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投资环境原理分析-国际投资学(第二版)

投资环境原理分析-国际投资学(第二版)

【摘要】:第一节投资环境原理分析一般说来,影响投资活动成败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本节尝试以外部经济理论来对投资者选择环境的依据进行分析。将“外部经济”概念引入国际投资环境的研究也可谓探索之举。

第一节 投资环境原理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投资活动成败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内部因素(微观因素)与外部因素(宏观因素)两方面。

一、制约投资成败的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企业的投入与管理方面的构成。企业内部投入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物资、技术等要素。企业内部管理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诸如“人、财、物、供、产、销”等被概括的管理内容无疑是主要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活动成败。这些内部因素是企业微观因素,也是可控性因素。

投资活动的成败还受着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宏观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微观的投资主体而言,也是不可控性因素。

一是国内外市场变化。首先,最重要的是需求变化,即除投资国市场外,主要包括东道国市场和第三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是体现供给变化的同行企业的竞争。同行企业竞争的后果容易导致产品相似或者雷同,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是通过产品差异性,而是通过加剧价格竞争使得行业利润下降。这样也会引起企业的退出和进入,由此形成供给的变化。

二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主要由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组成,从执行层面来看还有宏观和微观之分。这些因素极大影响着投资活动。

三是国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与否,由此决定投资活动的安全与风险。

四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外部经济

投资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和条件对国际投资活动发生作用和影响,由此就决定了投资主体对环境必然有所选择。本节尝试以外部经济理论来对投资者选择环境的依据进行分析。

(一)外部经济概述

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对外部经济概念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他认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除了在市场机制中相互影响外,还有在未经市场的前提下,某一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生产、技术和效益发生影响的另外一面,这种效果被称为外部效果。将“外部经济”概念引入国际投资环境的研究也可谓探索之举。表7.1、表7.2列出了外部经济分类。通过不同例子来说明外部效果问题。

表7.1 外部经济分类

表7.2

如表7.1所示,就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内容而言,市场内部与市场外部存在诸多差异。在提供主体上有企业投资与非企业投资;在获利主体上有交易双方获利与非当事方受益;在获利前提上为互相让渡与非让渡受益;在实现场所方面包括交易市场与市场以外;在效果形成上区分为预料效果和意外效果。

关于外部效果案例,可作以下说明。

举例1:养蜂问题。

这是说明外部效果的典型举例。一方面,社区居民为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而实施的栽树与种植花草项目,使得养蜂人因蜂蜜的产量提高且免费获利。也可以由此引申出林业、园艺业的发展无偿地为养蜂业提供了效益,产生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蜜蜂也可以起到传授花粉的作用。

举例2:修建大桥。

政府修建大桥同样是一个外部经济性的例子。绕道运输必然增加运输企业的费用,而政府为改善基础设施而修建的大桥,本来是作为公共项目为广大居民服务的,但客观上也为专事运输的企业提供了效益,产生正的外部性。

举例3:汽车销售。

油价波动的情况下,对汽车销售量的影响可能是正的外部性也可能是负的外部性。由于汽车和石油是一对互补品,当油价下降时,作为石油互补品的汽车的销售量会上升,由此对汽车销售产生正的外部性。

外部经济的例子很多。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一般而论,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不仅获得稳定职业和高收入的机会多于他人,而且教育产生的外部性会使得接受教育的人将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上的其他人和各行各业。

另外,外部经济可以分为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好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如林业和园艺业的发展无偿地为养蜂业提供了效益),即正面效果。坏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如化工企业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对河水、海水、空气的污染以及给水产养殖业带来的危害),即负面效果。

(二)外部效果与费用(www.chuimin.cn)

经济学在充分肯定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如市场失败或市场失灵等概念。其中,外部性是与公共部门(非市场领域)和垄断并列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把外部的不经济看作市场的失败是一个以市场为立足点来批判市场的命题。因为按照市场的要求,任何“所得”都是以“支出”为代价的。有些产品的生产费用中实际含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性费用,如工资、原材料、设备费用等。另一部分是社会性费用,如对因生产某种产品而带来的公害的治理费。很多情况是,企业仅仅支付了前一部分费用,而没有支付后一部分费用。这种情况下,市场给企业发出的生产信号便会失真,容易造成过量生产的错误。通过图7.1的分析,结论的含义可能会清楚一些。

