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的散文美与艾青的诗学观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的散文美与艾青的诗学观

【摘要】:[1]这段话既是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评价,也可看做是对该诗的感人之处的总结。诗人艾青出生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长在乳母“大堰河”的怀抱中。“大堰河”的乳汁,养育了诗人的身体,也滋养了诗人的感情。他要把自己对养母“大堰河”的感情倾诉出来。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集中地体现了“诗的散文美”的代表作。1934年该诗在《春光》杂志第1卷第3期上发表之后,文学大家胡风论文《吹芦笛的诗人》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胡风说:“在这里有了一个用乳汁用母爱喂养别人的孩子,用劳力用忠诚服侍别人的农妇形象,乳儿的作者用朴素的真实的语言对这形象呈诉了切切的爱心。在这里他提出了对于‘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告白了他和被侮辱的兄弟们比以前‘更要亲密’。虽然全篇流淌着私情的温暖,但他和我们中间已没有了难越的限界了。”[1]这段话既是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评价,也可看做是对该诗的感人之处的总结。

这首诗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之一,就是诗的真情美。诗人艾青出生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长在乳母“大堰河”的怀抱中。“大堰河”的乳汁,养育了诗人的身体,也滋养了诗人的感情。诗人的出生是艰难的,父母并不欢迎他的到来,而养母“大堰河”把全部的爱给了他。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他感到了父母的陌生,更感到了对养母的亲近。他要把自己对养母“大堰河”的感情倾诉出来。1933年置身于监狱铁窗之下的他,满怀因童年不幸、异域孤独流浪与身陷囹圄身心受挫而形成的忧郁之情,看见了雪就联想起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想起她冷寂的故园,也想起昔日在她怀中膝下的温暖……对往事的追怀、对逝者的讴歌、对人性的慨叹、对世界的愤慨,完全融合在他感情的长河之中,或滔滔滚滚,奔腾倾泻;或潺潺涓涓,回环婉转。整首诗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诗人无所顾忌无所掩饰地袒露着他纯洁的心灵,他勇敢坦白地声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中描写了他在父母家里的扭怩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的雏形和反抗精神的萌芽,真切地显露了他的赤子之心。诗中,没有剑拔弩张之势,也没有咄咄逼人之威,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情的叙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诗人用自己饱蘸诗情的笔所写出的这首感人诗篇,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www.chuimin.cn)

此诗的另一重要特征那就是诗的语言美。这首诗,大量的口语化排比语言的运用,是应情绪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全篇不断地使用排比和重复的手法,在反复低吟之中,更使这种感情凝重隽永。个人和时代的抑郁悲哀以及人民崛起反抗的浪潮,在诗人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诗中没有雕章琢句的痕迹,也没有特意追求形式和音韵齐整的美,而是采用了朴实的写法。因为诗人很明白,决定写法的,是诗的基本内容,而这首诗要写的就是朴实的人、朴实的事、朴实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