉,出现了跟道教的交叉关系。应该说,老子所创建的道家是比较纯粹的哲学,因为在《道德经》里面我们见不到太多宗教性的内容。但是,从西汉开始,借用宗教思想,把它进行宗教化改造的过程就开始了。最早是《太平经》这本书。它从西汉汉成帝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到东汉汉献帝的时候,形成了一百七十多卷、五十多万字的经书。这是道家被改造成道教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由此发展到了道家与道教并行存在的时期。

《太平经》不只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操作。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宗教团体,称之为太平道。太平道规劝东汉王朝,希望朝廷按照它的政治主张去治理国家。可惜,他们把书三次献给朝廷,不但没有被采纳,献书的人还被砍了脑袋。所以,他们就由思想的规劝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在全国三十六个郡同时发动暴动,企图夺取东汉政权。这就是所谓的黄巾起义。这次暴动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东汉从此分崩离析,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的故事,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写起的。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知道,曹操就是通过镇压黄巾起义而起家的。刘备孙权的政权,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镇压黄巾起义的行动。

与太平道同一时期,在巴蜀地区有由张陵、张鲁、张修相继掌控的天师道。天师道跟太平道奉行的政策不一样,它采用比较妥协、折中的方式,投降曹操,被曹操挟持到魏国的首都,直接地操纵控制,但天师道也因此得以大致保存下来。天师道以《老子想尔注》——是把老子《道德经》从宗教立场上进行注解——为经典,在当时的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在投降曹操之后,特别是在由魏国转化出来的西晋政权消灭了蜀、吴之后,传播到全国范围。因为太平道被镇压下去而销声匿迹,所以后来天师道就成为道教的正统。

到了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道教理论家,叫葛洪。他的著作《抱朴子》把当时道教不同宗派的思想作了综合、归纳和整理,建立了一个比《太平经》更加成熟、体系化比较强的道教知识体系。所以,在道教史上,我们通常把他视为第一个道教理论家。从葛洪时期开始,道教开始分宗立派,分出了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楼观派等新的派系,在南北朝时期继续传播。

到了唐代,道教变得更加成熟,而且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出现了重玄哲学。重玄哲学事实上把道家哲学吸收进来了。可以说,魏晋玄学之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传承的学派,就已经中断了,从此以后都以道教为载体往下传播。唐代的重玄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道家哲学的新发展,但实际上,它的主要学者几乎都是道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它不是道家哲学,应该被看作是道教哲学的新形态。在唐代的政治意识形态中,李唐王朝把道教放在第一位,把儒家放在第二位,把佛教放在第三位。为什么?因为李渊李世民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夺取政权之后,面临着一个在南北朝时期的那种门阀士族当政的情况下怎么样让天下人心服口服的问题。他们采纳了道士的主张,因为道士认为他们的最高神是道德天尊,就是《道德经》的作者李耳。李渊、李世民于是把自己认定为李耳的后人,把李耳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相应地把道教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朝廷的支持之下,道教非常兴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说大家熟知的太平公主,就曾经是女道士,出家过几年,住在太正宫里。唐代的著名道士是很多的。唐代道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就是外丹。外丹,从现代来讲,就是原始的化学。诸位在初高中阶段所学的无机化学知识,可以说都是唐代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已经掌握的。比如说,置换反应、还原反应、升华反应等等。他们还发现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量不变等规律。而且,这个时候的外丹烧炼形成了金砂派、硫汞派等不同的派系。可以说,外丹在唐代的成就非常之大,而且是它的高峰。从那以后,就慢慢往下衰落了。从晚唐开始,内丹取而代之。

