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通过国际分工后的国际贸易,能使一国产品的消费量高于该国产品的生产量。GATT主张贸易自由化,实行国际分工以及建立统一的国际大市场。......
2024-04-02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
跨国公司在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美国为主体的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时期。美国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和占领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和西欧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较快。而在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世界性、集团化作为共同特征的跨国公司组织特点日益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不但使生产经营跨国化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也促使了发展中国家跨国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
一、企业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的阶段与背景
与跨国公司相关的概念包括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firm)、世界企业(world enterprise)、宇宙企业(cosmocorporation)、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和超国籍企业(supranational firm)等。国外的有些学者认为,国际企业是指某国企业开始由出口为中心向直接投资转变而进入当地生产,但国内市场和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在组织机构上也相应形成独立的海外业务部门的企业。国际企业被认为是跨国公司形成的第一阶段。
多国公司在战略和组织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以世界为基础,在国际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配置并加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市场对于该类型企业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再以国内与国外来划分,而是按区域、按产品设置机构。也有人认为,多国企业是两国或多国创办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被认为是跨国公司形成的第二阶段。
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它又叫“超国家企业”。其特点是股权及其资产和营业机构分散在多个国家,母公司的所在地不限于本国。超国籍企业又称为“脱国籍企业”,即无国籍企业的意思,这被认为是企业在国际范围发展的第四阶段。从广义上讲,一般定义的跨国公司,多在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范围之内。
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主要在于国内企业面临工资上升的压力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就前一个方面来说,引起工资上升的原因在于:第一,受“福利国家”观念的影响,企业的工资有一定幅度上升。第二,受收入指数化理论的影响,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应提高工资和收入的意识也促使工资上升。第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要求工资上升。以制造业为例,1961—1974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是:美国为3.1%,英国为3.2%,原联邦德国为6%,法国为6.4%,日本为11.1%。近几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雇员平均工资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见表4.1。
表4.1 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雇员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工资)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
工资上升引起国内投资收益下降的状况,降低了企业在国内投资的意识,增强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兴趣。
另外,贸易保护主义使各国出口减少。作为相应对策的是,有关国家的企业先后改变以产品出口占领国外市场的方式为就地生产。从本质上说,这种以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的方式,必然会促进企业国际化和对外投资的发展。而且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后,各国均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企业发展受阻,这些问题又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潜在因素。
(二)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一般认为,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和管理这两个决定性因素。技术和管理的国际转移也自然成为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1.技术的国际转移
(1)技术转移的作用。技术是知识、技巧和运用生产要素的手段的总和,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技术转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它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对于欧洲乃至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古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除了带去中国文化以外,还将中国的建筑和工程技术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产业革命的进程中,同英国相比,美国也是资本主义“后起国”,工业革命约落后于英国半个多世纪。美国通过大量吸收英国的技术成就、生产经验和外资,实现了赶超英国的目标。从现实看,想获得快速发展的国家,不但十分重视技术转移的作用,而且通过技术引进,大大缩小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点对于日本来说尤为突出。
