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的散文美”命题的提出是对诗歌发展的历史需求的积极回应。当然,诗人主体“表现”的需要才是艾青追求“诗的散文美”的根本原因。......
2024-03-26
三、诗的内在韵律美
作为心灵的歌,诗兼有时间艺术——音乐美的特点。现代主义大师艾略特明确指出:“诗歌绝不能抛弃音乐格律,某种平易的格律的幽灵,应当潜伏在即或是‘最自由’的诗的花毯后面。”[62]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说:“心灵里没有音乐,决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维克托·日尔蒙斯基认为:“在诗语里,音不仅是对内容的‘本能的补充’,而且常常具有独立的,或者甚至是主导的艺术意义。”[63]这里,维克托·日尔蒙斯基提到了诗歌音乐的两个作用:一是表现作用,二是审美功能。
先来看诗歌音乐的表现作用。作为诗歌文体的特质,音乐性是诗人抒情写意的利器。黑格尔指出:“抒情诗求助于音乐,以便更深入到情感和心灵里。”雪莱在《诗辩》里说:“诗的语言总是含有某种和谐而划一的声音的重现,这重现对于传达诗的感染力,正如诗中的文字一样,是绝不可少的。”这里,“和谐而划一的声音”便是诗的音乐性。朱自清认为押韵“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新月派主将闻一多则说得更为坚决:“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64]
再来看诗歌音乐性的审美功能。从审美角度来看,音乐性对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里涉及到一个深刻的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作为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最重视意味。余光中认为:如果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改为六言:“少小离家老回/乡音无改鬓衰/儿童相见不识/笑问客从何来”,“意思实在一样,可是音调太局促了,缺少了悠扬的韵味。”(《奇怪的诗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而在诗歌中“‘意味’比‘意义’要紧得多,而意味正是寄托在声调里的。”[65]作为对声音美感锤炼的结晶,音乐性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要素。
除了前边提到的两个作用,诗歌的音乐性也给读者接受提供了便利。深受中国诗歌传统的熏陶感染,音乐性已成为中国读者鉴赏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歌完全抛弃音乐性,必然受到中国读者的冷遇。余光中认为:“读者排斥现代诗的原因不一,但是声调问题应当是一大原因。”[66]鲁迅曾批评新诗:“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就不能在人们头脑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位置。”两人都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的。
艾青深知诗的韵律美作为诗歌艺术的不可或缺部分对于增益诗情、感染读者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说:“诗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体裁写诗,都必须在语言上有两种加工:一种是形象的加工;一种是声音的加工。”只是不同于维克托·日尔蒙斯基侧重强调与诗情没有很大关系的诗歌音乐的意味功能,艾青则将更多的热情倾注到与诗情相一致的诗歌音乐的表现功能上。他认为,无论旋律也好,节奏也好,韵也好,都无非是想借声音的变化,唤起读者情绪的共鸣,也就是以起伏变化的声音,引起读者心里的起伏变化,而这种念起来和谐、唤起读者快感的要求,就是诗的音乐性。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新诗如何可以达到音乐美的效果这一问题上,艾青不同于闻一多等从外在韵脚上去规范新诗,为新诗“创格”的做法,而是把音乐中的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引进新诗创作中。他认为:“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为此,他坚决反对那种只为追求“韵”而押韵、拖韵脚,全然不顾及韵律只是服务于更充分描绘诗歌形象、抒发主体情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通过人为的外力按一定的格式要求,去追求诗的语言的表面和谐而与诗情毫无关联的做法。虽然艾青也承认:“格律是文字对于思想与感情的控制,是诗的防止散文的芜杂与松散的一种羁勒”[67],并坦言自己的自由诗创作“还是努力寻找音韵的”,但他还是“格律派”的叛逆者,他造了严密押韵的反。他追求的诗的音乐美是诗歌语言在充分地表达形象和意象的前提下,合乎情感内在节奏地、自然而然地呈现,是不需加上任何人为外力的节奏和旋律的美。因为这种音乐性必须和感情结合在一起,而各种不同的情绪,是由各种不同的声调来表现,所以它是一种内在旋律与节奏之美。也就是说,这种为艾青称道的内在旋律与节奏,是一种与固定化、程序化了的外在的韵律无关的,是既内在又无形的东西,按艾青的说法是“和情绪相结合的韵律”,是“活的韵律”,是“倾向于根据情感的起伏而产生的”。基于前边的认识,我们可以说,艾青关于诗歌的音乐美,就其实质是对传统外在程式化韵律的一种巧妙的取消,从而使诗的听觉美感更倾向于生活散文中的那种无外在规则的、参差错落的,但其中又存有因言说者的呼吸频率、说话速度、情感强弱的内在一致性所形成的,一种整体上的非确定性的节奏感。总之,在艾青看来,只有和情绪结合的内在韵律,才是活的韵律;也只有活的韵律,才能增益于诗情的表达,使诗具有无穷魅力。任何外在的节奏和脚韵都将是诗外在的束缚,因而是无用的累赘。
【注释】
[1]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9.