到了金元时期,出现了全真道。如果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对全真道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它的创始人是王重阳,还有追随他的六个弟子,就是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由此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派。同一时期,在南方,张天师的后人所建立起来的道派这时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派是在南北朝时期,从四川巴蜀地区迁居到江西鹰潭上清镇龙虎山。他们从晚唐时期开始展现出比较强的政治活动能力,得到达官贵人的支持。尤其是在北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到了元代,更是被封为“天师”。本来,“天师”这个称号在民间已经存在,但是官方并不认可。只有到了元代,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直接认可,而且让他们享受一品大员的待遇。元代,以龙虎山的天师道为主,统合主要存在于南方的多个符箓类宗派,形成了正一道,它下面主要的宗派有龙虎宗、阁皂宗、茅山宗、净明道等。这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形成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系并立的局面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正一道的总坛是龙虎山上清镇天师府,全真道的总坛是丘处机从阿富汗朝见成吉思汗回来之后所住的北京白云观。

道教的三清,作为最高的神,包括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这三位实际上代表了早期道教的不同派系。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从学术立场上来说,实际上都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只有道德天尊——《道德经》的作者李耳——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但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的地位比道德天尊都要高。从排序来讲,元始天尊坐在中间,左边是灵宝天尊,右边是道德天尊。但是,从道教的神学体系里面来说,真正管事的是道德天尊。世间万物有什么麻烦,有什么祷告,有什么事情,都是道德天尊响应他们的祷告,立马化身到世间帮助他们,解救他们。所以,道德天尊是道教的常任副教主。

二、道教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讨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特点。我们概括为七个方面,这是道教跟世界其他宗教最为不同的七个特点。

第一,道教是一种多神教。它跟亚伯拉罕教——就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一样,它们都是一神教,最高的神只有一个。印度教是一种不严格的多神教。佛教则介于一神教和多神教之间,它最高的神在同一个世只有一个,当世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世是弥勒佛。道教是多神教,它的最高神是三个。除此之外,按照《真诰》,众多的神可划分为七个大的层次,每一个层次分为左位、中位、右位、散位这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有若干不同的神。神的数量,比较重要的、道教经书认可的——不包括那些地方神——有三千八百多个。所以,它是多神教。每个神处于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功能,掌管不同的领域。信仰道教的人有患难想让神保佑,要找对神,向他祷告,找他帮忙,这样才管用;如果找错了,那就不管用了。而且,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需要找有相应本领的神,你要找对。如果你找低档次的,他的本领不够高强的话,神找对了,也没有用。这是道教的一大特点。

这就联系到第二点,就是神在宗教里的地位。在亚伯拉罕教里,我们都知道,人只能匍匐在神的面前,向他祷告。人跟神是不平等的,人的地位始终低于神。但是,道教不一样。道教的神是一种功能性的东西,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的。道士就是受过专门训练、能够把神请过来满足人的心愿的人。所以,道士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请多高等级、多大能耐的神。一般说来,道教的请神,都是郑重其事地通过文书,而且每一文书后面都有“急急如律令”这句话,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意味。所以,他们都是功能性的神。在这个意义上,人跟神的关系是平等的,甚至人的地位比神还要高。所以,它充分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按照道教的看法,三清尊神除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是自然天成之外,道德天尊是通过长时间的修炼才变为神的。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神,任何人也都能够掌控神、诏令神,为自己做事。当然,诏令神需要修炼,你只有能耐达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诏令他。这个特点,跟别的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道教主张肉体飞升成仙,人应该当下就快乐逍遥,不老不死,这是道教与世界上其他大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另一个地方。其他宗教都主张要在死后才能见到上帝或佛,活着只不过是为死后进天堂面见上帝作准备,生就是为了死,现在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当下活得更好,而是为了死后再生的下一辈子过得更好。

