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艾青的诗歌创作实践与自由诗的美

艾青的诗歌创作实践与自由诗的美

【摘要】:在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艾青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诗”体那里,找到了最能充分表现新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最适于容纳有较大感情容量的口语化语言以及繁复的意象结合的诗的形式。

二、诗的自由形式美

对于形式,艾青一贯很重视。他讲究形式美,但从来都是拒绝做形式的奴隶的,他与形式主义水火不相容。他主张:“不要迷信形式”,“不向任何一种形式跪拜”,“不要把形式看做绝对的东西——它是依照变动的生活内容而变动的”,“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他也坚信“只有和所有的形式周旋过来的,才能支配所有的形式”。对于新诗,艾青在和几乎所有的形式,如自由体、半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十四行体等打过交道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优美的形式并不就是整齐的形式。优美的形式产生于对生活的强烈的感情,对艺术创造的诚实的态度,优美的形式就是那种和内容完全合致的形式”[57]。他认为:“自由体受格律的制约少,表达思想情感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自由体的诗,更倾向于根据情感起伏而产生内在的旋律的要求”[58];“自由诗体更是世界的产物,它比各种格律诗体更解放,容易为人所掌握,更符合革命的需要,因而也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运用”[59]。在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实践中,艾青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诗”体那里,找到了最能充分表现新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最适于容纳有较大感情容量的口语化语言以及繁复的意象结合的诗的形式。以艾青早期的创作为例,艾青此时创作有一个大特点:意象特别丰富,意象的结合显得特别繁复,这就势必出现这一情况:韵文语言的拘谨和有限容量,无法容纳艾青诗中那丰富多彩的意象,只有采用散文结构的口语,才能适应艾青自己形象表现的需要。而散文结构的诗行的组合,必然会出现散体化的自由体。即用散文化的诗行组合,不必押韵,也不必讲究诗句的整齐,诗节的匀称,全凭口语的自然语气分行、意象群体的独立单位为转移建节。这样,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理论中的形式的见解就十分明确了:以散体化结构和自然语气为规范,建立一种不一定押韵、句子参差不齐、可分章节亦可不分的自由形式。但是艾青所谓的具有“散文美”的自由形式并不是散漫的散文化的形式,而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自由而自己成为约束”的自由诗的形式。那种认为艾青“诗的散文美”理论就是在提倡用散漫无羁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的错误看法,是由于对艾青“诗的散文美”的形式理论疏于梳理造成的。(www.chuimin.cn)

自由体新诗,在“五四”时期通过郭沫若之手得到天才的发挥,而后遭遇新月派提倡格律诗主张的反动之后,由艾青将其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将中国现代自由体新诗创作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体现了一个时代主流诗歌的普遍愿望和发展趋势。绿原称:“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30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60]陆耀东也说:“自由体诗到艾青,是它的发展史上臻于成熟的标志之一。”[61]