[2]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2:207.
[3]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2:210.
[4]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5]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2:134.
[6]同上。
[7]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2:19-20.
[8]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9]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10]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11]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
[12]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
[13]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14]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1.
[15]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2:405.
[16]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
[17]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18]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
[19]同上
[20]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8.
[21]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5.
[22]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6.
[23]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
[24]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4.
[25]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9.
[26]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27]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
[28]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29]同上。
[30]同上。
[31]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www.chuimin.cn)
[32]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7.
[33]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
[34]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35]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8.
[36]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
[37]同上。
[38]同上。
[39]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
[40]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
[41]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
[42]同上。
[43]同上。
[44]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3.
[45]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
[46]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47]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
[48]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0.
[49]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06-207.
[50]黎央.艾青与欧美近代文学和美术——有关往事的回忆和随感[J].红岩,1981,(2).
[51]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31.
[52]同上。
[53]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2:131.
[54]同上。
[55]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6.
[56]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2.
[57]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235.
[58]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4.
[59]海涛,金汉.艾青专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235.
[60]绿原.白色花(序)[J].当代,1981,3.
[61]陆耀东.论艾青的审美特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4.
[62]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178.
[63]维克托·日尔蒙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选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9:232.
[64]闻一多.闻一多文集[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128.
[65]闻一多.闻一多文集[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168.
[66]余光中.诊断缪斯的病情[N].明月日报,1994-09-15.
[67]艾青.诗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有关诗的散文美与艾青的诗学观的文章
事实上,对于艾青的“诗的散文美”主张,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艾青在提倡“诗的散文化”,是用“散文”代替“诗”,并认为艾青应该为新诗史上出现的“散文化”倾向负一定的责任。[10]为了防止误解,艾青多次从诗与散文的区分说起,对“诗的散文美”与“诗的散文化”二者进行了辨析。......
2024-03-26
这浓烈的情感,这一片赤诚,凝聚成了《我爱这土地》一诗。这是一只痴情的鸟对于生养自己土地的爱的一泻千里的感情表白。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也就是说,“我”的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2024-03-26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艾青在特殊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又一种真诚。他的每一首诗几乎都是将自己的心胸袒露在读者面前,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在读者的面前。可以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没有一个诗人能像艾青这样,把他的几乎全部的生活观察都纳入到诗的形式中来表现,并且在这种表现中都贯注着诗人真实的而非臆造的诗的激情。......
2024-03-26
[1]这段话既是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评价,也可看做是对该诗的感人之处的总结。诗人艾青出生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长在乳母“大堰河”的怀抱中。“大堰河”的乳汁,养育了诗人的身体,也滋养了诗人的感情。他要把自己对养母“大堰河”的感情倾诉出来。......
2024-03-26
第一节朴素朴素是诗的美学原则之一,是化浓为淡的大巧之朴。艾青还认为,只有当诗人思想感情深刻,生活积累丰富和艺术臻于成熟时才容易达到“朴素”这一最高境界。他于1937年在《中流》第2卷第5期发表了《关于艾青的诗》一文。后来,艾青选编了一部抗战以来的新诗选集,书名是《朴素的歌》,而他本人正是以“朴素的歌”,迅速为大众所接受。艾青这种以朴素平易取胜的功力,是大巧之朴的表现,它像浓烈的醇酒清澈而又回味无穷。......
2024-03-26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蓄积着艾青深深的“救世意识”与“忧患之情”的优秀作品。比喻、象征、拟人等形象思维的手段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也得到生动而广泛地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2024-03-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