第四,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非常看重人的生理的宗教,因为其他的宗教都是关注人的社会精神层面和伦理道德层面,而不关注人的生理的层面,对人的生理要么忽略,要么认为无关紧要,甚至持一种贬低的态度。比如说佛教,它要人早一点抛下臭皮囊,然后才能轻装上阵,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人的生理在它那里不但无助于修道成佛,反而是成佛的障碍。道教从一开始就强调身心并重、形神兼修、性命双修的主张,而且只有这两者并重,修道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五,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道教看来,人生的意义,不是要到死后去见上帝——比如亚伯拉罕教,强调死后才能进天堂,去见主。道教不一样,它强调,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当下,就在现世,就在活着的当下,你只有过好当下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你的人生才过得好。所以,它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延长人的寿命。它的终极信仰目标就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的前提,得道又以长生不死为前提。不死,首先意味着要长寿。长寿涉及人的生理、心理两个方面,还有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所以,道教对生理、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都给予关注,力图让人在人与自然和谐、身心和谐、个体与社会和谐的状态中活得健康长寿,自得其乐,自由自在。我们知道,长寿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的实证性的指标。长寿是谁都可以通过时间作为标度计算出来的。长寿就意味着有病要治病,没有病要预防病。所以,它跟中医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学最重要的经典,其主体思想架构是用道家思想建构的。它的一个最好的注解本是隋代的道士王冰所注解的,也是标准的《黄帝内经》通行本。在道教史上,像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既是伟大的道教学者,同时又是中医药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没有他们,中医药可能就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除了医学,外丹实际上是原始的化学。它为中国古代的化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跟道教都有紧密的联系,或者说,是由道士所发明的。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等领域也是道教贡献很大的地方,甚至还包括数学,因为数学跟天文学有紧密的联系。总之,道教在古代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尊重妇女的宗教。从老子《道德经》开始,它就强调要贵柔守雌,要像大地一样沉静和谐,要像水一样包容、滋养万物,后世人们把这当作处理男女关系的原则。从《太平经》开始,道教非常注重男女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从两晋开始,出现了对妇女的崇拜,就是女神、女仙的崇拜,例如九天玄女、西王母、魏华存、孙不二等。女仙、女神的最高主管是西王母,俗称为王母娘娘。亚伯拉罕教禁止妇女在教会中担任较高的职务。道教不一样,它从创建开始就彰显了妇女的重大作用。前面讲到的全真道中的孙不二,是马丹阳的妻子,她开宗立派,是全真道内一个宗派的创始人。而且,她有著作存世,发展出了女丹功,也就是针对妇女修炼而编制的内丹功法体系。总的来说,道教对妇女非常尊重,在古代文化体系当中,对妇女是最友好的。我在耶鲁神学院曾作过道教跟基督教妇女观的比较研究,论文发表后大家可以参阅。

第七,道教的本质是修炼。一般说来,在信仰上,很多宗教都把集会看作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比如,周日到教堂唱赞美诗、对神进行祷告、尊崇神、向神奉献,等等。但是,对道教而言,这并不是很重要的。道教徒认为最重要的是修炼——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修炼。它强调,每一个步骤的修炼都是有标准的。你可以与它对照,有没有相应的征兆出现;有了,说明你这个阶段的修炼获得了成功,满足了,可以转入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还要继续修炼。比如内丹,它强调,首先要打通小周天。小周天打通有什么感觉呢?比如说,你每天洗澡,刚刚洗澡出来的时候,你会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非常舒服。小周天打通的状态,就相当于你刚洗完澡时的状态。而且,它这种状态不是一时的,小周天打通之后就像洗完澡的状态是贯彻到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持续不断的。如果大周天打通呢,就意味着把过去的毛病全部都消除,而且,一般来说,不会再生病。这是第二个层次。到结丹,即第三个层次,特征是什么呢?比如说,冬天冰天雪地,你可以脱光衣服自由行走不会出任何问题;夏天在炉子边烤火,普通人肯定大汗淋漓,但你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第四个层次的标准就是特异功能的出现,例如透视、遥感。你们看《圣经》,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早期,采用了很多特异功能,例如在撒玛利亚的故事里。在道教里,到第四个层次,遥感、透视、他心通、天耳通等特异功能都会出现。到了最后的层次,就是阳神出窍,自由来回,能化身千万而融于无形,纯阳之气聚则现身,散则无形,与道合一,想现身的时候就现身,想隐藏就隐藏。还可以遁地,穿墙越壁等。《封神榜》所描写的那些情节,不要以为只是文学体裁的夸张。其实,在道教徒看来,那是人通过修炼可以做得到的。

