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章为人师表——贺潘师富恩先生八十寿辰殷小勇我是潘先生的弟子,是先生所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的一位。“人”这个字眼太大,专门研究他的哲学家们亦众说纷纭。如是,“人”如何做得,当在天地之中参之以成。明明德于师友学生,家人同事之亲亲扩充而止于至善相宜,彰德以守仁,以之为命而承运,先生可谓师表。然人在天地之中,寓于共在以相生,于现身情态其孰能无痛,痛而能化之者,非仁智勇而可得。......
2024-04-03
助人的优秀风范——与潘富恩教授交往的回顾
1959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专业毕业后,分派到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工作,长期和家属两地分居。我妻子、儿女都在上海,大抵一年回来探亲一次,有一次长达两年才回家探亲。西安是汉唐古都,名胜古迹很多,各地大专院校从事中国历史和思想史、哲学史教学的学者、专家颇多来参观访问。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锦全等来西北大学交流、访问时,了解我的情况后,在上海访问时,转请复旦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同道给予帮助。当时上海市规定较严,有名额限制。1978年前后上海市决定成立复旦大学分校并建立新学科社会学系,被分配到一个名额。潘富恩教授和我并不熟悉,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授学者的推荐下,介绍了我在西北大学任职时陆续发表的一些古代史和哲学思想史的文章,经和各方商量,认为此人可用,就趁此机会,向校方推荐聘用。
在潘富恩教授的热情、大力推荐和复旦领导,包括社会学系领导的积极推动和办理下,我才得以从西安调回上海,结束了我单身在外学习、工作长达近30年的独居生涯,和家人团聚。
在感谢党和政府的同时,我深深感谢潘富恩教授对我的关爱和无私帮助。我和潘富恩教授个人并无深交,他纯粹是为了学校建设和学术事业及思想、哲学史和历史学科的繁荣发展,而决定做这件事。对此,我终生难忘,我深深感谢他!我一定要努力搞好中国哲学史和历史的教学和写作。二三十年来,尽我自己的力量,做好工作,回报潘富恩教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殷切盼望。我非常谢谢他!谢谢他!
在70年代,我还是一名中青年教师从西安调回上海,初来乍到,更是人生地不熟,复旦大学是上海和全国名校,我在思想史、历史领域还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当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存在着分歧和不同认识,个人也有一些浅见,亟想在国内外加强沟通和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设想。尽管当时对举办这样的会议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分歧,特别是筹集会议经费,困难重重,任务很是艰巨。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大方向指导下,潘富恩教授毅然决然排除各种消极和退缩意见,大力支持我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秦汉、宋明传统文化和当代儒学三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三本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历史系、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参加了会议发起和主办工作,潘富恩教授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并在宋明会议论文集中发表了论文《简论吕祖谦的治学之道》,后载《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年),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www.chuimin.cn)
要言之,潘富恩教授之所以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加,并帮助一个后生小子办好三次国际学术会议,无他,是由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为了弘扬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振兴中华,走向世界!为中国和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作贡献。这也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不懈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潘富恩教授为人淡泊名利,注重实干,奖掖后进,助人为乐,论著甚丰。他的宽阔胸怀、高尚情操和渊博学识深深感动了我,也教育了我。回顾他在以往的岁月里给予我的大力、无私和热情的帮助,我衷心感谢他!
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在余生做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回报他对我的关爱和无私帮助。
在庆贺他八十华诞之际,作为一位老朋友,我衷心祝愿他青春常在,再创学术辉煌,培育更多杰出人才,为人民、为我们伟大祖国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书此以为贺。
有关潘富恩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的文章
道德文章为人师表——贺潘师富恩先生八十寿辰殷小勇我是潘先生的弟子,是先生所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的一位。“人”这个字眼太大,专门研究他的哲学家们亦众说纷纭。如是,“人”如何做得,当在天地之中参之以成。明明德于师友学生,家人同事之亲亲扩充而止于至善相宜,彰德以守仁,以之为命而承运,先生可谓师表。然人在天地之中,寓于共在以相生,于现身情态其孰能无痛,痛而能化之者,非仁智勇而可得。......
2024-04-03
仁者潘公夏乃儒潘公富恩是我最敬重的学长。可是潘公处处表现出谦虚的厚人薄己精神。张岱年是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是潘富恩同志在北大进修期间的指导老师。这种重诺言的快速践诺作风,后来我在潘公的行文方式中也常见到它的影子。我在俄期间,季塔连科因公务繁忙,没有出席这次会议。潘公的本土弟子众多,单是博士就培养了三十多位。潘夫子的仁者之风,拂于四方,贯之始终。得知潘公将届八秩之寿,衷心祝愿夫子:“仁者寿!”......
2024-04-03
笔者认为,从三圣所提供的《周易》文本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周易》思想的独特贡献。具体言之,伏羲所创制的是自然易,文王推演为道德易,而孔子又进一步提升为形上易,而整个《周易》的制作过程,又是在中国哲学兴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他列举了三十二条考古材料,并按照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的原则,将其转化为《周易》的卦画和卦名。......
2024-04-04
恭祝潘富恩先生八十华诞郭齐勇潘富恩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前辈学者。潘老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6位博士。我在本文中数处指出:“这是复旦大学潘富恩先生指导的博士论文”,“作者又是潘富恩先生的弟子”云云。潘富恩老师的门人,多与我过从甚密,我从他们身上、书中获益匪浅。......
2024-04-03
物·势·人——叶适哲学思想研究[1]杨国荣宋明时期,除了主导性的理学思潮之外,儒学的衍化还存在另一些趋向,事功之学便是其中之一。这里主要以叶适为对象,对此作一具体的考察。如所周知,叶适之学,以事功为主导。“实力”的作用对象,具体表现为外在之物。叶适对道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也涉及以上方面。物作为实然,主要构成了人的知......
2024-04-04
中国哲学及其使命——为祝贺潘富恩教授八十华诞作谢遐龄我归属中国哲学史学科,全依仗潘富恩教授收留。陈教授与潘富恩教授关系融洽,一提即得到潘教授慨然应允。请潘富恩教授发表意见,再作决断。潘教授的支持起了作用。潘富恩教授作出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中国哲学还是个尚未完成,甚至尚未作为任务正面提出的题目。中国哲学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的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及其日常生活。......
2024-04-03
亦师亦友卅余载——恭贺潘富恩教授八十华诞陈增辉今年,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富恩同志八十华诞。潘富恩教授是我的老学长、大师兄,我们有着三十多年的交往。1956年,复旦大学筹建哲学系,并开始招生,潘富恩同志作为哲学系教师被派赴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哲学史,并指定由张岱年教授指导。这些专题课使毕业于中文系的潘富恩同志眼界大开。58年初,下放沪郊,当了十八个月的“新农民”。......
2024-04-03
论道教的全球化[1]孔令宏一、概述道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全球化,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这个重大的任务。一般说来,哲学部分称之为道家,宗教部分称之为道教。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道教的重要性。到了东汉,出现了跟道教的交叉关系。李渊、李世民于是把自己认定为李耳的后人,把李耳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相应地把道教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部分。......
2024-04-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