图7.1

图7.1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表示供求均衡的图。在曲线交点E上,既表现出均衡产量Q1,又表现出均衡价格P1。这里的供给曲线只表明对生产要素进行了支付,即只是代表企业性费用的一条曲线。但是,如果将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形成的公害污染等环境价值考虑在内,就会发现社会性边际费用与企业性边际费用的差异(图中表示社会性边际费用的虚线就高于企业性边际费用曲线)。这种情况下,实际的均衡点应该是S。与此对应的价格应是P2,而均衡产量则是Q2。同S点相比,基于企业性费用形成的价格对产品给予了错误的评价,从而导致过量生产的后果。

形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市场中只存在着向企业索取工资和原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的交易对手,而不存在向企业索取社会费用的交易对手。这种“存在”与“不存在”的交易对手将给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例如,当企业的汽车发生故障时,汽车的修理费会转入产品成本而使得该企业产品的价格相应提高,高价格会削弱产品的竞争能力。企业性费用必然从市场中反映出来的这种状况,迫使企业为了汽车不出或少出故障而努力。

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企业导致的大气或水质污染即使使人患病而支付了医疗费,这笔费用也只会由社会上的人自己承担,而企业不会负担,那么,企业仍然会按照未包括社会代价在内的利润提高的失真信息,继续从事着有损社会利益而又不予补偿的生产。

指出“外部不经济”问题的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可看出市场机制下因掩盖了一部分费用而形成的过量生产错误情报,二是政府应设法使企业的成本和利益与社会成本和利益挂钩。这样,环境保护政策中的“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便有了依据。

三、投资环境与外部经济

环境一词的中文意思是周围的地方或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比如说到“环境卫生”时,是指前者,而说到“客观环境”一词时,是指后者。如果将“投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定义为投资环境也未尝不可。对于投资环境一词既有人用英文“investment environment”来表达,也有用“investment climates”的,直译为投资气候。显然,以气候的变化来类比环境,其含义是相近或相通的。

(一)外部经济概念的运用

国际投资主体对于投资环境的选择,实质上是为了获得外部经济的效果。这种效果可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1.对基础设施的追求

基础设施具有“社会间接资本”之称,一般由政府投资或支持。而对于民间投资主体来说,它又是投资环境,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例如,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不仅是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基本条件,而且对于扩大汽车厂家的产品销量无疑是起重要作用的,由此因素导致的汽车销量提高,不同于广告促销的方式,它不费投资者分文,是典型的外部经济。除建筑设施外,通信与服务设施也具有类似效果。

2.对经营情报的追求

产业规模扩大后,进入产业领域的投资主体也会相应增多,出于竞争的需要,各投资主体在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这又为新的投资主体进入有关产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情报。

3.对熟练劳动力的追求

产业规模扩大,使得具有熟练技术劳动者的供应增加,这些熟练劳动力的来源,一是在于当地企业本身,二是专门的培训学校和机构。如果当地不具备上述条件,企业就必须自己培训,因而也就会相应增加培训费用。

4.对相关企业的追求

产业规模的扩大,必将产生各式各样的企业,各类承包与分包企业的形成,又为实行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投资带动投资”、配套企业与主体企业相结合的体系。

5.政府的经济政策

在现实中,当地政府对于投资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首先,政府作为东道国投资者,无论在公益性投资项目、基础性投资项目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都至关重要。其次,作为消费者,政府采购是一张大额和稳定的订单。能够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并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跨国公司迫切希望的。

(二)投资环境问题定位与分类

众所周知,资本的本性是不断增殖,要求保证资金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遵从资本的本性,既要为追求利益而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也要讲究安全,使投资的风险最小。因此,综合考察当前投资者的动机和顾虑,根据投资活动的本质特征与要求,可尝试对国际投资环境做出以下新的分类。

一是收益性环境。这是评价投资环境最根本的一条原则,也是资本运动的动机。投资者从事投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收益,即使是一些旨在救灾开发,帮助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所谓非商业性投资,基本的盈利也是必要的。

二是安全性环境。资本是寻求增值的,投资者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资本在没有走完它的生命历程以前就夭折了,国际资本尤其注意这一点。国际投资主要以取得高效益为目的,但不能不考虑投资的风险以保安全。

三是效率性环境。资本运动需要一系列必要条件(如基础设施)以及各种配套条件和辅助设施,以利于投资活动快捷便利地进行。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从事国际投资活动迫切需要一个与效率相关的外部环境。事实上,有效率的投资环境对资本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