三、道家、道教的现代价值

道家、道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个是对科学的价值。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6世纪之前居于世界的高峰,他要为这寻找一个思想基础,最后找到了Daoism。他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儒家是阻碍科技发展的,道家是促进科技发展的。

首先来看道教的科学观。道教以修炼为本质,非常注重实证、实效,强调追求真理,用真正有实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修炼不是靠嘴巴讲的,重要的是自己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什么,就是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心理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些指标来衡量修炼达到了什么程度。不但对全真道的内丹来说如此,对正一道的科仪来说也是如此。修炼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才能请得到什么样的神;修炼不到那个程度,是请不来的。这里虽然宗教色彩比较强,但是体现了实证的精神。道教的精神实质跟科学是比较符合的。

我们强调,道教不仅跟古代科学技术有关,它跟现在和未来也有关。对此,我们可以从大范围来讲。我们把世界观——更确切地说,是自然观——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

在古代阶段,就是16世纪之前,我们要区分为两大体系,一是西方,一是东方。西方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有机论的自然观,中世纪是深受基督教神学影响的神学自然观。但在中国,一直是有机论的自然观占据重要地位。真正把这种有机论自然观阐述清楚的,就是Daoism。第二大阶段是机械论自然观,从16到18世纪。

第三大阶段是辩证论自然观,是由恩格斯所创建的。它是源出于中国的道家。我这样说,可能有的人会不理解。恩格斯写了《自然辩证法》,他是英国人,他的自然观怎么会是从中国来的呢?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一个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间接来自莱布尼茨,莱布尼茨的相关思想则来自中国,因为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鲍威尔到北京后,给他寄了《周易》——实际上是道教的太极图等图书,莱布尼茨花了几个月时间,反复研读思考之后,做出了两项了不起的成就:一是创立了二进制代数(后来经过布尔改进后称为布尔代数),我们今天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就来自于它,这点我们可以用德国的历史档案文献来证实,是他读了鲍威尔的东西之后,才发明出来的;二是从哲学上发展出了辩证法体系。莱布尼茨的辩证法体系,通过他的学生沃尔夫,传给了黑格尔。黑格尔再影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辩证法体系在自然观方面是来自道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是自然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是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群的出现作为标志的,我们一般统称它们为系统科学。对它们进行抽象而得到了系统论自然观。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第一,它把辨证论自然观作为自己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它同样深受道家的影响。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维纳创建控制论的时候,他的创新团队内有中国学者,而且是在中国学者的影响之下,他读了《黄帝内经》、《道德经》等。控制论的创建过程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再来看系统论。请看五行相生相克图,它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论的模式。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在相生相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相邻的两个相生,间隔的两个相克。这是从稳定与不稳定的两极中保持动态的平衡,保持整体的存在,充分体现了系统论的精髓。系统论的根本观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用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关联起来的整体,它涉及到时间、空间、层次、结构、功能、环境。这些要素已经是传统道家的自然观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的。所以,系统论自然观与道家的自然观是息息相通的。

太极图(www.chuimin.cn)

五行相生相克图

道家这一套与系统科学相通相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它是整体性的思考,昭示我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要有一种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连贯成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意识,在一个整体知识的背景下作精深的研究,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第二,要擅长于运用阴阳的关联转化的思维模式。以太极图为例,它典型地体现了阴阳的思维模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动态平衡;阴到了极点转化为阳,阳到了极点又转化为阴。再看下面这个图。有人从宇宙论的层次,予以关注。