第二,它能提高有关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转移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从“人均设备拥有量”和“设备的平均年龄”这两个指标体现出来。前者反映在数量上可表现为人均拥有的设备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而反映在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往往与新设备密切相关。后者要求设备的平均年龄短一些为好。20世纪50—70年代,该指标在日本为8~10年,在美国约为10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带来企业成本下降。
第三,技术转移还导致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例如,在一般性技术水平下,企业追求的是数量型目标,在对技术精度有所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追求的是质量型目标。而引进单一流水线的决策,又往往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目标相联系。与此相反,企业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又必然同引进单件小批量、多变型的流水线相关。
(2)技术转移方式。一般而论,技术转移可分为无偿转移和有偿转移两种方式。国际技术无偿转移是非商业性的技术转移。其主要途径有国际学术会议、国外留学、国外访问、研修、参观举办商品技术博览会以及查阅公开出版的书籍杂志等。通过上述途径,技术会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型项目实行招标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技术在国际范围内无偿转移的效果。
国际技术有偿转移是指在商业领域进行技术转移的形式,也是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就一个国家的企业而言,它包括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两个方面,而从转移企业和被转移企业双方来看,技术出口与技术引进则统一在技术转移过程之中。
技术有偿转移的基本途径分为投资与贸易两大类型,其中每种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形式。投资类型中的国际技术转移包括:以建立国外企业为内容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按一揽子总价格来提供开办工厂所需必备要素为内容的交钥匙项目。通过贸易类型实现国际技术转移的途径中也包括两种形式,即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前一种形式指通过进出口设备、工具、成品、材料等方式起到技术在国际间转移的作用。在通过进出口设备而形成的国际技术转移方面产生的问题是:进出口单机和成套设备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为某一部分技术,而后者为一揽子技术。另外,进出口主机和辅助设备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前者为关键技术,而后者为辅助技术。
通过国际技术贸易方式实现国际技术转移的途径主要是许可证贸易(licensing),它通过签订许可证协议,允许技术引进方有条件地使用技术出口方的发明、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等。根据不同情况,许可证协议可分为各种不同类型。
(3)技术转移的价格支付方式。技术转移的价格支付方式可分货币支付与实物支付两种类型,而不同的支付方式又可继续再作具体的划分。
①货币支付方式。对国际技术转移实行货币支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计价法,另一种是变动计价法。前者是指对引进技术支付的费用不受引进方经济效益的影响而固定下来,对包括专利费、资料费、培训费及专家费在内的价格实行一次总算。这种方式对于技术输出方来说能保证其获得固定的技术转移收入。对于技术输入方来说,因其已全部付出引进技术的费用而可避免对方查账和介入经营。后者是指技术引进方每一时期根据销售量或利润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购买技术的费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双方共同承担技术转移的风险,共同分享技术转移的收益。但它不能避免转移方对引进方的查账。
②实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是以商品抵偿商品的方式,它是在缺乏外汇情况下,引进技术的一种途径。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用引进技术后生产的产品来支付技术转移的费用;二是用双方商定的其他实物作为对引进技术的支付。
2.经营管理方式的国际转移
在企业国际化所决定的产品和要素转移过程中,仅仅只引进和利用来自国外的生产技术而不利用经营技术是难以成功的。就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经营模式的划分来看,欧美企业与日本企业被视各具特色的模式。从经营管理的国际转移角度看,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不但输出技术,而且也输出管理。
(1)欧美经营管理模式。19世纪末期,在美国开展了以“作业科学化”和“定额科学化”为中心的科学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运动,即科学管理运动(scientific managementmovement)。泰勒是管理学界知名度极高的一位人物,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和主张。一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即对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好产品的工人实行高工资,对效率低、质量差的工人实行低工资。从而解决了“高工资”与“低成本”的矛盾。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工作定额原理,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必须以科学的定额为基础,准确把握一天的工作量,因此,定额管理实质是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的核心。以“泰勒制”为中心的科学管理运动,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此后对各国产生重大影响。
