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行求学:李金发留学的历程

西行求学:李金发留学的历程

【摘要】:7.西行求学转眼间五年的中学生活就要结束了,一个石匠之子能达到这样的高中文化水准,已经是可喜可贺的。李金发已在1917年就到香港学英文,决定到欧洲留学,1919年春夏之交又转到上海学英文。1919年冬天林凤鸣、林文铮、李金发这三个客家子弟,稍稍学了一点法文,就决定从上海去西行求学了。③郑朝肖峰《魂兮归来——怀林风眠老师》,《林风眠研究文集》p.401,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7.西行求学

转眼间五年的中学生活就要结束了,一个石匠之子能达到这样的高中文化水准,已经是可喜可贺的。可凤鸣并不甘心于此,他有鸿鹄之志。“五四”思潮不能不影响到这样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客家青年。鸦片战争以后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当时进步青年焦急地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清末和民国初期政府已经陆续开始向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派遣留学生。凤鸣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开始放眼世界。

值此之际,梁先生又适时地给林凤鸣指引了一条更宽的道路。一天梁先生找到凤鸣,双手抚摸着他的肩头,眼睛流露出无限的期望,说道:“当今世界艺术的中心在法国巴黎,你要想攀登艺术的顶峰,就应该到巴黎去求学,那里有世界艺术的巨擘,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深造,前途才是无量的啊选可惜我太老了,学外语来不及了,因此,机会不多了,我何尝不想到外边看看洋人怎么画画的,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去吧孩子,珍惜你年轻的生命吧。”凤鸣默默地将恩师的教诲铭记在心,这番话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到欧洲后对“东西艺术之前途”的思考。

1919年夏天,林凤鸣毕业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探骊诗社”的五十四名学生,怀着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的憧憬,兴致勃勃地来到梅江边的一片草地上,或席地而坐或昂首挺立,活现出指点江山的非凡气宇。不知哪个摄影师“咔嚓”一声留下了这千古的真实而生动的瞬间写照,并题词为《民国八年梅县“探骊诗社”成立纪念摄影》。凤鸣像小佛祖似的跏趺危坐于正中,挚友林文铮也盘腿坐于旁边,仿佛是他的守护神。谁能想到这两个年轻人后来还真的被命运安排到一起,同去欧洲留学,同返祖国成就教育事业。

1919年中学时代的林风眠(前排左五),林文铮(前排左四)(1998年林征明提供)

合影完毕,同学们一一惜别,从此天各一方,走向各自的人生旅途。

梅县中学是莘莘学子的摇篮,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打下受惠一生的坚实的国学教育基础,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充分的文化准备。此时,林凤鸣、林文铮、把眷恋母校的深情化作对新的人生目标的思考,毅然决定到西方去,到欧洲艺术圣殿巴黎去。

毕业后林文铮先到上海,边学英语边探听到了蔡元培和李石曾先生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的准确消息,立即书信一封,告知了远在家乡的林凤鸣。凤鸣筹措了三百元大洋,立刻奔赴上海,和林文铮聚首。李金发已在1917年就到香港学英文,决定到欧洲留学,1919年春夏之交又转到上海学英文。1919年冬天林凤鸣、林文铮、李金发这三个客家子弟,稍稍学了一点法文,就决定从上海去西行求学了。(www.chuimin.cn)

1919年12月25日自上海起锚的法国安德烈·雷蓬号(Ander Lebn)邮轮,在它的四等舱中承载着三十余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其中包括了林凤鸣和他的两个挚友林文铮、李金发。他们一路颠簸,忍受着四等舱中呛鼻的腥臭和疯狂的蚊叮,经香港、新加坡、西班牙,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再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

林风眠:“我于1919年出国,是借勤工俭学到法国去的,当时在法国办理勤工俭学的是李石曾。”1988年11月在香港同学生肖峰谈论往事时,还忘情地回忆起这个难忘的人生片断,他说:“林文铮是蔡元培的女婿,和我既同姓而又同乡,并且是梅州中学同窗,1919年还是他约我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我们乘法轮安德烈·雷蓬号到马赛港,历时月余。当时同船的有徐特立、李立三、李富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在法国,我们又一起在枫丹白露法文中学学习。”

注释

①《申报》1919年12月26号,星期五。申报第三张旧历己未十一月初五日(十),《申报》影印合订本(161)p.970。

李树声《访问林风眠的笔记》,1957,《美术》1990年2期。

③郑朝肖峰《魂兮归来——怀林风眠老师》,《林风眠研究文集》p.401,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