中华先哲的太极宇宙观

图片来源:李燕《易经画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根据这套阴阳学说,在逻辑体系中,学者们提出了有别于西方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形式逻辑之外的辩证逻辑,进而对它进行符号化、形式化,能够定量化地推理。他们力图以这一套辩证逻辑体系建立新的计算机体系。它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在形式逻辑中,A=A,A和非A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但在辩证逻辑中,A和反A可以同时存在的,就是阴和阳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阴是真的,阳也必然是真的;阴是假的,阳也必然是假的。阴阳的思维模式,是很有用的思维模式。搞自然科学的人,应该充分利用。例如统计学的学者把这运用到统计学中,建立一些数理模型,也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们做其他学科的人,也可以从思维模式上进行运用。阴阳既对立统一又相互渗透。只有阳没有阴,或只有阴没有阳,或阴阳的绝对的平衡,这三种状态在现实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大部分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三,要自觉地意识到科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16世纪以来,西方建立了目前盛行的这套科学观。它注重对称性,没有考虑到非对称性;注重了线性的因果关系,而对非线性的考虑得很少。所谓线性,就是单因单果、一因一果;所谓非线性就是多因一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此外,还有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量变和质变。过去都是注重可逆性,没有意识到不可逆性是更多更真实的客观实际情况。过去注重稳定性,对不稳定性的研究比较少。注重量变的研究,对质变的研究比较少,只有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自组织理论论才开始研究不稳定性和质变。而且,过去都追求精确,对模糊性处理不够。但后来很多学科运用了模糊数学,才开始有所改变。过去都是以简单性为研究的对象,从自组织理论出现之后,人们开始注重复杂性的研究。为什么有这些转变呢?因为16世纪以来的科学是以宏观低速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基本观念是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简单的部分,把运动的事物看作是静止的,然后逐一分解,选择其中一个部分研究,把其他的部分抛开。它的本意是把部分各个击破之后再综合起来,但事实上,在惯性的作用下只研究了部分,因为遗漏了很多,再逆向综合起来就非常困难了。这导致人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结论偏僻、狭隘、失真。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系统论自然观对我们的启发就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我们除了分析,还要综合。而且,过去在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下是先分析,后综合,单向度地研究。在系统论自然观的指导下,正好要反过来,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双向度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的研究才能比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客观真实。这就意味着,过去我们仅仅习惯于作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考,事实上是不够的。道教除了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还讲一分为三、合三为一。这个二和三之间是有很多的差别的。一分为三实际上是把一分为二更加精确化了。合三为一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观念上升到宇宙观的高度来考虑问题。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只用逻辑方法,是不够的。逻辑方法长于弄清事物之间的关联,组织知识体系,辅助人们进行检验,证实或证伪。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像直觉、灵感、形象思维等,是用来发现,用来创造的。通过科学哲学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发现和证明在科学研究中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仅仅有发现,不够;仅仅有证明,没有发现,证明就失去了存在和运用的价值。所以,既要有发现,又要有证明。这就是说,科学研究中既要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又要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但是,逻辑的思维方法是理工科的学生和老师比较注重的,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则主要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中。所以,学理工科的,要有人文科学的素养;学人文的也要有理工科的一些基本知识。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不服气。美国的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在那里呆了十九年。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他也是20世纪四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造诣是非常深厚的。爱因斯坦最大的成就其实就是来自于对科学想象的重视和运用。想象是人文科学、文学艺术所用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之所以能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应该说跟他的思维方式的全面性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要自觉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前面说过,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它们都把系统作为基本的单位,作为外部世界的基本要素来看待。但是,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性的整体,它包含了结构、功能、层次、环境等若干方面。系统科学作为横断学科,事实上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连缀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自然观告诉我们,研究科学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要擅长以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为背景来展开科学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比较好地解决复杂性问题,比较有利于有所突破。以道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擅长解决复杂性问题,但是不善长于解决简单性问题。所以,16世纪以来,以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为研究对象,注重简单性问题的解决,一直是科学发展的重点。但是到今天,它的重心应该发生转移了。在座的诸位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最落后的是什么?就是有关生命的领域。在非生命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若干学科已经做到符号化、形式化,能用公理化系统来严谨地表述自己的知识内核;若干技术领域,如交通、通讯、机械、建筑等领域,定量化、可操作性都非常高,高度成熟。但是,有关生命领域的研究,无论是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还是人类的医疗保健,相比于非生命领域,还是很落后的。例如医学、植物学、动物学,都还没有做到准确地定量化。相关技术领域也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停留于经验层次。这些领域为什么会落后?是因为过去本来就是从研究简单性事物发展出来,只适用于研究简单性事物的科研模式、思维模式不适用。研究生命领域必须用复杂性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就。我们华人,应该说,在简单性领域,取得的成就真的不多;我们取得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复杂性领域,比如说地震的预报,应该说,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还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的基本粒子领域,也是华人学者取得成就比较多的领域。例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都是在基本粒子领域取得成就的。这些都是复杂性领域。这启发我们,要扬长避短,把我们的长处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是要排斥简单性事物的研究观念、思维模式和方法,而是要充分地把它们吸收进来,灵活地把它作为复杂性事物研究观念、思维模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样,才能取得成就。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明白,过去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们习惯于基于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来寻找、选择研究课题。今天,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有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导向来展开研究。以问题作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前沿学科、交叉学科、混沌科学、综合学科的问题。这样,仅仅有单一科学的知识和能力都是不够的。为此,一要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二要关心学科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成为学科的领头人,跑到学科的前面,这样才最容易取得成就。