福特也是一个重视从实践和体验中掌握知识的人。他在自己的公司实施流水作业的方法,使所有的作业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这种管理形态适应了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另外,法国法约尔以企业经营为中心(不同于车间管理)创立的经营管理理论,继“泰勒制”后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并作为各国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2)日本经营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很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看板管理制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制度(Total Quality Control,TQC)。
①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有三大支柱,也是日本以人为中心管理的传统特征:(www.chuimin.cn)
一是终身雇用制。即员工一旦被企业雇用后一般不会解雇,即企业实行无解雇的原则。这种就业制度,提高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职工将个人根本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
二是年功序列制。即企业在决定员工工资和员工晋升职位时,特别重视员工企业工龄的制度。除能力以外,工资水平直接与企业工龄挂钩的做法,保证了员工收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是企业工会。与欧美多为产业工会不同的是,日本社会以企业工会为主,工会也围绕企业的中心目标而开展与员工沟通人际关系的活动。这有利于企业将员工职场外的活动也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②看板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它实施无仓库管理,即在制品为0的恰好准时制度(just in time),控制流水线零部件的数量和时间。通过制止过量生产来避免库存,以达到降低成本和节约费用的目标。
③全面质量管理以确保零部件和制品的质量为目的。由于实行“小批量生产、小批量运输”,特别是“单件生产、单件传递”,这就会迫使生产系统中每道加工工序的作业人员必须生产出百分之百合格的零部件制品,就会自然形成一种“确保生产合格制品”的强制性约束机制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由于突出了全员和全过程的特点,实现了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向“事前预防”这一根本的转化。
有专家学者认为,欧美企业管理的中心在财务管理,日本企业管理的中心在人事管理。欧美型企业管理与日本型企业管理各有利弊,都植根于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习俗,因此很难判定孰优孰劣。从历史文化背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来看,一般认为,作为狩猎民族的欧美人的特征是在于强调个人主义和能力主义以及在社会上的流动性。而作为农耕民族的日本人的特征则在于重视集团和家族的力量,并强调相对的稳定性以及易于协调的精神。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增长,以重视人的因素为中心的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并随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向欧美及其他国家转移。
(三)企业国际化的基本指标
企业国际化的基本指标大致包括国内总公司和海外活动两大类:
1.关于国内总公司的指标
(1)出口比率:指总公司的出口比率。自1980年以后,日本汽车的出口比率就超过了50%。2007年,日本汽车的出口比率为55.7%。这表明日本汽车出口率指标多年居高不下。
(2)海外筹措比率:相对总公司在国内的筹措额而言的海外筹措比率。向海外筹措既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又包括设备和成品。如果前者筹措比率高,表明垂直分工的国际化程度高,如果后者筹措比率高,则表明水平分工的国际化程度高。一般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国内母公司和海外生产场所之间的分工从垂直向水平、从单向到双向转变。
2.海外活动指标
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例说明以下指标。
(1)海外生产据点数(国家数、事业部所数)。该公司在1996—2002年间的海外生产据点包括24个国家和地区34家企业。而在2008年,该公司海外生产据点包括143个国家和地区的552家企业。其中美洲有45个,欧洲有32个,非洲有28个,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38个国家和地区。
(2)海外销售比率(相对于国内销售而言的海外销售比率)。该公司在1996—2002年间的国内销售为206万台,海外236万台。而在2008年,丰田公司全球销售量约为897.2万辆,其中日本国内市场销量为215.3万辆,海外681.9万辆。
(3)海外生产比率(相对于国内生产而言的海外生产比率)。在1996—2002年间,该公司在国内的产量为317.1万台,海外125.3万台。号称“有路就有丰田车”的丰田公司认为,世界生产的10台车中有3台是丰田的。到了2008年,丰田全球生产约为1040万辆,海外约为500万辆。
(4)海外从业人员比率(相对于国内从业人员数而言的海外从业人员数的比率)。
(5)海外资产比率(相对于国内总资产而言的海外总资产的比率)。
(6)海外利益比率(相对于国内利益而言的海外利益的比率)。
(7)海外投资比率(相对于国内投资额而言的海外投资额的比率)。
二、企业集团化
企业集团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因某些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结合形态。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具有集团化的特征。
(一)企业集团化的原因
