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潘富恩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助人的优秀风范回顾

潘富恩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助人的优秀风范回顾

【摘要】:助人的优秀风范——与潘富恩教授交往的回顾祝瑞开1959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专业毕业后,分派到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工作,长期和家属两地分居。在感谢党和政府的同时,我深深感谢潘富恩教授对我的关爱和无私帮助。二三十年来,尽我自己的力量,做好工作,回报潘富恩教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殷切盼望。

助人的优秀风范——与潘富恩教授交往的回顾

祝瑞开(上海大学

1959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专业毕业后,分派到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工作,长期和家属两地分居。我妻子、儿女都在上海,大抵一年回来探亲一次,有一次长达两年才回家探亲。西安是汉唐古都,名胜古迹很多,各地大专院校从事中国历史和思想史、哲学史教学的学者、专家颇多来参观访问。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锦全等来西北大学交流、访问时,了解我的情况后,在上海访问时,转请复旦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同道给予帮助。当时上海市规定较严,有名额限制。1978年前后上海市决定成立复旦大学分校并建立新学科社会学系,被分配到一个名额。潘富恩教授和我并不熟悉,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授学者的推荐下,介绍了我在西北大学任职时陆续发表的一些古代史和哲学思想史的文章,经和各方商量,认为此人可用,就趁此机会,向校方推荐聘用。

在潘富恩教授的热情、大力推荐和复旦领导,包括社会学系领导的积极推动和办理下,我才得以从西安调回上海,结束了我单身在外学习、工作长达近30年的独居生涯,和家人团聚。

在感谢党和政府的同时,我深深感谢潘富恩教授对我的关爱和无私帮助。我和潘富恩教授个人并无深交,他纯粹是为了学校建设和学术事业及思想、哲学史和历史学科的繁荣发展,而决定做这件事。对此,我终生难忘,我深深感谢他!我一定要努力搞好中国哲学史和历史的教学和写作。二三十年来,尽我自己的力量,做好工作,回报潘富恩教授对我的无私帮助和殷切盼望。我非常谢谢他!谢谢他!

在70年代,我还是一名中青年教师从西安调回上海,初来乍到,更是人生地不熟,复旦大学是上海和全国名校,我在思想史、历史领域还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当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存在着分歧和不同认识,个人也有一些浅见,亟想在国内外加强沟通和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设想。尽管当时对举办这样的会议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分歧,特别是筹集会议经费,困难重重,任务很是艰巨。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大方向指导下,潘富恩教授毅然决然排除各种消极和退缩意见,大力支持我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秦汉、宋明传统文化和当代儒学三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三本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历史系、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参加了会议发起和主办工作,潘富恩教授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并在宋明会议论文集中发表了论文《简论吕祖谦的治学之道》,后载《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年),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www.chuimin.cn)

要言之,潘富恩教授之所以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加,并帮助一个后生小子办好三次国际学术会议,无他,是由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为了弘扬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振兴中华,走向世界!为中国和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作贡献。这也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不懈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潘富恩教授为人淡泊名利,注重实干,奖掖后进,助人为乐,论著甚丰。他的宽阔胸怀、高尚情操和渊博学识深深感动了我,也教育了我。回顾他在以往的岁月里给予我的大力、无私和热情的帮助,我衷心感谢他!

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在余生做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回报他对我的关爱和无私帮助。

在庆贺他八十华诞之际,作为一位老朋友,我衷心祝愿他青春常在,再创学术辉煌,培育更多杰出人才,为人民、为我们伟大祖国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书此以为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