第五,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强调价值理性要高于工具理性,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这样,你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被社会接受,很容易转化成社会的成果,很容易在推动人类文明方面起到大的作用。如果缺少人文关怀,可能就会走入死胡同,或者你的研究成果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比如说转基因技术、克隆人,这样的课题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它违背了天下大义,因为转基因产品对人类的危害短期内无法弄清;因为克隆人的出现会斩断人类两百万年来用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血缘关系,让人类社会秩序的安顿无所依循,给克隆人和自然人的如何相处带来一系列难以找到解决办法的严谨问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此外,过去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培养,只是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科学观、技术观,甚至忽略了他们的人性、完整的人格培养。作为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缺憾,把自己变成人格比较健全、身心比较健康的人。这样,才有助于使自己不但能成为科学或技术的工匠,更要成为大师,就是能够做出突破性成果、充分展现出创造性能力的大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或技术专家就是现代的活神仙。神仙的本质就是能够随心所愿地做事,因为道家、道教强调无为而无所不为,做事没有不成功的。要做到这点,就要有无为的态度。无为就是遵循自然、社会的规律,符合人性,顺应民心。而这以认识规律为前提。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身心健康问题。这是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不关注的,而恰恰是道家、道教思想非常注重的。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康的身心状态,怎么能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我们不相信,一个人利欲熏心,他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能够做出创造性的成就。人只有在心态平和宁静的状态下,创造性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道家、道教在现代社会的第二个价值就是民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道家道教倡导个人主义。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儒家倡导集体主义,把人定格在一个集体内。中国的地址都是从大到小书写的,英文正好反过来。儒家是把个人视为集体的组成部分,西方则是先有个人,再有集体。道家思想正好跟西方是非常接近的,它是从个人的身心修炼开始来讲社会问题。个人问题解决不好,就不用奢谈解决社会问题。它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基于个人主义的立场来谈的。而且,它强调无为而治。要无为而治,就要遵循社会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大势,符合人性,顺应民意。如果在社会治理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法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道家的支派,或者说是从道家而来的。《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这两篇其实是法家的哲学基础。这说明,法家在本质上是属于道家的。如果把法治的观念跟个体主义联系起来,而且落实到现实的制度安排中,那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不过,道家思想在历史没有获得充分彰显的机会,因为在道教产生的时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已经是现实,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历史的惰性之下,它很难得到在现实中展现的机会。

道家、道教在现代社会的第三点价值是对自由的倡导。这可以说是整个道家、道教思想的精髓,因为它对“道”的追求意味着是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因为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源头,又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最根本的依据,它是唯一的,不依赖任何东西而存在,相反,所有的东西都要依赖于它,所以,它是绝对自由的。道家、道教把追求自由作为根本,当然就意味着它以自由作为精髓。《庄子》的《逍遥游》等,都是强调要独倚天地精神,上下往来,强调价值观的多元化,跟我们今天的自由主义非常相似。