企业集团化的原因来自诸多方面:首先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实力的较量,而体现这种实力的标志之一是市场占有份额的大小。这就要求企业从分散经营走向集中经营。其次是处于竞争与垄断之间的不完全竞争的经济类型使得某些产品适合于集中在少数大企业生产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规模经济的要求。再次,由生产集中引起的垄断以及垄断集团之间结合起来支配市场的现实,也促进了企业集团化的形成与发展。自20世纪以来,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先后采取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形式将一系列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以集团对集团的实力雄厚的企业群体。
(二)企业集团化的特征与组建途径
由少数资本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控制大部分产销量的情况多属企业集团所为。如美国的IBM、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日本的三菱、新日铁等,均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
美国的集团公司实行分散经营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总公司负责高层的发展战略决策,分公司负责中间层次的经营管理决策,工厂则负责日常的生产管理。
日本企业集团的本部—事业部—工厂的三级组织结构与美国有类似之处,但其形成途径有以下特点:
第一,相互持股。这是既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单向控股的日本财阀,又不同于欧美企业的资本结合方式,即当集团内的某一企业发行股票时,集团内的其他企业会认购,这意味着企业发行股票的相当部分为集团企业所拥有。相互持股的目的,不仅能将红利留在集团内部,即“肥水不流外人田”,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的资本连带关系有利于集团内部的稳定,并防止第三者介入。
第二,实行内部资金融通,即银行与企业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资金往来关系。银行为集团企业贷款,企业向集团内的银行存款。一方面,集团内金融机构通过对企业发放长短期贷款、滞贫资金,甚至实行赤字融资等优惠方式来促进企业发展,防止企业倒闭以及为企业提供东山再起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集团内企业多为银行的固定客户,银行不仅可以从集团企业得到更多的存款,而且在变贷款为存款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因而也加快了银行的资金周转。此外,对于银行来说,由于上述存款的获得无需花费广告和宣传费用,因而集团内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也低于其他金融机构,这对银行也是十分有利的。
第三,业务合作,这是指集团成员企业在技术、生产、销售和情报等方面的合作。其合作的形式为集团内企业的相互交易和建立联合投资公司。
有关国际投资学(第二版)的文章
这是因为通过国际分工后的国际贸易,能使一国产品的消费量高于该国产品的生产量。GATT主张贸易自由化,实行国际分工以及建立统一的国际大市场。......
2024-04-02
和传统风险投资一样,产业附属投资公司也会对被投资企业递交的投资建议书进行评估,深入企业调查并期待得到较高的回报。风险投资人帮助企业成长,但他们最终寻求渠道将投资撤出,以实现增值。风险资本从投入到撤出所间隔的时间长短称为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而一次性投入并不常见,一般风险资本家和天使投资人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一次投入后,很难也不愿提供后续资金支持。② 盈利模式最受风险投资人重视。......
2023-08-24
熊彼特认为,企业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实施创新需要向银行借款,因此银行和信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最初,“融资动机”被视为一种新的持币动机,但随后被理解为信贷需求。深层原因是,流程学派依据信贷货币流程认为,市场货币量都源于企业的信贷货币需求,所以持续的生产需要持续的借款,任何生产必然伴随着贷款的发放,生产过程就是债务形成过程。......
2023-07-06
多元发展,国际战线如今的海尔已是国际国内知名品牌。1998年之后,海尔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海尔国际化战略正式实施,而杨绵绵主持搭建的海尔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基础。海尔的成就是绚丽夺目的,海尔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杨绵绵眼里,海尔的多元化、国际化还远远不够,与国际巨头相比,海尔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因为海尔不仅要成为世界名牌,而且要成为有品质、有品位、有品德的国际品牌。......
2023-12-02
但欧人因资本主义的发达,急欲寻找市场,而唯一的良好市场,又只有中国,所以当时虽受种种限制,却始终不能忘怀于这块良好的市场。果然,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于是不平等条约就束缚着中国,而国际资本主义,却挟其倾山倒海的力量,来侵略中国。中国的商业,到了这个地步,就等于破产。所以欲谋中国商业的振兴,以抵制外货,自非取消不平等条约不可。......
2023-08-16
这开辟了国际投融资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此外,日本也有使用“投融资”概念。复合现象Ⅰ——“投资融资化”。而后者则包括注册资本和借款。可以说,资本金与注册资本联系更紧,表现为传统的“投资”;借款主要来源于银行,表现为传统的“融资”。......
2024-04-02
所有这些活动的出发点来自于企业的市场导向。从我国出版企业现在的日常运营情况来看,经过“改制”和“建制”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变革之后,面向市场寻求新的机会和潜力是推动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更倾向将市场导向作为一种组织行为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即从外部市场的视角来引导企业内部的创新变革活动。......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