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仁者寿,伦理失衡中的灯塔和蜃楼!

仁者寿,伦理失衡中的灯塔和蜃楼!

【摘要】:为潘富恩教授仁者寿张立文在私利遮蔽了天理的地方,在物欲污染了良心的环境,在贿赂吞噬了公正的场所,在欺骗窒息了诚信的境遇,在沙漠深处哪有灯塔,在荒野之中哪有蜃楼!在时代的旋律里,潘富恩教授内里乾坤,外表儒雅。有上海铁路局工人、干部徐庆春者,曾师事潘富恩教授。潘富恩教授一生简朴、诚实。潘富恩教授这些可贵的精神,是我亲身体认的。在潘富恩教授八十大寿之际,衷心虔诚为厚者福,为仁者寿。

为潘富恩教授仁者寿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

在私利遮蔽了天理的地方,在物欲污染了良心的环境,在贿赂吞噬了公正的场所,在欺骗窒息了诚信的境遇,在沙漠深处哪有灯塔,在荒野之中哪有蜃楼!

然在那尘埃环舞的城市一角,去保留着一颗种德的心,冲破私利、物欲、名誉、地位的层层沉重的迷惑之网,默默的生长着,成长着!

知识分子脱胎换骨的劳动改造中,要与贫下中农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所谓“三同”,以便设身处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思想,彻底与资产阶级思想决裂。中国知识分子在屡次下农村“三同”中,都是诚心诚意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的学兄潘富恩教授做得最彻底,他真正做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在下农村“三同”中,与当地妇女队长产生了爱情,结为夫妻。于是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不断往返于复旦大学宿舍与农村之间,不断参加农业劳动,不断接受再教育,被誉为“农民教授”,一时传为美谈。五十多年来。他俩始终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三同”,我与潘富恩教授亦谓“三同”,只不过不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同乡、同学、同专业。同乡,我们都是浙江温州人,家相隔也不远;同学,我俩都在温州瓯海中学读书,不过他比我高两级;同专业,我们虽不在同一大学,但都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

人生难得一知己,更难得一“三同”者,得以知己和三同者,一生之愿足矣!

在时代的旋律里,潘富恩教授内里乾坤,外表儒雅。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多处可圈可点。

他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他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恶补中国哲学和哲学原理后,犹天道自强不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发表中国哲学学术论文,成为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史研究者中的佼佼者。即使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以一个学者的良心,一腔传统哲学的热心,坚持不懈地钻研中国哲学。在“文革”后,当哲学研究的春天的东风劲吹时,便迅速焕发了潘富恩教授学术研究的激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像《中国哲学论稿》、《中国古代认识论史略》、《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吕祖谦评传》等专著,而成为江南研究中国哲学的翘楚。(www.chuimin.cn)

他虚怀若谷,厚德载物。为人谦虚谨慎,广听博采,特别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或批评,如“度量如海涵春育”,犹大地之德,无所不载。他心怀弘扬中华文化的职志,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宏愿圆融起来,以中华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其应有地位作为自己的职责,因此他参与韩国朱子学巨擘李退溪思想的研究,探赜中国哲学走出去与他国传统文化实际如何结合,并成为他国意识形态的经验和教训。他为人大度,与人无争,即使被人误解,也能泰然处之;面对矛盾,总是尽力化解,和谐相处;与人合作,精诚团结,先人后己。给人以“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的印象。

他无私奉献,提携后学。在教学中,授业解惑,诲人不倦,对中国哲学,他强记博闻,善于思议,引经据典,如数家珍,观点创新,不断闪光。严守师道,慈爱学生,相互切磋,如沐春风。有上海铁路局工人、干部徐庆春者,曾师事潘富恩教授。潘教授循循善诱,“视徒如己,友己以教”,精心指导,与其合作,撰写了《吕祖谦评传》等,使徐庆春在潘富恩教授的提携下,在学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体现了潘富恩教授在学术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谓“智恭而心平”。

他朴实无华,俭以养德,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崇侈恣情,败德之本。潘富恩教授一生简朴、诚实。杜文澜在《古谣谚》云:“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也。”他是一个厚者、仁者。与他交往信得过,靠得住,无须提防,无须后顾。

潘富恩教授这些可贵的精神,是我亲身体认的。他给我以道德精神的启迪,特致谢意。

在潘富恩教授八十大寿之际,衷心虔诚为厚者福,为仁者寿。

2012年4月20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