四、道家、道教的全球化

到1995年为止,《道德经》已被翻译成23种语言,有363种译本。今天,道家哲学已经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哲学,而是世界性的哲学了。它已经在世界哲学的建构与发展中昭示了自己的存在和影响。例如,海德格尔受中国学者的影响,读了好几遍《庄子》,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创建了所谓诗意的哲学、大地的哲学。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很有必要把道家哲学变成不仅仅是中国的哲学,而且是全人类的哲学。这里包含了本体论、价值论、人性论、功夫论、伦理学,还有生命观、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它们都可以根据Daoism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最近我对基督教女性主义和道教妇女观作比较研究,我的感触是,西方的女性主义学者如果深入研究道教的话,他们应该感到羞愧。因为他们所讲的东西,第一,深度上远远没有道教的深,第二,系统性没有道教的那么强,第三,过于偏颇地强调男女的绝对平等,而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道教的妇女观讲究的是男女的和谐相处。和谐相处和绝对平等是有本质性的差别的。而且,基督教女性主义者要重新创造出一个女性的上帝,我认为是不现实、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可做。我相信,道家哲学、道教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

很多人认为,道教是中国人的宗教。那么,它有没有可能转变成世界性的宗教呢?有,因为这个过程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已经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根据二十年前的统计资料,道教传播的国家除了刚才提到的之外,现在已经传播到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将近一百多个国家。根据二十年前的统计,外国有1 058个道坛或道庙,有181 040个道士。这是在中国之外的。如果加上中国的,道士人数应该超过50万人。根据最新的统计,国外有道教信徒3 218万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的信徒人数应该是四千多万人,全世界道教信徒人数大致在八千万人左右。从这些事实来看,现在道教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只是信徒人数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相比少了很多。但是,关于信徒人数,我们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道教作为宗教的特殊性。它的信徒的认定和人数的统计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认定道士是道教的信徒的话,那就相当于仅仅把基督教的牧师看作基督徒。有很多练太极拳的人,这样的人加起来肯定超过一亿人。但是绝大部分练太极拳的人并不认定自己是道教的信徒。但是,那只是他不知道,太极拳本身就是道教的东西。所以,这样你就可以理解认定的困难。对道教信徒的认定和人数的统计,应该有特殊的考虑。

关于道教的全球化,我们要考虑的第二点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怎样革新它的神学体系。我现在已经指导博士生开始做道教神学的研究,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来研究道教神学的发展及其现代化。在城市中建立教堂,这在中国的香港、台湾、新加坡比较多。但是,在中国大陆,它局限在荒郊野外和风景旅游区,这不利于它的传播。它必须像基督教一样,把教堂建立在城市中的每个角落,这样才有助于它的传播。此外,道教的教会组织体系的建设也不可忽视。当前主要是道教协会在各国各地的建立与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巴西等众多国家都有了道教协会。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道教协会的不断出现,昭示着它传播得更广。我们希望每个道教协会都能充分发挥出其功能,富有活力。

第三,我们强调,就像建立全球孔子学院一样,建立老子学院。孔子学院,全世界已经有363所。另外,还有300多所不叫孔子学院但是属于孔子学院的机构。这样,加起来有700多间。分布很广,规模很大。老子学院则刚刚起步,英国威尔士有位学者已经开始创建,希望明年能开始招生。我们希望在更多的地方建立更多的老子学院,让它承担起建立、研究、传播道教神学,培养道士,传授道教修养技术的功能。

第四,道教要努力学习基督教的传教方法。我这次到北美,每个州我都到教堂去,主要考察他们的宣教、传教形式。我认为他们的宣教、传教形式非常符合当代人——尤其是普通人、工薪阶层——的需求,富有人情味,很有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精神,做得很不错。希望引起各级各地道教协会的关注。道教在传播的内容上,要进一步做工作。

其一是养生,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比如说太极拳和气功,应该大范围普及开来。从我到过的国家看,太极拳跟印度瑜伽相比,还是没有那么普及。这里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气功的普及还赶不上太极拳。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从华人入手,欧洲人可能困难些,当然这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但是,可以根据西方人的习惯进行适当的革新,甚至可以创编新的功法体系。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其二,道教要投身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教为了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发展出了风水。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风水,但是,在风水理论创建和成熟的过程中,道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道教的理论作为支撑,风水是存活不到今天的。没有道家或道教的基础理论是看不好、看不准风水的。风水的实质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教在什么地方建立自己的宫观寺庙和在什么地方修炼,选择的根据就是风水。道教还要求每一个道士必须身体力行地保护自然,促成动植物的多样化和无害性生长。这在很多道士的清规戒律中就有,例如《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其中至少有30条戒律谈及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都跟可持续发展有关。你们回国,如果看道教的宫观寺庙,它们都建立在山清水秀、风水好的地方。而且,很多道士身体力行地植树造林、打扫公共卫生、美化环境。中国道教协会专门发布了保护生态的行动纲要。

其三,道教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这是它宣教、传教的一个方面。例如,道教界可以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可以宣传公共道德,张扬社会公义,助学助困,扶弱济贫,赈济灾民等。

其四,道教的传教还要积极地跟学术界合作,双方合作进行道教学术的研究、道教文化的传播和宣传、道士的培训等,资助课题研究、学术著作出版、召开学术研讨会,等。这方面,香港的道教界做得很好。它们资助了很多课题的研究,资助道教学术著作的出版,请学者培训道士,等等。

其五,要借助公共课堂、电影、电视、歌曲、展览等推动道教的传播。这方面,香港道教联合会已办有“道通天地”电视频道。

其六,要跟中医药行业合作。道教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终极信仰。不死意味着长寿。要长寿,就必须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病,这就使得道教与中医药有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知医懂药是道士的素养之一。例如武汉常春观有几个道士,穿着道袍为人看病开方,他们有中医的行医执照。

其七,道教要发挥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来推动自己的传播。道教在1 8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人的心理的探索和研究是非常深厚的,积累了很多资料。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的分析心理学的渊源,就是来自道教。他是通过阅读全真道龙门派的经典《太乙金华宗旨》这部书,深有感触,才写成他的著作。《太乙金华宗旨》因为受荣格的重视,在西方颇为风靡,有英语、日语、荷兰语、法语、德语等多种版本。我出席的很多道教会议上,都有一些学者提交有关心理学的论文。

其八,道教要与旅游、休闲行业合作。风水在西方世界已经有所传播。在中国,房地产开发和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一般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例如我在江西上饶三清山三清宫景区的旅游规划中担任顾问。从风水角度考虑规划有利于让景区有比较高的生态质量。休闲就是在非工作时间怎么样有效率地、有效果地过得好,过得有意义。道教的这一套思想可以说跟休闲有非常天然的、直接的联系。道家和道教应该可以和休闲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杭州努力打造“休闲之都”;世界休闲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就是在杭州。我从学术的角度也介入到其中去。此外,保护环境的绿色运动是道教传播可以介入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思想层面来说,都可以追溯到道家和道教。

其九,外国人的道教传播。道教的全球化意味着要在国外宣教、传教,发展国外的信徒。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信仰道教,加入到道教中来。

上面说了这么多,我的结论是,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甚至作为一种思想模式,Daoism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我们的任务,比较紧迫的就是,要建立新道家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道教,使道家、道教不仅仅对华人有用,而且对全人类有用。事实上,这个任务,从20世纪80年代董光璧《现代新道家》这本书出来之后,学者们已经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倡导。我已经写了四篇关于建构现代新道家的论文。我正在用英语写一本《G1oba1 Daoism》的书,现在大部分已经完成,争取明年在国外出版。我希望诸位有兴趣共同来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层次来共同推进这一工作,实际上也是促进我们不同领域的事业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也意味着我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注释】

[1]本文为王鹏飞据孔令宏于2011年5月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